德州日报评论员文章 | 夺胜“吨半粮” 责任扛在肩

夺胜“吨半粮”   责任扛在肩

□本报评论员


      两年多探索实践,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今年,德州102万亩核心区地块达到“吨半粮”创建目标,为大国粮仓装进了更多“德州粮”。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稳住面积、主攻单产、力争多增产。作为黄淮海地区粮食主产区之一的德州,重农抓粮的传统有历史更有传承,在提升粮食产能的征程上,始终不停步、在追求。

       20世纪80年代,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在德州启动,拉开了渤海粮仓建设的序幕;2009年,德州成为全国第1个“亩产过吨粮、总产过百亿”的地级市;2012年入选全国整建制推进粮食高产创建试点市。2021年秋季,德州启动“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力争用5年时间,建成128万亩全国首个大面积“吨半粮”核心区。

        解码“德州粮”频频“出圈”背后的秘诀,是上下一盘棋、干群一条心,各方协同合作抓粮、扛牢粮食安全大旗的生动实践。

       政策组合拳,滋养种粮沃土。合力“闯关”夺高产,种粮也有主心骨。山东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创建“吨半粮”,并写入省委一号文件。在德州,上下同心狠抓粮的底气,源自心怀“国之大者”的政治自觉,也来自上级的鼎力支持、各级的担当争先。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把粮食增收增产放在主攻单产上。四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首位责任,也放在粮食安全上,层层设立书记“指挥田”,真正把“指挥田”当成“责任田”,抓成“样板田”,抓出了“吨半粮”田。各级基层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领办合作社成了种粮抓粮“领头雁”,带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成为种粮的“主力军”。

       人才技术融合,“德州粮”植入科技“芯”。念好“藏粮于技”诀,探寻丰收增产策。从本地企业专注良种繁育推广,到邀请院士、首席专家作为科技顾问,成立德州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再到开展校地合作,与省农业农村厅、省农科院共建山东乡村振兴实践研究院,人与技、技与地不断融合,德州的“种粮技”一筹更比一筹胜。良种、良田、良法、良技、良机、良网深度融合,让沃野千里地生金,乡村处处粮满囤。越来越多的新农人投身乡村沃土,在春种秋收、夏播冬藏的四季变换中,感受到“种地也是体面的职业”,带来了大地的丰收。

        粮安天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当前,粮食产能提升仍有潜力,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端牢中国饭碗,德州责无旁贷,也定奋勇争先。“吨半粮”创建阶段性成效,是成绩更是起点,必将激励全市上下再出发、再奋进,努力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作出德州贡献。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胥爱珍 编辑|张明昭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

(作者:德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