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水观澜 |做强粮食“芯片” 端牢百姓“饭碗”


□赵宪申

国以粮为本,粮以种为先。“吨半粮”创建作为德州市农业“一号工程”,要有好收成,种子尤为关键。一粒良种,千粒好粮,种子就是粮食的“芯片”。我们要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积极构建“保、育、测、繁”紧密衔接的现代种业发展格局,为“吨半粮”创建注入新动力。

做强粮食“芯片”,要夯实资源基础。要加强对小麦、玉米、大豆等农业种质资源的普查、收集和保护工作,在摸清资源底数,做到应保尽保。统筹推进种质资源库建设,构建更加完善的农业种质资源及信息共享服务平台,不断提升种质资源保护、鉴定评价、共用共享条件和能力。

做强粮食“芯片”,要强化自主创新。要在加强资源保护的基础上,聚焦玉米、小麦和大豆等主导产业以及相关优势特色产业,培育一批高产、优质、多抗、广适和适应机械化、设施化栽培,更贴近市场需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近年来,德州小麦产业研究院、华北沿黄耕地保育技术示范应用基地、黄淮海小麦玉米“吨半粮”技术集成示范基地等产学研基地平台相继在德州市挂牌成立,小麦、玉米、大豆等优质高产种子从实验室走进广袤农田,希望的田野上“长”出了人民富裕富足的好日子。  

做强粮食“芯片”,要完善产业链条。要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和区域农业发展需要,不断强化科企合作,加快推进产学研、育繁推深度融合发展,加快打造高效化新种实验基地、精细化种子档案仓库、品牌化市场营销等于一体的种业全产业链。近年来,禹城推广企业“从种子到餐桌”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实施“中国大豆产业振兴”工程,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超14万亩,位居全国第4位,创建起了百亿级大豆产业集群。

一粒小小的种子,承载着农民增收和粮食安全的保障,也寄托着农业强国的梦想。如今,德州市正乘势而上,把“金种子”撒向广袤的田野,将更多的科技成果书写在深情的大地上,“齐鲁粮仓”必将更为殷实,“百姓饭碗”必将更为牢稳。

(作者单位:禹城市民政局 )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张明昭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


(作者:德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