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机构编制配置 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优化机构编制配置 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赵明国

机构编制资源是重要的政治资源、执政资源,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优化机构编制资源配置。市委编办聚焦乡镇(街道)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围绕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政务服务便民化、扩大综合执法覆盖面、守牢安全发展“一排底线”等重点工作,通过优化机构设置、充实人员力量、明确职责范围等举措,有效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提升。

优化机构设置,保障职能高效运行。依托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在全市134个乡镇(街道)设立“就业创业服务中心”,配套成立4157个村级就业服务站,将分散的政策咨询、职业介绍、用工服务、技能培训、就业援助等职能进行整合,已促成16万名农村劳动力实现“人岗对接”。在全市10个中心镇设立行政审批服务分局,以“分局+中心”的模式,搭建中心镇政务服务平台,实现行政权力事项和公共服务事项“一门进、一门出”。充分发挥综合执法办公室的中枢作用,与派驻执法力量集中办公、联合执法,完善“条抓块统”工作机制,赋予乡镇(街道)对派驻执法队伍的管理权,建立综合执法联席会议制度,健全相关保障措施,筑牢“镇街牵头、部门协同、资源统筹、联勤联动”的乡镇(街道)综合执法平台。在全市选取12个代表性强的乡镇(街道)作为底线工作机构整合试点,依托安全生产办公室或应急管理办公室,整合分散的安全生产、生态环境、疫情防控、信访维稳等底线工作职能,组建安全发展办公室,构建安全发展办公室牵头抓总,网格化服务中心、综合执法办公室等机构相通并行、紧密配合的“两室一中心”底线工作机制,截至目前,各试点乡镇(街道)共组织开展联合执法检查1900余次,排查收集安全发展事项3663项,办结3621项,办结率98.9%,同比增长11.2%。

充实人员力量,多元汇集建强队伍。配强就业创业服务力量。试点阶段采取“市级下沉1名、县市区配套1名、乡镇内部调剂1名”的方式,向试点镇街倾斜专项事业编制,增设专职副主任1名,用于加强镇街就业创业工作的领导和服务力量,并以事业人员招聘、“三支一扶”、公益性岗位和政府购买服务作为人员补充。各镇街就业创业服务中心共配备专职人员394人,增加337人,为服务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提供了坚实编制资源保障。延伸中心镇审批服务触角。在编制员额和用编进人计划上给予中心镇适当倾斜,通过招录、选聘等多种方式,共向中心镇调剂补充编制员额19名,下达年度用编进人计划41名,提报年度“三支一扶”招募计划11名。全市下派行政审批服务分局业务骨干 75 名,各中心镇结合实际,实行帮办、代办、上门办的方式,方便了企业和群众办事。推动综合执法重心下移。采取单独派驻、跨区域派驻、明确执法责任人等方式,推动执法力量向基层倾斜,目前全市下沉执法人员1500余名,为打通执法为民“最后一公里”提供了坚实保障。整合基层底线工作资源。人员力量随工作职能划转集中到安全发展办公室后,以“定编、定岗、定责”的形式形成相对固定的工作队伍,同时挖潜盘活编制资源,除政府购买服务以外,通过吸纳法律顾问、退役士兵招录、公益岗、网格员等社会力量的方式充实底线工作队伍,12个试点镇街共多元化整合人员力量380人,平均每个镇街32人,切实配强底线工作力量。

清单化赋职能,依法依规履职用权。动态调整权责清单。根据县政府的赋权情况以及法律法规规章立改废释等,及时做好乡镇(街道)和中心镇权责清单的动态调整,共更新乡镇(街道)权责事项70项,删除3项,现有清单168项,各中心镇权责清单在乡镇(街道)清单的基础上平均增加8项,现有清单平均176项。编制形成《中心镇行政审批服务分局办理事项指导目录》《中心镇便民服务中心办理事项指导目录》,分别梳理确定事项210项、90项,各中心镇结合工作实际,分别制定政务服务事项清单,实现基层权力给基层,基层事情基层办。为确保“两室一中心”底线工作机制运行顺畅,制定底线工作职责任务清单、“两室一中心”工作事项清单、职责边界清单“三张清单”,确定了30条工作事项,划定了75条底线任务及职责边界,明确主要职责,厘清工作界限,打通协作配合壁垒。

(作者系市委组织部副部长、编办主任)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 | 黄晓龙

审核 | 冯光华  终审 | 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