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长谈人才 | 德州市:打造面向京津冀鲁的区域性人才高地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和省委人才工作会议部署要求,充分展现全省各地各部门以人才工作创新助推高质量发展的思路举措、生动实践,今年6月起,人才山东网采访调研组将陆续深入全省16地市开展“全省人才宣传工作基层行”调研活动,深入挖掘一批基层人才工作的创新经验,全力讲好山东人才故事。

今年以来,德州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人才工作会议部署,聚焦全省人才工作重点任务,持续创新工作机制、拓宽引才路径、优化人才生态,加快打造面向京津冀鲁的区域性人才聚集高地,人才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日前,“全省人才宣传工作基层行”调研活动走进德州,人才山东采访调研组就建设京津冀鲁的区域性人才高地、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构建最优人才生态等话题专访了德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统战部部长马广峰。

人才山东:

我们了解到,去年德州市委人才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加快建设面向京津冀鲁区域性人才高地”的总体目标,请您谈一谈,这主要是基于什么考虑,具体的思路和措施有什么?

马广峰:

德州地处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省级战略交汇点。特别是作为全省唯一纳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规划的城市,去年国家发改委和省政府专门出台了支持措施。

为发挥优势、抢抓机遇,我们一是立足大局找定位。紧扣区域特点、乘势精准发力,把“加快建设面向京津冀鲁的区域性人才高地”作为人才强市建设的总体目标,作为融入全省“2+N”人才集聚雁阵格局的重要抓手,启动实施人才工作“北接南融”专项行动,全力打造承接京津、雄安、济南等周边大城市人才资源外溢辐射的主阵地。

二是放大优势促协同。秉持“面向京津、对接省会、跨域协同、借力发展”的思路,充分发挥德州区位交通、土地空间、综合成本等比较优势,精心布局建设全国集成电路关键材料基地、山东农业大学德州(齐河)小麦产业研究院等创新载体,努力趟出一条与京津冀济错位布局、融合发展的新路径,着力构建优势互补、协同联动的区域人才发展格局。

三是优化政策强支撑。深入研究对标周边城市人才政策,推出“人才强市23条”“产才融合17条”“大学生兴德34条”和20多项配套细则,实行“一企一策”“政策漫游”“最优加一点”,打造上不封顶的“无框”政策体系。市委明确“人才资金不设上限,人才工作没有障碍”,市级人才专项资金实现翻番,不断提升人才政策竞争力。

人才山东:

刚才听了您的介绍,我们了解到去年德州市启动实施了人才工作“北接南融”专项行动,请问在深化人才合作交流、推动区域协同创新方面,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

马广峰:

京津、雄安、济南等周边地区科教资源丰富、高端人才济济。为有效集成创新资源,做好借势借力文章,我们主动融入区域人才大循环,不断完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让更多专家人才、技术成果涌入德州、汇聚德州。

一是打造“1小时人才圈”。以1小时交通距离区域为重点,支持各类人才不变身份、不限时间,自由便捷来德州创新创业。1200余名京津冀济专家教授,以假日专家、离岗创业、双向挂职等方式来德合作;推动齐鲁医院全面托管德州人民医院,27个专业、86名学科带头人常驻德州,成功获批创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

二是创新“零距离”协作模式。紧邻北大、清华建设德州(北京)协同创新中心,就近吸引人才项目31个,目前6个项目已在德州注册落地。支持27家企业设立市外科创飞地,在全国10余个中心城市举办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无缝对接、高效协作效应不断显现。

三是推进“四链”深度融合发展。聚焦全市12条标志性产业链,出台《德州市打造科教产协同创新共同体三年行动计划》,同步绘制产业、技术、人才“三张图谱”,大力实施“一企一校”“一企一平台”工程,推进产业链、教育链、创新链、人才链紧密融合,近2000家企业与“中科系”“京津系”“齐鲁系”大院大所稳定合作,引进中科森辉微球技术等科研团队218个,实现教产学研一体配置、融合转化。

人才山东:

省委人才工作会议提出“全力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力构建最优人才生态”。请问德州市在这方面的主要考虑是什么,创新举措有哪些?

马广峰:

好的生态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关键。为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营造人才发展优质生态,我们主动转变角色、转换位置,让出“主赛道”、松开“紧箍咒”,让企业领跑、人才主跑、党委政府助跑。

一是人才配置“让市场说了算”。坚持专业人干专业事,引进落地海角科技山东总部、寰球人才华北总部等专业机构,集中发布20项、总金额7.76亿元的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榜单,建立4990人的德州籍在外高层次人才库,设立235处驻外人才工作站,常态化对接联系海内外人才7万余名。

二是择才用才“让企业说了算”。全面推行定制权、破格权、配额制、举荐制、编制池等改革举措,充分赋予企业引才用才自主权、主导权。打破有研半导体、北京机科总院德州分公司单位性质、社保缴纳地等限制,为人事关系在北京、实际工作在德州的20余名人才落实政策400余万元;创新“编制是事业、工作在企业”模式,支持15家企业自主引进高层次科研人才。

三是服务保障“让人才说了算”。实施创业安心、住房安居、配偶安置、子女安顿、身体安康“五安工程”,全市284名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专家人才308名,发放“人才贷”157笔、5.47亿元,建成3万多套高品质人才公寓,3800平方米的“德州人才之家”投入使用;上线运行“德才码”数字化平台,实现政策免申即享、服务一码通办,持续擦亮“‘德’有你、才‘州’全”工作品牌。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来源|省高层次人才发展促进会宣传中心
编辑|梁思佳
审核|张晓航 终审|朱代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