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布 | 庆云:统筹发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7月12日,我市召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专题新闻发布会第十四场——庆云县专场。庆云县政府党组成员、副县长李真,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马国辉,县委组织部副部长、两新组织工委书记苗吉阳,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胡志强,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登霞,德州市生态环境局庆云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玉静,县发展和改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郭荣云出席发布会,介绍庆云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开展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近年来,庆云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关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以建设“富美强县、幸福庆云”为引领,以打造样板示范为切入点,深化改革创新,优化产业布局,强化政策供给,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努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坚持农业筑基 产业振兴实现新突破

以稳定粮食供给、培强产业链条、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为重点,持续提升产业支撑能力。

一是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坚决落实粮食安全责任,扎实推进“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5.2万亩示范区、10万亩辐射区、20万亩带动区产能提升梯次推进,高标准农田实现全覆盖,创新探索盐碱地改良助力增地丰产,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63万亩以上,总产量突破30万吨,2022年以来,粮食高产创建典型做法累计7次获中央电视台和人民日报推介。强化动物疫病防控,加快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场建设,推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保有规模场237家,专业户885家,家畜出栏22.17万头、家禽出栏460余万只。

二是现代农业发展成效明显。先后建成国省两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省级田园综合体,带动发展4家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投资10亿元建设农产品(食品)加工产业园、水发•渤海农产品交易中心,实现现代农业“接二连三”。

三是新型经营主体持续壮大。持续提升营商环境,开展链条式招商,努力打造“单项冠军”和“链主企业”,培育农业龙头企业27家,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家。深入开展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打造国家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3家、省级示范社20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5家,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质量持续提升、联农带农能力不断增强。

四是为农服务不断优化。投资6400万元,整合产业园管理中心、电商直播产业园、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等功能,建成综合性为农服务中心,配套数字农业、创新创业孵化等线上服务平台,在全省率先实现涉农部门集中办公、涉农服务一站办理,为农服务线上线下一体化发展。

坚持引育并重 人才振兴实现新发展

畅通引培双向通道,推进人才智力向农业农村领域下沉,强化乡村振兴智力支撑。

一是实施人才集聚工程。推动人才和智力向乡村下沉,筑垒人才高地,柔性引进124名农业高科技人才,选派8名医生担任乡镇卫生院“业务院长”,鼓励5名在职教师到乡村学校支教,吸纳14名公费农科生充实到农业生产一线。

二是实施乡土人才培育工程。举办小麦春管、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等培训22期,培训人数2500余人次,利用“庆云农民教育培训线上交流”等新媒体解惑答疑30余次;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开展“山东手造”-非物质文化遗产桃符制作和木板烙花培训,创新开展网络创业培训,探索开展“鲁菜师傅”培训,组织农村劳动力725人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了乡村振兴人才队伍素质。

三是实施返乡创业推进行动。实施“雁归兴乡”、“人才兴庆”等系列工程,出台人才兴庆二十条等政策,吸引1295名能人返乡就业创业,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坚持铸魂塑形 文化振兴展现新面貌

深入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推进移风易俗和文化惠民,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一是强化文明实践。建设文明实践中心1处,实践所9处,实践站339处,实现全县乡村全覆盖。率先创建文明实践家庭站,通过家风示范点打造矛盾化解点、文明培育点,用好家风带动文明风尚,推动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建设同频共振。

二是深化移风易俗。制定《庆云县红白事指导标准》,通过播放宣传音频、向群众推送公益短信等方式,宣传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节俭养德、绿色生态理念。通过党员干部带头承诺文明节俭操办红白事,教师集体承诺不参与“升学宴”“谢师宴”等典型,引领形成乡风文明新风尚。

三是推进文化惠民。推动“书香庆云”全民阅读改革工程,完善农家书屋标准化建设,实现县级图书馆、城市书房、18处农家书屋互联互通。同时,线上线下相结合,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基层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坚持绿色发展 生态振兴得到新提升

聚焦村容村貌、基础设施和示范样板三项重点,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乡村建设行动,提升乡村发展品质。

一是改善村容村貌。聚焦“八清零一提升”目标,出台《庆云县农村人居环境全域整治行动方案》,坚持示范引领、分类打造,持续开展攻坚行动,创新推进拆危治残试点,村庄整体环境状况明显改观。

二是健全基础设施。推进乡村建设行动,331个行政村全部实现道路硬化“户户通”;完成旱厕改造36070户、规范升级23901户;50个村建设氧化塘污水处理项目,水体净化效果明显;17个农村社区配套污水处理设施实现集中收集、处理。

三是推进示范打造。强化示范带动,坚持省市县三级联创,建设省级美丽乡村9个,市级美丽乡村7个,县级美丽乡村45个。“双镇百村”建设成效凸显,尚堂镇中心镇空间布局更加合理,城镇规模稳步扩大,经济基础逐步增强;特色镇常家镇招商营商氛围更加浓厚,电力器材产业链条逐渐延伸,省级特色小镇申报工作全面展开;9个中心村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公共服务设施日趋完善,区域性服务中心格局初步形成。

坚持党建引领 组织振兴取得新成效

围绕“巩固”和“提升”靶向施策、精准发力,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一是加强带头人队伍建设。推动基层党组织、产业振兴、基层治理带头人1328名充实基层治理队伍,对表现出色、实绩突出、素质过硬的村党支部书记及时纳入专业化管理。

二是提升党员队伍建设质量。实施党支部评星定级管理,以星级定奖惩、促提升,评定五星级党支部209个,推荐先进基层党组织32个,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更加突出。实施党员教育淬火提升工程,推动镇街党校规范化建设,常态化开展“发现榜样”“我和我的支部”“我来讲党课”等3项活动。实施发展党员“青苗”计划,推动3年以上未发展党员村动态“清零”。

三是实施村级党组织分类提升行动。扎实开展“村村到”调研,24名县级领导逐村摸排研判,调整确定“强基”村17个、“创优”村181个、“示范”村133个,分类细化规范指标,对“强基”村,重点开展规范整顿,全部落实“四个一”帮包机制。

四是深化“三类地”开发利用。推进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扩量提质,加快闲散地盘活利用,打造“共富工坊”26处、“庭院经济”项目10个。推动“飞地”抱团发展,完成增减挂钩项目立项9个,涉及村庄66个,建设“飞地”产业园1处,村级“造血”功能不断提高。

下一步,将持续聚焦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加大富农惠农力度,不断厚植发展要素,持续释放改革活力,奋力破解“三农”难题,坚决在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中走在前,努力建设特色鲜明、要素集中、生态绿色、三产融合的乡村振兴新样板。

答记者问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请介绍一下庆云县产业振兴情况。

马国辉:近年来,庆云县聚焦“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目标,精准把握现代农业发展趋势,不断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持续激发内生动力,乡村产业发展实现提质增效。

一是夯实发展根基,稳定重要农产品供给。在全市率先发行债券资金1.99亿元,打造了5.2万亩的“吨半粮”核心示范区,全面提升水、路、田、技、土等配套水平,落实统一供种、深耕深松等措施,良种与良法有机结合,“核心区”小麦平均产量同比增长10%。今年,全县小麦收获面积32.44万亩,总产量达16.44万吨,玉米播种31.24万亩,1万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全部落实到位。畜牧业发展稳步提升,现有规模猪场21家,能繁母猪保有量3.31万头,家畜出栏22.17万头,家禽出栏280余万只。持续优化果蔬供给,引进矮化苹果等优质林果,加快老旧果林改造,推广应用病虫害绿色防控、生物防控、水肥一体化、无土栽培、林下种植等新技术10余项,建成规模以上蔬菜标准化种植基地7个,1—6月份,全县蔬菜播种面积1.62万亩,蔬菜产量达7.72万吨。

二是建强产业项目,不断激活产业发展动力。放大国省两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载体作用,整合农产品精深加工、线上销售、交易集散等功能,重点建设了水发·渤海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农产品(食品)加工产业园、中庆国际智慧物流园等三产联动项目。目前,培植农产品加工企业27家,其中规上企业11家,加工范围涵盖面粉、饲料、畜禽、果蔬等领域,2022年规上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达27亿元。建设数字农业云平台,加快农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主体农业生产全过程智能化,助力“生产+加工+科技+品牌营销”全产业链提升,构筑了特色鲜明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三是突出创新驱动,走好农业特色发展之路。与农业农村部环科所共建庆云县试验基地、与山东农业大学共建“一区两院两基地”,引进农业专家人才80余名,农业绿色发展成效明显,被农业农村部选定为联合国农业生态系统创新性转型项目试点单位。探索盐碱地综合利用新模式,通过整地改碱、科技排碱、改种降碱等措施,先后改良盐碱化耕地3.2万亩,改碱后粮食增产2000余万斤;实行“小田变大田”改革,在全县启动“增高标田、减低产田;增公墓、减坟头;增有机肥、减无机肥;增片林、减散林;增高效经营、减低效经营”的“五增五减”行动,力争3年改造出10万亩优质、集中、连片的高产农田,促进农田增量、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四是聚焦品牌打造,提升农业产业发展质效。建设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动物疫病防治综合实验室,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农产品抽检合格率多年稳定在99%以上;持续推进品牌建设,2023年“三品一标”农产品数量累计达到96个,“食在庆云”背书产品达到50个以上。整合庆云香、东方枣园等35个本地知名品牌,打造“食在庆云”区域公用品牌,政府背书亮出舌尖上的“庆云名片”,水发草莓、小番茄等优质农产品多次获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媒体重点推介,产品直销京津沪等一线城市。

五是盘活发展要素,不断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持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立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382个,高效实施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903家、家庭农场328家。截至2022年底,全县331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超过10万元,84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50万元。

请问庆云县在推进乡村组织振兴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苗吉阳:今年以来,庆云县坚持大抓基层、重抓党建的鲜明导向,着力固根本打基础、锻长板扬优势、育典型树品牌,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一是聚焦连片发展,实施村党组织“跨村联建”全域攻坚行动。以党建联合体创建为抓手,成立联合党委52个,出台“跨村联建幸福家园”建设“十五条”措施清单,带动331个村连片提升。开展“揭榜领题”活动,9个乡镇(街道)主动认领资源共享、产业协同、治理一体等攻坚课题,打造“共富工坊”26处、“庭院经济”示范项目10个,推进农村党群服务中心迭代升级20处,以组织联建促村村联动、群众联心。

二是聚焦强村共富,实施集体经济“五年倍增”行动。推动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提质增效,鼓励有条件的乡镇成立强村共富公司,兴办物业项目。深化“三类地”开发利用,实施小增减挂钩项目9个、惠及村庄66个,兴建“飞地”产业园1处,促进集体、群众双增收。完善“百局联百村、百企帮百村”工作机制,开展县派第一书记“擂台赛”,深化党建联合体结对委员企业“双联双助”,打造“一村一特色、一片一产业”发展格局。

三是聚焦头雁领航,实施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素质提升行动。打出严管、厚爱、重培“组合拳”,用好阳光报告会、一诺四评等载体,实行星级化管理,推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深化农村党组织书记专业化管理,优选40名“能人书记”开展“强村行动”。举办擂台比武、导师帮带等活动,打造一支懂党建、善治理、能带富的村干部队伍,“头雁领航、群雁齐飞”的雁阵效应有力激活。

四是聚焦全面规范,实施村级党组织分类推进整体提升三年行动。县级领导带头开展“村村到”调研,逐村摸排研判,精准确定“强基”村17个、“创优”村181个、“示范”村133个,分类细化规范指标,“强基”村全部落实“四个一”帮包机制,实施规范整顿、擂台比武、对标提升等“10大行动”,推动滚动整建、全域跃升。

下一步,庆云县将牢固树立“用最好的资源做党建,用最强的力量抓党建”工作理念,强化党建引领,厚植组织优势,奋力开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新局面。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精神支撑,请问庆云县文化振兴的工作情况和下步计划是什么?

胡志强:一、工作开展情况。1、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建成县级文明实践中心1处,乡镇(街道)文明实践所9处,村(社区)文明实践站339处,实现全县乡村和城市社区全覆盖。在全市率先成立县级志愿服务联合会,完善“1+9+17+1600”的志愿服务队伍体系,注册志愿者9.8万人,记录时长127万小时。创新创建文明实践家庭站,通过家风示范点打造矛盾化解点、文明培育点,用好家风带动文明风尚,推动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建设同频共振。2、持续深化移风易俗。制定《庆云县红白事指导标准》,建立“事前报备、事中监督、事后报告”的工作模式,促使红白理事会发挥服务和监督作用。加大宣传力度,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节俭养德、绿色生态理念。通过党员干部示范引领,教师集体承诺不参与“升学宴”“谢师宴”等措施,形成文明节俭新风尚。3、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推动“书香庆云”全民阅读改革工程,完善农家书屋标准化建设,实现县级图书馆、城市书房、18处农家书屋互联互通。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基层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二、下步工作打算。1、整合文明实践资源,推动服务下沉。建立县级理论宣讲、文化文艺、医疗卫生等六大文明实践联队,实现多个单位和乡村文明实践联合体“N对1”共建,丰富下沉资源,提升共建质量。开展智能手机和文明实践云平台培训活动,提升志愿者、老人使用智能手机熟练程度。2、弘扬倡树文明乡风,提升群众意识。通过公益视频宣传、典型人物宣讲等多种形式,提升宣传吸引力和受众覆盖面,加大移风易俗宣传力度。加大开展红白理事会骨干成员和公益性安葬(放)设施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提升殡葬服务水平。3、组织优秀文化“八进”,促进供需互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列成服务项目“菜单”,让剪纸艺术、古琴艺术、书画艺术、传统戏曲等文艺形式,通过“八进”实现全社会覆盖。变原来单纯的“输文化”“送文化”为“要文化”“种文化”,实现现有文化资源与乡村衔接,带活乡村文化。

近年来,在加强人才引进、培育乡村本土人才方面,庆云县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效?

王登霞:引进和培育是乡村人才振兴工作两个重要方面。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既要把更多城市人才引向乡村创新创业,也要充分激发乡村现有人才的活力,夯实人才振兴的基础。今年以来,庆云县坚持把引育人才作为乡村人才振兴的关键所在。

一、搭建平台引聚人才。目前,庆云县获批全国结合新型城镇化开展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试点县,获批省级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基地1家、省市级乡村振兴继续教育基地6家,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两家,柔性引进专家博士等高层次人才累计124人、吸引1295名能人返乡就业创业,探索实施“乡村共富合伙人”行动,创新构建“村集体+项目+合伙人”乡村共富模式,汇聚乡村振兴人才力量,吸引更多项目、资金人才等要素向乡村流动。

二、强化乡村技能人才培树。今年,大力开展职能技能培训,开展“山东手造”—非物质文化遗产桃符制作和木板烙画培训,创新开展网络创业培训,探索开展“鲁菜师傅”培训,组织农村劳动力725人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为庆云县重点产业、新兴产业竞相发展培养造就了一大批高技能人才。

三、推动各类人才下乡。实施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招募“三支一扶”志愿者39人;选派8名医生担任乡镇卫生院“业务院长”,5名在职教师到乡村学校支教;引进14名公费农科生到乡村任职,各类人才齐聚乡村,为乡村发展注入活力。

四、积极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实施城乡公岗扩容提质行动,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和乡镇(街道)精准开发公益岗,累计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3412个,帮助基层打造了一批懂技术、善管理的乡村人才队伍。

下一步,县人社局将继续把培育本土人才摆在乡村人才振兴的突出位置,在拓宽覆盖面、提升精准度上下功夫,引导各类人才扎根基层、服务乡村,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

请介绍一下庆云县农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治理工作进展情况,采取了哪些措施推进此项工作?

王玉静:近年来,德州市生态环境局庆云分局多措并举,深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能力基本全覆盖,稳步提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保持农村黑臭水体动态清零,持续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截至2022年底,全县178个行政村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完成5处农村黑臭水体治理;2023年,计划完成10个行政村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务,预计10月底全部完成治理任务。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庆云县农村环境整治(生活污水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各相关部门(单位)严格按照各自部门职能分工进行落实,部门之间加强沟通、信息共享、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确保全县工作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2、加大财政投入。加大对农村生活污水、黑臭水体治理工作的财政投入,统筹整合乡村振兴重大专项资金和其它相关资金支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县政府将此项工作列入农村重点工程,强化资金保障,同时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项目的建设和运营。

3、健全农村生活污水运行管理长效机制。明确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产权归属和运行管护责任单位,压实乡镇政府属地管理职责,建立完善的设施建设、运行维护、清理及检查等管理制度。

4、开展农村黑臭水体常态化排查整治。从“查、治、管”三方面推进长效管控机制,加强污染源头和重点区域排查整治力度,落实河长制,实现水体有效治理和管护,推动“长治久清”,确保农村黑臭水体持续实现动态清零,确保黑臭水体治理不反弹、不反复。

农民生活富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主要目标要求。请问在着力推动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目标方面,庆云县做了哪些重点工作?

郭荣云:近年来,庆云县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让农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在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建立长效机制,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一是做大做强现代种植业、农产品加工业,深入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二是大力开展农民工培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推广以工代赈方式,支持乡镇培强“返乡创业园”,拓展农民就业创业途径,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2022年度实施以工代赈的重点工程项目2个,总投资20.5亿元,带动群众务工人数240人,发放劳动报酬305万元。三是盘活农村资源资产,扩大农民财产性收入。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稳步推进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推动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分红获利。2018—2022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4105元增至19374元,年均增长9.34%,高于城镇居民2.97个百分点。今年一季度,农民收入增速高于城镇居民3个百分点。

第二,持续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扎实开展“双镇百村”建设,完成中心镇、特色镇和9个中心村规划编制。2022年,新建改造供电线路38.1公里、农村道路118公里、渠系建筑117座,养护农村公路1036公里。建设完成2条省市级示范河湖、24条美丽幸福河湖,3个村庄获评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美丽庭院”建成率41%。

第三,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近年来,庆云县在保障农村养老设施建设项目、养老服务能力提升、医疗卫生等方面持续加大投入。目前,全县建成养老机构6处,农村幸福院42处,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2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5处,平均每个乡镇至少拥有1个卫生院,平均每个村至少拥有1个卫生室,基本实现了病有所医、老有所养。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广大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幅提升,广大农村正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阔步向前。同时,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将是一项长期任务,必须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向着这个目标更加积极有为地努力。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董天力 编辑|梁思佳
审核|张晓航 终审|朱代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