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河:天蓝水碧就是最美底色

绿色生态是齐河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从蓝天、碧水、净土入手,齐河县全方位改善生态,县境绿化覆盖率达43.49%,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空气中负氧离子浓度达4980个/立方厘米,远超世界卫生组织的清新空气标准。



亮眼的成绩,得益于齐河县委、县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全面统筹,得益于全县上下凝心聚力、克难攻坚,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

兴“水”

活水畅流 鱼翔浅底

在齐河城南18公里处黄河水乡国家湿地公园旁的焦庙镇芦庄水源地,面积达万余平方米,是齐河县居民生活饮用水的主要来源。水源地长年自喷自流,从未间断,水质清澈甘甜,老百姓都称这种自流泉为“长寿泉”。经检测,其中锶的含量高达0.328毫克/升,远优于0.2毫克/升的国家饮用天然矿泉水的富锶标准。

水是生命的源泉。据德州市卫健委统计,齐河县90岁至100岁以及百岁以上老人数量居全市第一位。“齐河的水好。”“这里的水养人。”齐河不少长寿老人谈起自己的长寿秘诀时,着重提到了齐河的水。



水是生态之基。齐河县以“全域生态、全域美丽”为主线,依托河湖水系治理,促进城乡“内涵”“颜值”全面提升。在城区,围绕大清河、倪伦河等主要水系布局碧水绕城景观,建成各类公园游园110处,成为全省首个县级“百园之城”,荣膺山东省首个县级国际花园城市。在乡村,整体推进22条骨干河道综合整治,做到所有河道水水相连。结合每条河道灌排功能、拦蓄水量、沿线镇村和产业等具体情况个性设计,现已清淤疏浚河道159公里、建设生态驳岸180万平方米。同步规划建设水网、路网、林网,通过美丽河湖串联406个水美乡村,获批水利部“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县”。

在黄河水乡国家湿地公园,白鹭、野鸭等野生鸟类随处可见,充满自然气息和生命活力。为进一步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监测网络,齐河开展全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依托黄河水乡国家湿地公园各类监测站点和监测样地(线),建设山东省第一批生物多样性养护观测站。依托“欧乐堡动物保护中心·三馆一园”,设立陆生野生动物收容救助中心,提升生物多样性迁地保护能力。近年来,全县物种显著增加,共发现生物种类662种,其中维管类植物185种。

在水、土等关键领域问题上,齐河精准治污、综合施策,高标准打造百里黄河生态廊道,建设1.5万亩齐河黄河水乡国家湿地公园,水生态和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打造沿黄生态样板,我们成立14个专业委员会,分管县领导担任各专业委员会主任,形成了人人参与、齐抓共管的生态环保大格局。”德州市生态环境局齐河分局局长李敬和说。

增“绿”

翠绕珠围 禽鸟和鸣

齐河依托沿黄、临水、湿地田园基底,统筹实施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强化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生态维护;坚持以水定城、以绿护城,累计绿化1300多公顷,蓝绿空间始终保持在 60%以上;搭建县域空间数字化治理平台、全时空县域空间数据库,绘出二三维空天地一体化空间图,固化生态空间 105 平方公里。

聚焦“岸更绿”,齐河县高标准打造黄河生态廊道,全县年均新增绿化面积2万亩,城东万亩林海年可涵养水源39万立方米、吸收二氧化碳31.6万吨、产生氧气23万吨、吸尘7600吨。



对齐河来说,好生态不仅是简单的植树增绿,更要高标准规划、高品位建设。齐河以提升城市品质、改善居民生活环境为目的,因地制宜、见缝插绿,将城市中的闲置空间和城区边角地带等“微空间”进行艺术化、本地化、实用性改造,城区新建、改造提升的117个“口袋公园”成为市民美德健康生活“打卡地”。为更好地满足附近居民对活动、服务的需求,根据公园面积合理搭配绿植,增设驿站、景观廊亭、文化雕塑、座椅、健身器材、果皮箱等多元化的活动空间和配套设施,面积袖珍但利用率高;在设计上,将“口袋公园”与慢行系统相结合,园区之间由绿道连接,实现绿色出行、低碳环保。

如今,齐河大小公园已成为一个个绿色节点,承载着齐河的“广场文化”“公园文化”“生态文化”,生活在这里的每个人都实实在在地享受到了绿色福利。

低“碳”

开源节流 人人参与

“去年开始,公司对生产过程中产生VOC的生产环节进行低挥发性原辅材料替代。替代后的胶粘剂VOC占比仅为0.3%,企业每年可节省污染物处理费用100万元。”近日,奇瑞新能源齐河分公司安环科科长张化磊说。



近年来,齐河借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机遇,健全机制、形成合力,推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在空气环境质量上,齐河坚持“科学治、协同治”,持续擦亮“齐河蓝”底色,实现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稳步提升。“我们召开全县挥发性有机物部署会,深入企业内部,为企业纾难解困。”德州市生态环境局齐河分局大气科科长徐林说。去年,齐河还建成“生态大脑”空气质量精细化决策指挥系统,包括在线监测、应急预警、分析决策等六大模块。

不仅企业注重低“碳”发展,群众也尝到了低“碳”的甜头。在晏城街道鲍庄村,一排排光伏板铺盖在村民的屋顶上。村党支部书记孙维军介绍,全村62户村民家的屋顶满足安装条件,一共安装了2700多块光伏板,增收超过十万元。

作为国家整县分布式光伏规模化开发试点县,齐河坚持能安则安、能安尽安,探索多场景下的安装形式,在乡村农户屋顶安装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乡村闲置土地、坑塘等资源,积极发展“边角经济”,村集体年均增收10万元以上,群众年均增收千元以上。

“齐河全力推进整县分布式光伏规模化开发,项目全部投产后,年可新增新能源发电10亿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99.7万吨,替代煤炭消费指标40.6万吨,对全县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县发改局相关负责人说。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钟伟 编辑|王岳琪 通讯员|刘磊
审核|杨永峰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