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誉时刻 | 德州本土作家高艳国、赵方新合著的《中国老兵安魂曲》获第七届徐迟报告文学奖

日前,第七届徐迟报告文学奖在浙江湖州大剧院举行。其中,由德州著名作家高艳国先生(己故)与齐河县文联主席赵方新先生合著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国老兵安魂曲》入围此届长篇报告文学奖项。

《中国老兵安魂曲》既是一部内容厚重、振聋发聩之作,也是一部激荡心灵、发人深省之作。它引领我们从今天站立的时代经纬点出发,回看和记忆那些应当回看和记忆的历史和人物,进而审视我们当下已经变得有些荒芜漠然的灵魂。作者或许是在告诫人们,一个真正强大起来的民族,一个要向前走很远的民族,一定要宅心仁厚,一定要有“敬仰英烈、崇尚英雄”的传统,让牺牲真正成为轰轰烈烈的壮举,成为全民族永远的铭记和祭奠。

徐迟报告文学奖每两年举办一次,由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和浙江南浔市人民政府联合创办,以徐迟家乡南浔作为永久颁奖地。此届颁奖系列活动将在2018年11月中旬在南浔举行。第七届徐迟报告文学奖是对2016-2017年年度范围内,在中国大陆用汉语写作并公开发表、出版的写实性文学作品的评选。这次评选活动于2018年5月发布评选消息。截至2018年8月底申报结束,共收到参评作品170部、篇(长篇82、中短篇88)。经过近半年的征集、初评、终评,最终产生8部获奖作品。



高艳国,德州武城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理事、中国报告文学学会青年创作委员会副主任、鲁迅文学院第24届中青年作家(报告文学)高级研讨班学员。现任山东省文学院副院长、山东文学社副社长兼执行主编。中学时代开始在《山东文学》《诗潮》《诗刊》《草原》《青年文学》《中国作家》《文艺报》等报刊发表文学作品。迄今出版报告文学、诗歌、散文作品集12部,有散文、散文诗、报告文学作品入选《大学语文》教材及多部年度诗文选本,部分诗歌作品被译为匈、捷、德、西文。长篇报告文学《浴火乡村》(合著)荣获山东省第三届泰山文艺奖(文学创作奖),中篇报告文学《绿野新传》(合著)荣获德州市首届长河文学奖。

2016年6月,德州日报曾对高艳国追梦文学、献身文学的事迹进行了大篇幅报道——

高艳国:追梦文学不言悔




“我这辈子吃了文学的亏,更沾了文学的光。”近日,在一处茶馆,茗香缭绕中,记者采访了高艳国。带着一副眼镜、充满书卷气的他,简单寒暄后,用这句话开始了采访。

偏科严重的落榜生

1970年,高艳国出生在武城县鲁权屯漳南镇村。他自幼喜爱读书,每当读罢,便思绪纷飞,开始尝试写。 16岁那年中考过后,他的散文《桥头上的红衣少女》在《中学生报》上发表,编辑在文后特意加了一段按语。之后还在《中学生报》头版头题刊发了题为《潇洒的寻梦者——记武城一中学生高艳国》的专访文章,这给了他莫大鼓励。

高中时,高艳国的创作激情空前高涨,他在武城一中创办了星星草文学社,投身于文学联谊活动,足迹遍布大江南北。

“高中时期,我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创作诗歌、参加笔会上,导致偏科严重,吃了文学的亏。”高考结束后,高艳国数门功课亮起了红灯,数学考了18分,英语26分,成了一名落榜生。为此他还专门创作了一首诗歌《高考落榜的日子我不知所措》发表在《少年文萃》上。

1989年,高艳国进入德州师专中文系进修。期间,他频频发表文学作品,多次在全国性青少年文学大奖赛中获奖。其中,散文《麦田里的父亲》被选入大学语文教材。“大学毕业那年我回家,看到在田里割麦子的父亲,麦芒将他的胳膊和胸膛扎得通红,我突然意识到父亲的伟大。”高艳国回忆当年那一幕,感慨地说:“父亲拿着镰刀在收割麦子,而岁月的镰刀也在收割着父亲的青春。 ”

因文入仕,由仕而商

1991年德州师专结业后,高艳国进入武城酒厂做了一名工人,先后任秘书、宣传科长、办公室主任等职。本职工作繁忙,而文学创作也耗时费脑,难以兼顾。但高艳国下定决心,要“鱼和熊掌兼得”,他“八小时”内认真工作,星期天、节假日集中精力搞创作,诗集《无人的夏夜》、散文诗集《今夜无眠》、报告文学集《生命的金字塔》先后出版。其中《今夜无眠》由时已94岁高龄的冰心老人题签书名。“我给冰心老人写了一封信,讲述了自己酷爱文学的情况,汇报了自己在文学创作上取得的一点微不足道的成绩。没想到,冰心老人竟给予一个素不相识的文学青年如此地关心和支持。”冰心对他的激励,让他在文学道路上越走越远。

1994年,由于文学创作成绩突出,高艳国先后被评为“德州市第五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德州市第二届十大杰出青年”,由此转为国家干部。 1997年11月,高艳国调入武城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工作,正式进入仕途。

正当高艳国努力发挥文字特长、在机关干工作的时候,2001年,政府机关实行轮岗制度,鼓励党政干部领办、创办民营企业,于是他响应号召,进入了父兄创办的山东中南集团有限公司担任执行总经理,完成了由仕而商的身份转变。

“从30岁到40岁,我生命中最好的10年给了家族企业”,高艳国说。从2001年起,他在商界一干就是10年,这期间,他协助两个哥哥将中南集团打造成德州第一家民企境外上市公司……

从商的日子十分忙碌,每天都出席各种会议、应酬,想要像以前那样利用业余时间搞创作根本办不到,高艳国只得将写作搁置下来。“那10年,我虽没再写作,但一直在品读生活这本大书。 ”

高艳国所做的就是积累和思考、体验和沉淀。他用阅读保持着和文学的唯一联系——每天早晚上下班,在车上阅读;出差乘飞机,在旅途中阅读。 10年来,每天保持1至2个小时的阅读,雷打不动。

回归文学的怀抱

2011年,在家族企业发展的鼎盛时期,经过近半年的思考,高艳国做出了多数人不理解的决定:舍掉高薪、放弃股份、辞去职务,回归了他内心最挚爱的文学。他在德州市文联担任创作室主任,重新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他把自己的文学创作定位为:右手报告文学,左手散文诗。不久,他与赵方新合著的反映齐河新农村建设的长篇报告文学《浴火乡村》在《中国作家》发表,并全票荣获山东省政府最高奖——第三届泰山文艺奖(文学创作奖)。“这部作品让读者联想到当代作家对乡村人的‘造屋梦’和‘新生活梦’的书写,让读者联想到了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和《陈奂生上城》等书写农民的小说。 ”著名评论家、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谭旭东给予这部书极高的评价。



高艳国作品

阔别文坛十载,高艳国对文学不但没有生疏,反而凭着深厚的积淀游刃有余。5年间,他联手赵方新相继策划、采访、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国农民书——“土豆大王”梁希森的梦想三部曲》《中国老兵安魂曲》先后在《中国作家》发表,并由山东画报社推出单行本。这两部作品一经问世,便得到了专家们的好评。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著名作家何建明认为:“《中国农民书》是一部中国城乡一体化进程中非典型农民的精神成长史和个人奋斗史,是现代化进程中乡村裂变的可贵标本,而创作者极具现场感的叙写还原、极富饱满度的人物刻写、极有弹性和张力的语言质地,以及沉郁顿挫的情感表达,也使其成为近期诸多佳作中的佼佼者。 ”总政文艺局原局长、著名文学评论家汪守德认为:“《中国老兵安魂曲》既是一部内容厚重、振聋发聩之作,也是一部激荡心灵、发人深省之作。 ”

高艳国,这个昔日怀揣梦想的文学青年,数次身份转变,20余载时光的沉淀,如今显得愈发成熟稳重,读书人的儒雅、干部的沉稳、企业家的干练在他身上得到了完美的融合。

今年4月,高艳国正式调任山东省作家协会工作。作为山东省文学院副院长、山东文学社副社长兼执行主编,他为更多有文学情结的作者,打开了一扇通往梦想之境的大门,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带着诗和梦想走向远方。

“德州不缺有才情的年轻人,我愿尽薄力,让德州文学青年的梦想之路走得更远一些。 ”采访最后,高艳国饱含深情地说。看来,文学早已深入他的骨髓,无论是创作还是推介新人,他这辈子与文学的情缘,注定再也无法割舍。


赵方新,山东省齐河人。诗人,作家。于《中国作家》《青年作家》《山东文学》《时代文学》《青年文摘》等报刊发表诸多作品,出版长篇报告文学《乡村涅槃》(与高艳国、解永敏著)(第二版改名为《浴火乡村》),《中国农民书》(与高艳国著),散文集《翠微集》,曾获泰山文艺奖等。

赵方新:文学创作不要只挖坑,还要挖井

有着文学鲁军之称的山东作家群体,报告文学作家队伍是十分强大的一支。不仅指有着卓越成就的60后山东报告文学作家们,还包括了正展现出非凡实力的70后代表作家们。其中70后山东报告文学作家代表之一的赵方新,长篇报告文学《乡村涅槃》(合著)、《中国农民书》(合著)等,受到业界高度评价,影响颇广。日前,赵方新接受记者专访。

报告文学作家要有责任心

赵方新,山东省齐河人。诗人,作家。于《中国作家》《青年作家》《山东文学》《时代文学》《青年文摘》等报刊发表诸多作品,出版长篇报告文学《乡村涅槃》(与高艳国、解永敏著)(第二版改名为《浴火乡村》),《中国农民书》(与高艳国著),散文集《翠微集》,曾获泰山文艺奖等。

《中国农民书》一书,塑造了梁希森这一当代中国新农民形象,讲述他从一无所有到艰苦创业打造一个商业帝国的传奇经历,以及回归田野,开发新农业的胸怀和业绩。作品在《中国作家》纪实版2015年第4期发表后,受到广泛好评。

从事报告文学创作,赵方新表示,首先要有一份社会责任感,“好多人写诗、写散文,主要表达的是个人的情感。报告文学则是要影响社会,影响周围的人,影响读者。所以,如果作者没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是不会写出好的报告文学作品的。”不过,赵方新也表示,报告文学创作不等于新闻写作。“很多新人作家很容易犯一个错误,认为报告文学就是将新闻写长了。但实际上,根本不是一回事。报告文学是一种知识和社会经验积累的产物。”

2011年,由高艳国、赵方新、解永敏三位作家联手创作的长达10万余字的报告文学《乡村涅槃》,这是中国首部反映农村社区建设的长篇报告文学。三位作家深入山东省齐河县农村社区建设一线,历时5个月,采访众多性格鲜明、命运跌宕的当事人,以身处社区建设激流中的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为主线,全景式再现了这场关系农民命运的深刻变革,探讨了农民和农村在当下的历史走向,对村落文明和农业文明的演进进行深入解读。

原本偏冷门的报告文学作品并不属于畅销书行列,然而该书出版后不仅受到众多读者欢迎,还一再再版。“报告文学对生活的干预性,它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从情感上讲,诗歌直击人心灵;小说给人一种生活的热情;报告文学则是深入生活,表达真实。因此大家也说,报告文学是用‘脚’写出来的作品。作家们必须进行大量的田野调查,必须有大量的采访才能完成,一时半会赶不出好作品。所以,报告文学提供好多东西,是一般的文学作品提供不了的。曾有一位喜欢阅读报告文学的小说家说,报告文学这种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小说想象不出来的。”对此,赵方新说道。

有专家曾评,报告文学是直面时代的文学创作。及时真实地记录时代风云,报告时代变迁,思考历史发展走向,抒写人民心声,是报告文学的初心与使命、责任与担当。但现实中,社会对报告文学还存在一些偏见,认为报告文学是一种歌功颂德的文学。赵方新却表示,即便是诗歌、小说也有歌功颂德的文章,报告文学的歌功颂德只是它内容的其中一部分,”还有些人认为,报告文学作品的文学性不强烈。我认为这里面涉及作家综合素养的问题,我们要找到文学性和报告性的结合点。如李春雷刚刚获奖的报告文学《朋友》,它的报告性和文学性就结合得十分完美。”

报告文学创作从“小”处着手

报告文学作家写作报告文学作品,可能需要整整一年时间去实地考察、调研和采访。有时候,作家们要独自一人长期蹲守乡村田野,甚至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危险的地方。

赵方新告诉记者,报告文学作家有责任担当,必然要揭露社会方方面面,有好的,也会有坏的,好的要歌颂,坏的就揭露和批判,难免会遇到很多危险状况,“前段时间有一位外省的女报告文学作家。她写了一篇关于家乡河流被污染的作品,牵涉一些人的利益和不满。作品发表后,这些人不断骚扰这位作家,以致她最后精神都出现了一些问题。其实,大多数报告文学作家都是抱持着一份‘公心’来写作的,不会说谁有私心,为了揭露而揭露。”

“因为报告文学创作一个最基本的要求是真实。写小说可以‘闭门造车’,靠自己原有的文学积累,但报告文学不行,任何一个失实的地方,哪怕几个字也不可以。比如写一个人愤怒地拿起杯子砸到另一个人的头上,那么这个杯子是瓷的,玻璃的,还是塑料的,性质就完全不一样。”赵方新表示,报告文学创作绝对不能虚构。

当然,人们通常认为报告文学作品必然只关注那些焦点事件和人物,但赵方新却表示,小题材同样可以写,因为搞文学创作不要只挖坑,还要挖井,“如果你写奥运会、写中国高铁,那么影响肯定很大。但很多报告文学作家,写了很多小题材的报告文学作品,依然和剪刀一样,锋利无比,以小见大。我们再放眼全世界,有些外国报告文学作品,咱们做田野调查,他们就做社会调查,一本书采访几百人,就为了证明一个小细节。所以写报告文学不一定非要写大题材,如果有好的小题材,也能写。”

此外,赵方新表示,也并非必须写大部头著作,动辄几十万字,“七八千字,一万字都可以。搞文学的不要只挖坑,还要挖井。要就一件事情挖深了写,那这就是一个好的报告文学作品。”


综合|德州24小时 山东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