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城区残联探索实施“社区微业” 帮助残疾人充分就业创业

□通讯员吴雪娇报道

今年以来,区残联聚焦残疾人所需所想所盼,探索实施“社区微业”模式,通过拓展“微就业”、支持“微创业”、培训“微技能”、优化“微服务”,探索残疾人就业新渠道,开辟残疾人就业创业新天地,就业服务不断提升,就业效果不断显著,残疾人民生保障不断强化。开发村残协专职委员及如康家园公益岗711个,为1千余人提供就业服务。

拓展“微就业”,为残疾朋友铺开“平坦路”。“如康家园”打造社区“微工厂”,助力残疾人灵活就业。陵城区在社区建设有13处“如康家园”,紧紧抓住“如康家园”建设中辅助性就业这一核心功能,着眼于符合残疾人特点,安全、简单、易操作、有市场的项目定位,建立辅助性就业项目库。筛选出产业带动性强、技术门槛低、残疾人易上手且收益快的插花制作、太空泥包装、贝壳工艺品定向工序制作、手工棉衣缝制等项目,累计安置残疾人达100余人,人均月收入达400余元,实现以劳励志、以资激趣,开辟残疾人增收的新路子。积极争取为每个“如康家园”各配备了2名残疾人公益管理岗,26人全部上岗。进一步拓宽残疾朋友的就业渠道,助力残疾人实现家门口的“就业梦”,有效促进残疾人及其家庭就业增收,推进共同富裕。

“爱心小屋”打造就业“新领域”,促进残疾人稳岗增收。为解决残疾人急难愁盼的就业创业问题,区残联与山东壹心社区服务有限公司进行合作,共同开展“惠残‘德’岗‘职’为你来”爱心小屋就业行动。即以居民500户以上小区为单位,设立“惠残‘德’岗‘职’为你来”爱心小屋社区服务站点,每个小区设立2个工作岗位。工作内容主要以“居民将可回收物送至爱心小屋,工作人员予以称重结算”的方式开展再生资源回收服务。目前,已建成万福家园、欣都嘉苑、尚德苑小区3处先期试点,“爱心小屋”箱体铺设完成。

“公益岗安置”释放村(社区)就业潜力,不断提升吸纳力。陵城区残联充分抓住全省公益性岗位扩容提质有利时机,最大限度促进残疾人就业。积极对接人社局,开发村残协专职委员及如康家园公益岗711个,争取了残疾人岗位开发最大化。

支持“微创业”,为残疾朋友架好“直升梯”。“扶持政策”为残疾人创业保驾护航。区残联成功申报省级残疾人示范性辅助性就业基地一处,帮助10名残疾人实现辅助性就业,西街社区“如康家园”获得奖励资金10万元;区残联培育扶持1名省级创业标兵,残疾人孟凡华获得奖励资金1万元。

金融助残为残疾人创业提供动力。积极宣传“残联推荐、农行办贷、残疾人受益”的金融助残服务方式,对接创业残疾人,了解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效解决创业资金问题。通过农业银行“e推客”系统推荐3名有意愿申请贷款的残疾人。

培训“微技能”,为残疾朋友打造“敲门砖”。陵城区残联不断精准确定培训内容,通过调查残疾人培训“微需求”,调研就业市场前景,结合残疾人实际,确定培训电商直播、种植技术等实用性强的项目。不断创新培训形式,培训以实操为主,以提高学员的动手能力为主要目的,走进田间地头,走进直播基地,现场体验就业项目,同时穿插就业指导课程,分享身边创业达人励志故事,激发学员就业创业的内生动力,2023年开展电商直播等实用技术培训2期,培训抖音电商新模式及拍摄直播基本技能、新摊位经济模式运营及实践、自有货源及代发货实操等内容,培训残疾人110人,参加培训的学员,实现就业创业的已超过50%。

优化“微服务”,为残疾朋友织牢“保障网”。完善保障机制。为全区1.1万名持证残疾人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保险单发放到每名残疾人手中,目前已有1名残疾人因溺水意外死亡申请3.5万元赔偿金。意外伤害保险的购买,打破了企业用工的顾虑,提高了残疾务工人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打出就业援助组合拳。再就业援助月活动期间,组织残疾人参加市区残联、人社局等各类招聘会5场,其中线上3场,线下2场,开发提供岗位数百个,组织200余名残疾人求职者参加,帮助30名残疾人实现就业。

开展“走访拓岗促就业”活动。组织乡镇(街区)残联走进辖区内企业进行政策宣传,帮助用人单位充分了解安置残疾人就业带来的减免红利,有效提高了残保金征收等各项残疾人用工政策的知晓率,今年来争取残疾人岗位60余个。

扶君上马踏征程,保驾护航启新篇。区残联将继续深入分析残疾人的就业需求,探索残疾人就业新模式、扩展就业新思路,不断挖掘社区就业新动力,充分整合社区资源、调整信息储备,帮助残疾人充分就业创业,奔赴幸福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