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节特刊 | 王凤楼镇 以“四坚持”实现“四突破”

王凤楼镇的得名,源于一个“凤栖玉楼”的传说。有凤栖此,地灵人杰。新时代的王凤楼人,在新一届党政班子带领下,昂扬进取、踔厉奋发,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夺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近年来,平原县王凤楼镇以“一件事、一群人、一条心、一起拼、一定赢”的团队精神,按照“组织联建”“产业联兴”“治理联动”“民生联享”工作思路,积极推行村党组织“跨村联建”,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全力打造乡村振兴新样板。

柴家庙村蔬菜大棚区(资料图)

坚持多元发展   实现产业振兴新突破

9月8日,记者走进柴家庙村蔬菜种植大棚,40多名工人正紧张地忙碌着。“我们合作社种的西瓜,都是吊着长的……”柴家庙村党支部书记赵仲利拿出手机让我们看了一段抖音视频。“我们拍的蔬果视频在网上点击量很高,好几个蔬菜水果经销商找我订货。今年头茬已经收过去了,到年前我们再种一茬。”

视频流量高得益于柴家庙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种植+养殖+设施蔬菜”多元发展模式。

柴家庙村与登海道吉种业公司达成合作,种植了100亩科研玉米,收获的玉米归合作社,每亩还能另收实验费800元。利用中央扶持项目资金,建设了3个高标准蔬菜大棚,又利用合作社盈余的资金,投资20万元,发展起了肉牛繁育项目。

这样一来,土地合作社产生的秸秆可以作为饲料供养殖项目使用,养殖项目产生的粪便成了有机蔬菜的主要肥料,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打造“种养结合”绿色循环生态农业,形成了“种植+养殖+设施蔬菜”的多元发展模式。

2022年以来,按照打造西部特色种植示范带的产业规划,王凤楼镇整合各项资金共计406万元,在柴家庙村新建100亩高标准蔬菜棚。今年9月底,将在曹庙村建设120亩蔬菜大棚,加上各村庄原有大棚,西部千亩蔬菜产业园已初具规模。

为提高蔬菜附加值,柴家庙村牵头周边从事蔬菜种植的6个村庄成立了平原县薪火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对蔬菜种植实行统一供种、统一施肥、统一管理、统一销售,注册“菜佳妙”蔬菜区域品牌。去年春节期间,公司推出的蔬菜礼盒深受消费者欢迎。“接下来我们还要建设蔬菜交易市场,聚人气、聚财气,把我们镇的蔬菜品牌做大做强。”谈到未来,赵仲利信心满满。

创建“吨半粮”示范区,扛牢粮食生产大旗。今年以来王凤楼镇积极对上争取有关政策,获批6.61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目前项目已全部完工,清挖疏通沟渠78千米,形成了“旱能浇、涝能排”的灌排体系。借助党员培训、农技下乡等方式,累计对种粮大户、合作社理事长、家庭农场主等群体开展种植培训20余场次。“我镇共有耕地12.6万亩,其中实现规模经营的达1.83万亩,土地流转+基础配套+科技种田的农业生产模式是我们创建吨半粮示范区的最大底气。”王凤楼镇党委委员辛明超说。

另外,该镇2021年引进投资1900万的财金粮仓粮食安全产业联合体项目。项目日烘干粮食1000吨,可储存粮食10000吨。2022年该镇15家合作社与项目方签约开展订单种植,平均每家合作社增收10万元。

西杨在兹庄举办大学生助学金发放仪式


坚持全民参与   实现生态宜居新突破

2019年12月31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了第二批3639个国家森林乡村名单公布,王凤楼镇西杨在兹庄赫然在列。

走进西杨在兹庄,处处白墙红瓦、绿树成荫,路旁是花开正盛的月季,整个村庄仿佛一个大公园。

王凤楼镇党委组织委员祝风齐告诉记者,西杨在兹庄不光绿化环境全镇第一,村民门前五包做的也是最好的。村民主动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热情特别高,人人都把村子的卫生环境当成自己家的“家务事”,不少村民还主动在道路两旁栽花种草,利用房前屋后闲置土地建成蔬果园、小花园,呈现出一派干净整洁、郁郁葱葱的乡村风貌。

建设美丽乡村、改善居住环境是群众的殷殷期盼。王凤楼镇镇域面积大、自然村数量多,人居环境整治并非易事。“群众呼声就是我们的工作方向,人居环境整治不达标我们绝不收兵。”镇长贾兰群承诺。为此,王凤楼镇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党政负责人担任双组长,班子成员包片负总责、机关干部包村强指导,联合体党组织书记同党委政府签订责任状。同时,利用微信群、广播等方式,向群众宣传“幸福家园,人人参与”的理念,形成双向奔赴、齐抓共管的工作氛围。今年7月以来,王凤楼镇出动人工8000余人次,机械300余台次,辖区内90%村庄达到市县验收标准。

同时,为提高小城镇精细化管理程度,让街道更靓丽、群众更宜居,王凤楼镇还制定了“星级商户评价制度”,将300余家商户统一纳入考核。把树木修剪、车头向前、门前五包作为规定动作,周打分、月评比,每季度更新星级,引导商户比着干、争先进。每年评选10家五星级商户,有镇党委政府上门颁发“五星级商铺”锦旗,减免当年度卫生管理费。通过坚持不懈努力,如今的王凤楼镇占道经营的少了、私搭乱接的没了,街面商户对城镇管理工作的认同感越来越强,镇驻地面貌焕然一新。

小麦喜获丰收


坚持有解思维   实现社会治理新突破

“社会治理是基层避不开的难题,既关系党在群众心中形象,又反映政府的公信力。我们坚持在党建引领下做到德治、法治、自治‘三治’融合,细化为民服务,及时消除农村矛盾,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构建起和谐稳定的基层治理新格局。”王凤楼镇党委书记郑学锋说。

王凤楼镇按照“群众路线+三治融合”的工作思路,耐心细致做好群众工作,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自2021年底至今,该镇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提升了46%,64件疑难信访积案得到化解,社会治理实现了全面突破。

倾听群众心声,变“上访”为“下访”。持续开展“干部问需”活动,班子成员包片、机关干部包村,利用主题党日和日常下村机会,主动走访困难群体,同群众进行座谈,了解真实诉求。将各村急需解决的民生实事、需要化解的邻里矛盾、需要处理的遗留问题全部摸清摸透,形成三本问题台账,能办该办的立即办、不好办的分期办。

回应群众呼声,解决急难愁盼。针对出行难问题,积极协调上级部门,对凤凰北路、顺河街、曹庙至匡张等7条公路进行拓宽翻修。新开工的张士府至马务3000余米公路已完成迁占,进入施工。针对群众浇地难问题,未雨绸缪做好蓄水,上下游协调做好供水,最大程度保障灌溉率。

做好三治融合,实现乡村善治。王凤楼镇坚持以道德力量教化、影响群众,邀请乡贤、老党员、老教师、老医生等回乡参与群众工作,构建起“党建引领、乡贤参与”的德治格局。他们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倡文明树新风,监督村规民约执行,促进村民自治。9个党建联合体均成立“老干部调解室”,30余名退休村干部作为调解员,驻室调解群众矛盾,让自治成为主旋律。开展四德模范、文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等评选活动,以评立德,以德化人。今年以来,开展新风公益基金活动200余场,扶危助困、表彰先进,让德治成为风向标。深入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成立9支普法队伍进村开展活动200余次。

坚持强基固本   实现党建引领新突破

记者来到代庄村党员活动室,50岁的村党支部书记张虎正用手机上网课。他告诉记者,现在按照上级要求,50岁以下的村党支部书记起码得具备大专文化程度,他已经在平原县教师进修学校学了两年多,明年就要毕业了。

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关键在人。王凤楼镇始终将党建引领作为工作主基调,坚持强基固本,加强干部自身建设,提升基层战斗堡垒作用,打造出一支“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干部队伍。

王凤楼镇蔬菜产业园西红柿大棚

加强制度建设,打造“凤楼好干部”品牌。坚持组织谈心谈话,打开心结,凝聚力量。鼓励干部主动约谈领导,解开思想疙瘩,解决实际问题,让干部轻装上阵、放开手脚。目前已开展全员谈话两次。实行年轻干部轮岗制度,多岗位历练,争当全面手,为王凤楼镇未来发展奠定人才基础。常态化开展工作调研,班子成员每人联系2个农村支部,通过召开座谈会、入户走访等形式,找问题、想办法、谋发展。今年以来协调解决各类民生问题31个。坚持开展全员测评,以实干论英雄,在职级晋升、评先树优上优先考虑,让干得好的有奔头。

坚持党建引领,筑牢基层战斗堡垒。做好村党组织分类推进、整体提升工作。今年已外出对标学习4次,引进了泥鳅养殖、石磨面粉加工等共富项目7个;开展村党支部书记擂台大比武21场次,“谁英雄,谁好汉,发展成绩说了算”。探索入党积极分子积分管理制度,打破党员发展论资排辈,将参与村庄建设作为评分依据,让积极分子“真积极”。抓实基层党建突出问题专项整改行动,从最难处发力,向最深处攻坚。目前,全镇109个自然村共排查问题235个,已完成整改181个,补齐了短板弱项。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 宋延涛 通讯员|张越 祝风齐
编辑|王露
审核|宋延涛 终审|李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