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周末|何处中秋不月明(外二篇 • 首)


幻境   李世琴  摄


何处中秋不月明

刘军荣

对我而言,从出生那一刻起,中秋节就被赋予了别样的意义,每当中秋之夜,全家人围坐一起举杯庆贺时,父母总会笑眯眯地对我说:“你真有福气,今天全国人民都给你过生日。”我的眼中顿时涌起了泪花:只要父母身体康健,家人幸福平安,就是我最大的福气啊。

中秋之夜,硕大的圆月缓缓升起,皎洁的清辉深情地亲吻着大地,澄澈着尘世间一草一木。祭月、拜月、咏月,自古以来,历代文人雅士用手中的如椽之笔写尽了天上人间“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的美妙意境。中秋节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赏月、吃月饼的风俗延续至今,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人们的美好祝愿。

月饼,作为中秋佳节必不可少的主角,代表的含义是幸福美满,自古以来,深受广大百姓的喜爱。关于月饼,脑海中总会浮现出童年过中秋节时的场景。那时父亲在部队当兵,母亲独自拉扯着我们姐弟三人,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每年过中秋节,母亲都要去村里的供销社买上两包月饼,给姥姥送去一包,剩下的一包要留到过节那天再吃。有一次,嘴馋的妹妹趁母亲不注意,偷偷掰下半块,只递给我几条青红丝,正当我们吃得津津有味,却被归来的母亲看到了这一幕,瞬间心酸地落下眼泪来。

八十多岁的军人父亲曾给我们讲过这样一段往事:有一年他回家探亲过了一个中秋节,返回部队时,刚一见面,他的班长就从衣兜里掏出一块包裹得整整齐齐的月饼递给他,说是部队过节时发的福利,一直给父亲留着呢。接过月饼,父亲哽咽着说不出话来。

童年的中秋节是清贫而又快乐的,因为有家人的陪伴。第一次不在家人身边的中秋节是我19岁的那一年。当时正在外地求学,不方便回家与亲人团聚,第一次体会到想家的滋味,情绪非常低落。同室的老乡说:“今晚咱们去湖边过个中秋节吧。”几个同学随声附和。圣洁的月光下,我们在湖边席地而坐,铺开白纸,摆上月饼、糖果、瓜子等零食,在她们真诚的祝福声里,渐渐减少了我的思家之情。波光粼粼的湖水倒映着月光、灯光,和着我们的欢声笑语,温馨而又浪漫的场景,现在回想起来,还是感动不已。

诗人桑恒昌曾经在诗歌中写道:中秋夜,不敢抬头望那颗硕大的圆,怕那颗最大的思亲泪,又一次湿了眼睛。是啊,中秋,自古以来就是与家人团聚的时刻,也是与嫦娥仙子一年一次的美好约定,丝竹绵绵,语音切切,中秋明月夜,该打湿了大江南北多少人的心扉啊。天涯共此时,明月播清辉。此刻的月亮是深情的,月亮下的人更

是柔软细腻的,倾诉与倾听,心意互达,对着明月,悄悄许下心中的美好愿望吧!心有灵犀的亲朋故友,即使身在异地,也定会感受到月亮传递过来的关心与牵挂,行走尘世的脚步,在这份牵挂里,越走越远。


时钟随想

▢李兴智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这首夏商时期的《击壤歌》淳朴、恬静、悠然、惬意。清人沈德潜在《古诗源》中称其为中国歌曲之祖。

印象中,小时候的农村大致也是如此。那时虽然已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但整个村庄家家户户仍然没有时钟,人们白天看太阳在天空的位置和太阳在房子和树上投下的阴影计时,晚上则是看星星、看月亮、听鸡鸣来判断时辰。农家依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

在本村上小学时,上学放学、上课下课,有了时间概念。有一次,去老师办公室,看到办公桌上有一只马蹄表。马蹄表三只表针不停地转动,秒针发出“嘀嘀嗒嗒”的声响,老师根据马蹄表显示的时间按时敲钟上下课,感觉十分新奇。

1974年,我读初中。村中男女生共8人,家中都没有时钟。学校要求学生早晨6点到校,一般都是谁起得早,谁就挨家去喊其他人,大家迅速在村头集合,然后一起去上学。春、夏、秋时节,天亮得早,时间还好把握。到了冬季,6点前天还是漆黑一片,人们都还在睡梦之中,早上起床就都得由父母把我们叫醒。父母为了既不耽误我们睡觉、又能让我们按时到校,凌晨都是按照农村原始方式,看星星、看月亮、听鸡鸣为我们打更计时,而且时间大都把握得差不多。现在想来,仅此一项,父母就为我们付出了多少辛劳!

冬季的凌晨,天空繁星满天,有时还会明月高挂。“二十(农历)整整,月出一更;二十二三,夜明正南;二十四五,月过东屋;二十七八,月亮出来耍一耍。”父母经常念叨的这些谚语,至今记得仍清清楚楚。

而“三星正南,就要过年”,每年最冷的农历十一二月,被称为猎户座腰带的天空最亮的三颗星,也称福、禄、寿三星,凌晨悬挂南天,看它向西偏移的角度去上学,往往是我们那时最好的参照。

遇到雨雪天气,凌晨天空漆黑一片,上学时间就只能听鸡鸣了。记得有一次,天阴得特别重,一个同学家长听到鸡鸣,匆匆把他儿子叫起来,同学挨家挨户把我们叫起来一起上学。到校后,紧等慢等,天就是不亮,我们冻得实在不行,只得在附近找来柴火,在教室里点火取暖。

那时,大家十分渴望家中能有一只钟表,但限于经济条件,没有人向父母提及买表的事。有时,在上学或放学的路上,偶尔看到有人骑着自行车,戴在手腕上那故意露出的亮晶晶的手表,我们总是会羡慕不已。

1981年,参加工作后不久,因为工作的需要,我用自己的积蓄买了一块“上海牌”手表。从此,我感到由于时钟的伴随,生命似乎和时间融为一体“,时间即生命”。觉得时钟真是科学家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他让透明无形的,无法用肉眼观看,更无法用手触摸的时间,成为有形有色的“身躯”。时钟把时间分割成一条条、一格格、一圈圈。没有时钟,人们按天、月、年生活;有了时钟,大家按时、分、秒工作。没有时钟,时间仿佛像老牛拉车;有了时钟,时间简直像白驹过隙。

现在,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生活已不再像《击壤歌》中那样原始、恬静、悠然,但形影不离、无处不在的时钟却已让人们的生活富有节奏、充满生机、更有活力。


八月半

韩淑霞

喜欢这个季节

那弯苍白的瘦月

一步步趋向金黄和圆满


喜欢这个夜晚

红月亮氤氲着亲情的暖

团聚的喜悦醉了人间


桂花香隐隐

酒杯里,倒映出

一张张幸福的笑脸


喜欢这夜的月

把银子一样的光辉

均匀地洒向人间

照高楼,也照着木屋


若是怕触痛

游子的眼

那清凉的风,不妨

扯过来一两片云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