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赓续两河文脉 提升文化魅力

地处黄河、大运河交汇之地的德州,历史文化资源丰厚。如何高质量做好黄河、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延续黄河、大运河历史文脉,打造德州独特的地域文化品牌,提升城市文化魅力,是摆在城市管理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黄河齐河段沿线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便捷的交通网络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以及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抢抓黄河、大运河两大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契机,积极融入全省“四廊一线”文化体验廊道建设,深耕人文沃土,创造性实施“两河牵手”工程,构筑文化体验廊道新格局,聚力打造“一核三翼”示范区,培育文化体验展示新窗口,全市乡村文化振兴、文旅产业发展等各项重点工作均迈出坚实步伐。

抓住用好难得机遇
大力实施“两河牵手”工程

作为黄河、大运河两大国家文化公园贯通的节点城市,如何抓住用好国家公园建设这一难得机遇?

“把黄河、运河这两条主脉联通好、贯通好,在方方面面共同推动两个国家文化公园融合贯通。”2022年省党代会上,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白玉刚在参加德州代表团讨论时曾这样要求。

牢记上级领导期许,紧密结合实际,德州市科学研判、迅速行动:

——聘请中科院崔愷院士编制《大运河(德州段)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黄河流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专项规划》,统筹两大国家文化公园发展规划编制,形成整体规划体系。

——举办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德州)论坛,邀请文化和旅游部原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担任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德州段建设专家委员会主任。

——实施水系连通工程。构建两河沿线生态、智慧、休闲、文化、产业“五大系统”,加快推进山东水网“一轴四横”德州市域连通西线引调水、城区河道美丽河湖建设项目,用水系把两条文化大河连通起来,推动两河文化由“静态展示”向“活态传承”转变。

——实施景观连通工程。建设黄河—运河水文化风景带,统筹水、路、林、文、景,构建“一带汇三水,七星耀五城”总体布局,形成“美丽黄河、绿色干渠、幸福马颊、和谐沙杨、生态运河”的水文化融合风景带。

——实施道路连通工程。完善旅游发展配套,畅通沿线景区交通,投资15亿元建设体育公园、230公里沿运河自行车赛道、马拉松赛道、钓鱼小镇项目,今年成功举办全国钓鱼大赛、运河马拉松比赛。

当前,通过高标准规划引领、高位统筹推动,我市两河连通廊道、重大旅游基础设施等十大项目已陆续启动。伴随“两河牵手”工程的扎实推进,德州畅通水脉、传承文脉、带动人脉,逐步实现黄河和大运河在水利、交通、文化、旅游和生态等方面全面连通,城市品质不断提升,发展活力显著增强。

聚力文化“两创”
构筑文化体验廊道新格局

今年山东全面启动沿黄河、沿大运河、沿齐长城、沿黄渤海、沿胶济铁路线“四廊一线”文化体验廊道建设,德州如何找准自身定位,做好“出圈出彩”的文章?

作为一座因黄河而名、因运河而兴的城市,我市聚力文化“两创”,全力做好“水文章”,以黄河、大运河为主轴,打造“三纵五横、一廊六带、两核引领、多点突破、串珠成线”的文化体验廊道新格局。

所谓“三纵五横”,就是用境内八大水系,把黄河、大运河连通起来,绘就“五湖四海兴安德、四水三廊润州城”美好画卷。

“一廊六带”,则是推动文化体验廊道与防汛带、交通带、经济带、旅游带、生态带、文化带,六带同步建设,借势推进国家生态“双重”项目、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构建“水上行、岸上游”的沉浸式体验场景。

“两核引领”,其一是在德城区启动投资220亿元的“一廊六片”建设,集中展示漕仓遗址、古村聚落、运河水街、工业遗存等历史文化景观,打造以“原真古貌大运河”为主题的大运河文化体验中心、东盟文化体验中心。另一“核心”,则是在齐河县依托黄河文化博物馆群、山东文化艺术职业学院等重大项目,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黄河文化主题演艺中心和文旅高地。

“多点突破”包括所有沿河道、沿高铁、高速公路县市区都要在挖掘资源禀赋、打造文化文艺精品、培育特色产业项目、发展优势文旅产业上聚力突破、百花齐放。

廊道建设启动以来,“三纵五横、一廊六带、两核引领”等工程均进展迅速,各相关工程串珠成线、连片成面,逐步形成规模效应。目前,投资120亿元的黄河文化博物馆群项目预计年底前即可完工。位于德城区的“一廊六片”建设也在稳步推进,其中投资25亿元的德之韵运河七星博物馆群项目,主馆主体工程正在加紧施工。

同时,文化方面,德州同样喜讯频传:德州市杂技团的原创大型音舞诗画杂技剧《山水国潮》今年上半年晋京展演大获成功,观众好评如潮。在今年3月举行的第十一届西班牙国际马戏节上,市杂技团首次代表中国走出国门,两个入围节目均获银奖。前不久,该团的杂技节目《高椅》荣获泰山文艺奖一等奖。

打造“一核三翼”
建设乡村文化振兴新高地

近日,“大德之州两河牵手”德州文化旅游北京推广活动取得圆满成功。活动现场,齐河县的黄河文化博物馆群、中国驿·泉城中华饮食文化小镇,夏津县的黄河故道森林公园,乐陵市的千年枣林、冀鲁边革命纪念园等景点,引得嘉宾纷纷驻足了解;黑陶、红绿彩、虎头鞋、乐陵古琴等一件件充满地域特色的非遗产品更是吸引了大家的目光。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近年来,德州市乡村文化振兴专班围绕乡村文化振兴齐鲁样板目标任务,大力实施铸魂、固本、传承、创新“四大行动”,聚力打造乡村文化振兴“一核三翼”示范区,以“山东手造”振兴传统工艺、助力农民增收,借势文化体验廊道做强乡村文化体验游,以美德信用建设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群众精神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上升。

建立“山东手造德州项目库”,黑陶技艺、扒鸡工艺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2处非遗工坊被认定为省级非遗工坊,5万多家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乡村企业和家庭作坊,年产值200多亿元,带动就业20多万人。

实施精品乡村旅游工程,依托四女寺风景区、黄河故道森林公园、乐陵千年枣林,发展竞技赛事基地、房车营地、拓展训练等项目,带动廊道沿线村庄乡村休闲游、民俗体验游,建成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5个、省级景区化村庄22个,省级精品文旅名镇1个、旅游强乡镇26个、旅游特色村39个、农业旅游示范点40个。

着眼激发乡村文化振兴内在动力,创设整合载体,强化叠加融合效应。深入实施文明实践集成创新工程,整体打通美德信用、全环境立德树人、志愿服务、文明创建等载体,“两河牵手”文明实践示范带入选全省文化体验廊道文明实践示范带名单。实现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打造一年四季主题化黄河大集,全市196个公共图书馆及分馆、4187家农家书屋常年开放,开展“一村一年一场戏”演出10000余场次,农村公益电影放映69420场,以公共文化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变“送文化”为“种文化”,让乡村文化热起来、火起来。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马乐 编辑|苗欣
审核|张晓航 终审|朱代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