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点深壹度 | 天衢新区:汇聚资源 培养新时代能工巧匠

虽是一区之域,却有8所职业院校,在校师生约1.5万人,2020年以来,每年向社会输送约2000名技能人才。今年招录的新生约3000余人,增长12.8%,办学规模逐年增大。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近年来,天衢新区职业教育发展劲头十足,目前,形成了以技师学院为龙头、高级技工学校为骨干、普通技工学校为基础的覆盖城乡劳动者的技工教育培训网络。

如今,走进新区一个个职教校园,一堂堂接地气、上手快、需求旺的实践课让学习更像职场,让实训成为学习常态。在这里,课程与主导产业接轨,实用正成为一种价值,新时代的大国工匠,在不同赛道上,逐梦闪闪发光的出彩人生。

把握战略主动

以赛促教 做活特色教育

日常服务企业,培养技术骨干;业余指导学生,探索绿色建筑奥秘……最近,刚获评全国技术能手的杨玉桐,忙得脚不沾地。

杨玉桐今年33岁,就职于山东德实建筑有限公司。多年来,借助去全国各地参赛,已成长为专业的“行家里手”,“我擅长的是装配式建筑和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在赛场上,我向同行们学习到了全国顶尖技术,并带回来培训给公司的技术员。业余时间,还会去职业院校开展培训讲座,把先进的实操项目和大赛精神代代传承。”杨玉桐告诉记者,迄今为止,他参加大大小小的比赛近百场,技术水平得到了质的提升,这次正因在国赛上崭露头角,才将全国技术能手称号“收入囊中”。

重视技能竞赛,通过大量的技能竞赛来促学促教,是天衢新区职业教育的一项“常规篇章”。

在山东四方技师学院,大赛是学院发展的抓手和见证。学院通过连办大赛、积极参赛,以赛促教、强师赋能,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

烹饪专业是学院老牌特色专业,作为骨干教师之一的张明明,原本为本校学生,因多次在省市级技能竞赛中获奖,毕业后留校任教,如今专业能力强、竞赛经验足、指导水平高。近日,他所带领的学生在国家职业技能大赛西餐项目中获重要奖项。张明明说:“改变我人生命运的,是大赛;给予我自信的,是大赛;成就我梦想的,也是大赛。”

张明明是大赛受益者之一,在这里,还有更多的教师和学生脱颖而出,走出校门,迈上了省赛和国赛的舞台。“以赛促学促教是学校提升内涵建设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校园内组成了30余支专业的教练团队,技能比武的热潮此起彼伏,校园技能明星接连涌现,引领着全校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方向,带来了人才培养质量的跨越提升。”山东四方技师学院教务处处长李霞说,通过比赛,不仅能活跃校园氛围,也选拔出不少“好苗子”,作为省赛和国赛储备竞赛选手进行针对性培养。

在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大好机遇中,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教学理念的贯通,成为职业院校抢抓机遇的重要举措。“对于主要职能部门,这更是一项长期、复杂、细致的系统工程,而非一时之功,一时之力。除了政策精准扶持、困难及时帮包,我们还通过高频次组织技工院校师生参与各类创业创新大赛,对标世界职业技能大赛技术标准,促进优秀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区社会事务管理部部长王玉国说。

今年以来,全区职业院校师生在世界和国家级职业技能大赛中屡创佳绩:22个参赛项目、26名参赛选手在山东省首届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奖,其中获世赛选拔项目优胜奖13项、国赛精选优胜奖项目4项。在今年的“奥迪专业双杯竞赛”全国总决赛中,德州交通职业中等专业学校2009级学生赵帅胜、沈兵凭借出色表现,获全国技术和服务总决赛冠军和季军;7月,赵帅胜代表奥迪中国市场赴德国慕尼黑参加世界级比赛,并斩获优异成绩,全区技工教育进军世界级赛事实现零的突破。

深化产教融合

校企联动 服务地方经济

在德州交通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汽车实训车间里,一位年轻教师在一群学生的簇拥下,仔细讲解汽车保养、维修专业知识,还时不时来一段实操演示。

这位教师名叫孙波,是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专业指导教师、山东省齐鲁名师、德州市首席技师。“维修里的拧螺丝都不能小看,要通过仪器校验数值,尽可能接近零误差,要不断找感觉。”他所带的班是奥迪校企合作项目班,作为核心教师,他指导的学生已在全国技能大赛冠军2个、一等奖3个、二等奖4个。“校企合作班基本以订单班学生为主。在18年的教学生涯中,除了使用模拟场景等教学方法,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还要对服务企业负责,保证带出的学生能干、好用,符合当下市场需求。”孙波说。

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就是服务发展、促进就业。像德州交专一样,从学生入学就按企业用人标准培养的学校并不罕见。以该校为例,多年来,学校通过与企业共建专业、订单培养等多种模式,为社会培养了15万名技能人才。“我们投资25亿元、占地1500亩的新校区,正在分5个标段加紧施工,眼下已部分投入使用。我们将学校发展与新区发展融为一体,所设专业完全符合主导产业方向,设有高端装备类、加工制造类、信息技术类等7个专业大类的24个专业,目前在校生1.1万多人。”该校校长魏荣庆说。

在产教融合方面,天衢新区的步伐一直不断加深、加实——例如,重视搭建校企交流大平台,每年高频次开展校企合作交流会,为全区职业学校以及重点企业交流提供了平台。此外,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新型学徒200余人;引领技工院校在“十强”产业等领域,紧跟企业需求,灵活调整、新设专业100余个;探索“校中企、企中校”等产教融合新模式。

技术实操,映照沉稳的身影——北京华讯诺成公司机电一体化车间里,00后技工张若良正操作大型数控设备。15岁时,他抱着“学一门过硬技术”的愿望来到弘德技工学校;16岁时,他直接在学校参与企业生产项目,拿到第一笔奖金;19岁时,毕业第一年,他就能拿到月薪过万的工资。

“以前学生毕业后到厂实习,常常分不清工种,还面临被退回的风险。现在企业设在校园里,学生入校第二年就能独立完成生产作业,没正式参加工作就能领到工资和补贴。”弘德技工学校副校长李书刚说。

这得益于该校把产教融合作为办学主要方向和优先发展途径,不断深化校企合作模式,通过冠名班、引企入校、搭建创业平台等方式,将北京华讯诺成、鸿联九五、北京百思特等20余家知名企业引进学校设立“校中企”,实现了理论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专业与工作岗位紧密结合、学校与企业教育紧密结合,使学生入校便驶入事业发展“快车道”。

产教融合让校企互促,形成教育合力,带活经济发展。目前,全区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战略需要,结合新区主导产业和时代需求,8所技工学校共开设特色专业100余个。“我们将不断优化政策、做好服务,并将职教专业资源持续转化为发展动能,实现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产教融合。”王玉国说。

创新培养机制

四链融合 筑起人才“蓄水池”

“钣金操作中的薄板折弯技术,传统方法是在台虎钳上完成,用时近30分钟,折弯尺寸不能保证,还费时费力,如何做到借助现有物料改变一下呢?”

“大家看到我身边的角铁、钢板、圆管、合页、垫片这些现有材料了吗,如果我们结合杠杆原理,经焊接、打磨、组装固定,就可以制作一个薄板手动折弯机。借助这个小工具,每次折弯一对板料只需3分钟,保证精度的同时,提高了效率、节省了人力。”

姚建朋是一汽大众天津分公司的技术骨干,也是山东四方技师学院的企业导师,在实践课堂中,他深入浅出地讲解,通过场景教学现场解答、分享知识点,“工作实践中需要什么,我们就讲解什么。”

今年7月,山东四方技师学院与一汽大众天津分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双方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像姚建朋这样的16名技术骨干成为学院的企业导师,“我们坚持问题导向、实践导向,引入企业导师参与课程教学,由学校教师讲理论、企业教师讲技能,共同参与课程改革、教学设计,将企业内部培训资料转化为教学参考资料,确保学校教的就是工作用的。”山东四方技师学院就业处处长李悦说。

新型教学模式,让学生受益。燕明轩最近刚走上实习岗位,他工作在一汽大众天津分公司涂装车间,他说:“目前,我主要负责漆面的检查修饰,在学校学习的抛光、钣金技术都得到了应用,通过实习锻炼了观察和专注能力,技术也更娴熟。”

不单是山东四方技师学院,目前,新区职业院校依托京津冀职业技能发展联盟,与当地企业达成深度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不在少数。此前,京津冀职业技能发展联盟成立揭牌,并建成京津冀职业技能发展联盟实训基地1家、京津冀鲁汽车职教联盟1家。

该联盟由北京市通州区和天津市宝坻区、武清区、滨海新区,以及河北雄安新区、廊坊市、唐山市7家人社部门共同发起成立,以推动京津冀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满足现代产业体系人才需求。成立后,实现了联盟内培训平台、就业信息、技能水平评价、培训项目设置、智慧校园建设等多方面的共建共享,共同发展。

“联盟成立后,我们还创建了德州产教联合体,23家职业技能院校入驻。”联盟副秘书长姜润娟介绍,联合体全面推进政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开展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专业技能高、岗位适应性强、就业潜力大的技术技能人才,服务山东乃至全国产业,打造“德州模式”在京津冀职业教育领域的引领示范作用。

目前,借助联盟,新区已与京津冀地区 100 多家企业合作,为京津冀输送技能型人才 8000 余人,形成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四链融合”新局面。“我们还将充分发挥联盟优势,聚各方之智,在共享技能培训资源、联合培养高技能人才、共办区域性技能大赛等多方面,创新开辟新赛道、蓄积新动能、塑造新优势,深挖人才‘蓄水池’,助力我市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更多大国工匠和能工巧匠。”王玉国说。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编辑|刘潇 通讯员|石红红
审核|李榕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