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水观澜 | 亩产“吨半粮”,德州为什么行?


李芹

日前,2023年全省粮油作物高产竞赛玉米实打测产结果出炉,临邑县翟家镇“吨半粮”核心示范区、段希林的攻关田实打结果为1163.92公斤/亩,居全省第三、全市第一。6月份,翟家镇“吨半粮”核心示范区小麦实测亩产804.58公斤/亩,合计年产量1968.5公斤/亩,比去年还要高出100公斤,远超“亩产吨半粮”目标。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提高粮食产量不仅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也逐渐成为撬动地区发展的关键一招。群雄逐鹿,为什么德州敢喊出“亩产吨半粮”的口号?为什么能够实现“亩产吨半粮”的目标?深入了解德州市的“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工作,我们将看到德州作为产粮大市的底气。

这底气,来源于对“藏粮于地”的坚定执着。实施高标准农田提升工程,变“农田”为“良田”。入选“全国整地市级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拟用3—5年时间,新建高标准农田100万亩,提质改造500万亩。良田的关键是地力,而决定地力的两大关键便是“肥”和“水”。德州市大力推广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技术措施,核心区秸秆还田利用率、深耕技术覆盖率、配方肥利用率均达到100%,切实保障“肥足苗壮”。为提升灌溉能力,德州市规划畅通“五横三纵”8大干流,打通干流之间的17条支流,疏通支流以下1000余条县乡沟渠,实现雨洪水、灌溉水、饮用水“各行其道”。通过对“地力”要素的提升,切实实现了“田成方、林成网、路相连、渠相通、旱能浇、涝能排”,为实现“亩产吨半粮”的目标提供基础。

这底气,来源于对“藏粮于技”的卓越追求。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助农是农业提质增效的必然条件。德州市不断创新“科技助农”路子,从良种技术、增产技术、装备提升、网络提升四个方面探索科技助农“德州经验”。建立“吨半粮”高产多抗品种筛选示范区1200余亩,良种繁育面积30余万亩,核心区优良品种包衣率达100%。核心区供种、深耕、播种、配方施肥、病虫草害防治、管理模式“六统一”技术覆盖率达到100%,实现良种良方相结合。德州市核心区农业机械全部实现更新换代,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率达100%。加强与高校院所合作,聚焦粮食高产创建集成科研攻关。今年4月份,与山东农业大学签署小麦产业研究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小麦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邀请院士、专家科学论证,研究形成以“六大工程”“六统一技术”为核心内容的“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德州方案”。制定《小麦玉米“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技术规范》,总结形成大面积“吨半粮”创建技术标准。

这底气,来源于对“藏粮于策”的不懈创新。德州市“总粮王”段希林在多个场合提到“要想多打粮,离不开党的好政策”。德州市首次提出“亩产实现吨半粮,离不开书记挑大梁”,一场“书记抓粮”行动在德州市内悄然兴起。“书记抓粮”,关键在于四级书记带头抓。建立市、县、乡、村四级书记“指挥田”,一级抓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切实把“指挥田”抓成“责任田”、建成“示范田”。“书记抓粮”,动力在于上下联动协同抓。与农业农村部、省农业农村厅签订合作共建协议,农业农村部派出挂职干部担任市委常委跟进指导,构建形成部省市县乡村“六级联动”格局。“书记抓粮”,保障在于健全考核抓落实。把创建“吨半粮”示范区列入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对完成任务的县市区给予专项奖励,对推进不力的降低考核档次。

德州地处华北平原腹地,既有先天的沃土优势,又有粮食高产的关键举措——“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藏粮于策”,这就是德州市能够实现“亩产吨半粮”的关键所在。正如德州种粮大户口耳相传的一段歌谣所说:“民兴之要,书记抓粮,务业之本,根植农桑。藏粮于策,核心为党,首雁当正,行伍必强。藏粮于技,科学为先,老农论经,专家相帮。”

(作者单位:临邑县翟家镇政府)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尹晓燕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

(作者:德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