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津杜集:做好“四篇”文章 推动农业农村全面发展

近年来,杜集镇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发展等方面入手,做足土地改革、特色产业、粮食安全、共富共享“四篇”文章,全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镇,全镇粮食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3万吨以上,先后获评省级耕地保护激励乡镇、省级“平安农机”示范镇、全省乡村治理示范镇等荣誉。

▲杜集镇小增减挂钩项目

做好土地改革文章 夯实乡村振兴“耕”基

向上借力,用活土地政策。进一步加强农村“三类地”开发利用,拓展镇域发展空间,挖掘现有低效建设用地指标,用足用好小增减挂钩政策,通过回购、置换的方式,将旧村腾退土地转化为160亩土地指标。

向外引力,盘活土地资源。盘活西段、舒庄两村近110亩闲散地资源,建设光伏发电项目,村集体仅通过土地租金可实现增收9.6万元;利用人居环境整治活动中摸排整理出的11处断壁残垣和坑塘,养殖飞蝗、泥鳅等项目增加收益。

向内聚力,激活土地效益。创新探索“党建+村集体+企业”土地流转新模式,通过村党支部牵线家庭农场、种粮大户、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土地进行治理整合和统一管理,全镇规模经营土地面积近2.6万亩。

▲杜集镇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千亩示范项目

做好特色产业文章 “链”出农业产业新图景

发扬特色种植基础优势。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积极调整种植业结构,大力推进闫庄香椿、洼陈西红柿、张纸大葱等特色农作物规模化种植,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基础上开创“豆丹—大豆—玉米”综合种养模式,今年新增2家合作社加入豆丹养殖,亩均增收4000元。

加快特色品牌培育步伐。立足香椿产业品种优良的优势,实施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发展道路,不断完善产业链条,椿苗基地年产苗木100万余株,产品类型涉及香椿酱、香椿粉、香椿茶等10多个深加工品类,年收入达260多万元。

加强农业全产业链建设。引入农业全域园区化理念,以壮大“镇域、集体、富民”为目标,深耕“一种一养”两大板块,依托农科站、常洼优质肉牛繁养基地、纸坊生猪养殖园区等大力发展肉牛、生猪现代化养殖产业。同时探索发展订单农业,致力将洼陈西红柿特色种植产业园、振华社区土地综合利用农业园区打造成预制菜原材料生产基地,全面提升产业附加值,推动农业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实现高质量发展。

做好农业“增减”文章 扛“稳”粮食安全重任

做好供给侧“增减”文章。坚持良田粮用,积极推引良种良法,优化种养结构,在完成全镇高标准农田全覆盖的基础上,打造2500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区,不断向土地要“增”量;加强极端天气和病虫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强化病虫害防治技术指导,合理控肥控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用“减”药为农业提质。

做好需求侧“增减”文章。根据市场需求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种植食用菌、中草药等经济作物,拓展畜禽养殖项目;盘活利用闲散废弃地,规模养殖泥鳅、黄鳝、甲鱼等水产品,以丰富种类来“增”产。深入推进全链条节粮减损,实施“精量播种、机收减损行动”,强化储运环节抛撒遗漏问题治理,持续抓好爱粮、节粮宣传,遏制消费环节浪费,以“减”损耗护航粮食安全。

做好科技“增减转”文章。以“增产减损”为目标,加快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建立农业创新平台,邀请市农科院副院长张自坤团队、德州学院王明友教授赴前郝村、洼陈村等村庄现场指导农民种养农技知识,在镇域内推广新品种130个、新技术近60余项。

▲杜集镇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技能提升培训会

做好共富共享文章 树立乡村振兴“新”标杆

着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大力培育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规模经营和社会化服务。充分发挥合作社引领作用,因地制宜,调优农业产业结构,全镇瓜果、蔬菜种植近万亩,种粮大户168户、农民合作社206家、家庭农场80多家。

全面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质量。加快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推广“订单收购+分红”“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利益联结机制,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带动农户参与产业、分享收益、增收致富,累计带动农民年增收3万余元。

全力打造乡村振兴“人才雁阵”。培养和激励本土人才,尤其是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素质农民、“土专家”、“田秀才”等一线技术人员,提高人岗适配度,做到靶向供需。组织开展新型职业农民、乡村专业人才等各类培训600余次,培养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乡村振兴新农人3200余人次。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通讯员|高阳 编辑|郭庆萍
审核|王志伟 终审|朱代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