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正确政绩观·一把手访谈 | 让温暖百姓心田成为民政标识——访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吉峰

“民政工作突出的特质是‘民’字,如何‘为民、爱民’既是工作的出发点,又是落脚点。”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吉峰表示,民政工作的成色连着百姓的急难愁盼,让他们吃得饱、穿得暖、睡得香,就是民政工作的目标和方向。温暖每个帮扶对象,就应该成为民政标识、民政底色。

民政工作涉及领域广,政治性、群众性、公益性较强。立足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三基职责”,梳理出“一困一老一小、一红一白一残、一善一社一彩、一地一法一基”12条工作线。“聚焦弱势群体基础性、兜底性、普惠性的保障职责,要把12条工作线的工作都做到位,就要求具有切合民政工作特性、特质的鲜明风格和笃定信念,我的理解就是念好‘实、硬、深、新、稳’民政‘五字经’。”王吉峰说。

“实”:为民办实事、求实效。每项惠民政策、每次暖心行动,都要围绕“我们代表党委政府做了什么、百姓得到了什么”去推进,让百姓明明白白。今年民政局以召开全市首届慈善大会为契机,重新将近200家爱心企业和无数支志愿者队伍聚集起来,发布的“十大慈善项目”及“德厚爱·心相连”结对帮扶活动,共募集资金3300多万元,结对帮扶55000多人;设立31个慈善基金,涵盖助医、助学、助困等7个方面,募集资金达9764.4万元,惠及困难群众33.4万人。在全市范围内推广“社会力量+商业保险”模式,对接社会力量为困难群体购买医疗保险。

“硬”:不打折扣、保质保量。把党和政府所有惠及弱势群体的“政策包”“福利包”按时足额、规范有序地发放到位,并做好监管,不容有半点差错。今年以来,市民政局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扎实开展了低保扩围行动,会同纪委、组织部门出台了专门针对救助领域的容错纠错文件,在全省率先设立市县“社会救助工作研判中心”、率先出台了低保认定标准文件。截至目前,我市新增低保人数25475人,5个县市区新增人数分别排在全省前五名。

“深”:点滴浸润,久久为功。每类弱势群体服务体系的完善都要由少到多、由浅到深,逐渐碾出规范合理的“深”轨道,来托起百姓生活的大幸福。在严格落实党和政府各项为民惠民政策的基础上,不断拓展丰富服务内容、提升服务水平。例如在“老人的养护”方面,重点围绕“资源怎么招引、怎么养得更好、资金怎么筹集、怎么做好监管”聚焦发力,不断健全完善养老服务清单,力争让所有社会老人都能享受到个性化服务。

“新”:勇担新使命、实现新发展。民政工作也要坚持融入新元素、新内容、新举措,让“新意”频出撬起每项工作、每个节点的新思考、新思路、新成色。今年以来,市民政局抓住社会大救助被列为“全市系列集成改革”的契机,不断丰富完善基础型、发展型、服务型“三型”救助。各县市区民政系统也立足实际,主动认领2至3个示范试点项目,创亮点、塑特色、出经验,探索出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模式。11月6日,德州社会大救助工作作为全省唯一案例在中央电视台进行了专题报道。目前,我市正在谋划建设全市智慧养老监管平台,计划将特困人员照护、暖心食堂、社区养老中心等全部纳入平台监管。在全国率先开展“乡村著名行动”,对“无名路”进行命名设标,全市1542条“无名路”全部命名落户,成为全省唯一一个无名路命名设标全覆盖、无死角的地级市。

“稳”:慎之又慎,唯行稳方能致远。民政工作涉及千家万户,社会关注度高,做好这项工作主要是坚持一个“稳”字。民政服务的九类对象既弱势、又敏感,在工作中要始终守牢“一排底线”,对“一老一小”养护机构法人围绕消防、饮食、应急处置等开展综合性轮训,做到贴近实战、全覆盖,树牢安全屏障。同时,制定养老机构预付费管理办法,搭建起综合监管平台,有效防范养老机构非法集资风险。

王吉峰表示,做好民政工作,就是要树立工作眼里全是“民”的政绩观,要有情怀、接地气、亲百姓、讲实效。只要心是满的、情是真的、思路是新的、措施是硬的、工作是实的,就一定能把党和政府的温暖及时送到百姓的心坎上。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李莉 通讯员|王彦 编辑|梁思佳
审核|张晓航 终审|朱代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