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俺们的村史 | 宁津杂技重要发源地野竹李村:杂技技艺代代传

“这个动作叫张飞骗马,这个动作叫左右开弓。”刘俊昌一边耍着杂技,一边介绍动作名称。刘俊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宁津杂技代表性传承人,也是宁津杂技刘家门第四代传人。7岁跟着父兄学习杂技,9岁考入宁津县杂技团,11岁跟团走南闯北,34岁调入宁津县艺术学校任教练,杂技伴随刘俊昌的大半生。12月19日,笔者跟随刘俊昌来到他的家乡宁津县大曹镇野竹李村,探访这个村子与杂技的历史情缘。

野竹李村位于宁津县城西南方,在冀鲁边界漳卫河右岸,不足200户人家,人口不到1000人,耕地面积2200余亩,在杂技界颇负盛名,是宁津杂技乃至中国杂技的重要发源地之一。野竹李村曾叫野猪林。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李姓始祖奉朝廷命令,不远千里,跋山涉水从山东即墨迁来这片荒凉之地居住,逐渐形成村落,野猪林改称野猪李村。后来村民觉得“猪”字不雅,便将村名改为野竹李。相传施耐庵曾路过此地,当地的杂技氛围和深幽静谧的竹林为其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水浒传》第八回“林教头刺配沧州道 鲁智深大闹野猪林”里的野猪林就是写的此地。

历史上,野竹李村一带土地瘠薄,盐碱涝洼地一片连着一片,十年九不收。又加上土豪、官府层层盘剥,天灾、人祸使得这里的村民靠种地实难果腹蔽体,被迫无奈,只好学几套戏法,驯狗耍猴,舞枪弄刀,吞铁球、宝剑,飞刀剁人,以命换钱谋生。在年复一年的卖艺糊口途中,农忙务农、农闲卖艺的人数不断增加,杂技技艺也不断发展。刘家门、齐家门、苗家门的创始人均出自野竹李,对宁津杂技艺术门派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宁津杂技起源于《史记·乐书》记载的蚩尤戏,兴盛于明清。民国初年,野竹李村的杂技达到鼎盛时期,活动范围更是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新中国成立后,杂技艺人地位得了空前提高,他们不再是旧社会在街头耍把式卖艺被人瞧不起的“下九流”了,而是以人民艺术家的身份活跃在农村工厂学校各个场所,处处受到人们的尊重。1971年,宁津县从野竹李村各杂技班子中挑选出一批顶尖杂技人才,成立宁津县杂技团,杂技技艺和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成为全国屈指可数的县级杂技团。

“上至九十九,下至才会走,要论耍玩意儿,人人有两手。”刘俊昌说:“20世纪80年代,全村一半人以上靠耍杂技谋生,足迹遍布大江南北,甚至远赴国外演出,杂技艺术在野竹李村代代相传。”

现在,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野竹李村通过土地流转开办合作社等形式实现高质量发展,但杂技一直深深地印刻在野竹李人的骨子里。直到今天,野竹李村仍然为杂技行业源源不断输送人才。在2023韩国世界杂技艺术节上,宁津县杂技团表演的《大飞轮》获得最佳作品奖;今年10月,由宁津县杂技团表演的《足踏青春——球技》获得第十七届山东杂技魔术大赛优秀奖。

今年7月,刘俊昌从学校退休,但他舍不得离开杂技。身为传承人,使命在肩,刘俊昌决定利用退休时间,将收集的刘家门照片和文字资料整理成书,留给后人,让杂技文化永远传承下去。他相信在政府的支持鼓励下,在新老杂技人的接续传承下,野竹李村将会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尹晓燕 通讯员|杨瑞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