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正确政绩观·一把手访谈 | 全力推进先进制造业强市建设——访市工信局党组书记、局长孙洪昌

“工业是实体经济的核心支撑、城市发展的稳固基石,既创造物质财富、又擦亮城市名片,是塑强城市竞争实力、赢得未来主动的关键变量。”市工信局党组书记、局长孙洪昌表示,全市工信系统坚决扛牢新型工业化使命任务,聚力先进制造业强市建设,坚持久久为功、实干为要,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着力调结构、优环境、稳增长,努力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德州实践奠定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孙洪昌认为,要着力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上务实功。近年来,市工信局坚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双轮驱动,以链长制为总抓手,聚焦打造12条标志性产业链,强化政策供给、延链补链强链。一是推动项目招引。编制产业发展规划、产业链一体化发展图谱,按图索骥、南融北接、“遍访总部”,深化与京津、长三角、珠三角产业合作。全市新开工标志性产业链项目301个,为产业发展持续注入新引擎。二是促进产业集聚。坚持“一县一集群”,着力提升规模效应和竞争优势,先后培育天衢新区电子信息等7个省级特色产业集群,德城区新型化工等11个市级主导产业集群,做精做强区域特色产业品牌。三是推进融链固链。高规格承办2023中国半导体材料产业发展(德州)峰会、2023中国国际纺织纱线(春夏)展览会等产业对接活动77场,以推动融通对接、合作共赢为纽带,促进更多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卡位入链,着力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坚持以质取胜,以量变的积累实现质变,着力在提升企业发展质效上出实招。”孙洪昌表示,全市规上工业企业达1977家,其中产值过10亿元企业53家。一是注重创新发展。市工信局牵头促成齐鲁工业大学(省科学院)“一院一基地一园区”和青岛科技大学德州融合创新发展中心在我市落户,“一链三中心”建设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公共科研载体,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今年,151个项目入选省级技术创新项目计划,新创建13个省级“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二是注重梯度培育。大力实施“双50强工业企业”培育工程和“种子”企业培育计划,提升企业创新发展水平,累计培育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1家、省级57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4家、省级487家。三是推动节能降碳。全面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求,圆满完成地炼、钢铁、焦化产能压减。通过加强节能、节水设备升级改造,提升工业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累计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19家、省级19家,成功创建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1个、省级3个。

全力推进先进制造业强市建设,还要着力在加速数实深度融合上求实效。基于这一认识,市工信局把握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加速数字技术在工业领域广泛应用。一是引导和支持企业数字化转型。在全省首发“用云量”指标体系,上云企业达1.1万家,扎实开展“工赋德州”专项行动,“一月一行业”举办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现场会,累计培育5个“数字经济总部”、189家“晨星工厂”、128个DCMM试点企业,均居全省首位。二是着力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全市建设5G基站达1.1万个,改造升级低速网络终端设备25万部。成功落地鲁北大数据中心、高分(德州)对地观测分中心,抢先布局2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培育13个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创建13个省级数字经济园区。三是壮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高纯溅射靶材项目、12英寸集成电路用大硅片产业化项目先后通线量产,刻蚀设备用硅材料及硅片扩产项目开工建设,集成电路关键材料基地全面起势。

“全市工信系统将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积极抢抓机遇、应对挑战,以新担当新作为,始终扬起工业龙头,挺起制造业脊梁,奋力在新型工业化发展中勇站排头。”孙洪昌说。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王志强 通讯员|贺晓宁 编辑|梁思佳
审核|张晓航 终审|朱代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