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头条 | 村庄有“看头”、群众有“奔头”、生活有“嚼头” 平原乡村建设“头头”是道

“梨塘春色、古树情怀、古巷记忆、井台故事、牌楼印象、神仙沟”是平原县张华镇梨园村的六大景观,不仅是梨园村,自平原县实施美丽乡村建设以来,优美的环境、干净的街道、美丽的景观在各个村庄展现出来。

美丽工程让村庄更有“看头”

“村里整得干净,住着舒坦,生活比城里人还好。 ”平原县恩城镇赵庄村冯振波卖了在德城区住了多年的房子搬回了村里,“以前村里到处都是柴堆、粪堆,一到下雨路上全是泥巴,再看现在,真是太美了,不少城里的朋友找我,想到村里来住呢! ”

在冯振波眼里,如今的赵庄村街道整洁,花石铺的小花园是歇息的好去处,晚上跳舞的文化小广场灯光色彩缤纷,前来参观取经的人络绎不绝……

像这样的“名片式”村庄平原县还有32个。为了避免“面子工程”,平原县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将32个精品村周边的57个村庄都纳入“一带七镇十线百村”建设规划。去年,平原县提出了这一规划,“一带”即百里马颊河生态观光带,“七镇”即桃园街道县城次中心,恩城镇、前曹镇、王凤楼镇三个中心镇,王杲铺镇、张华镇、坊子乡三个产业镇;“十线”即石济高铁,京沪铁路,京沪高速,国道105及附线幸福大道,省道101、315、318,县乡路平尹、平苏、平腰十条交通主干线;“百村”即在“一村一品”产业特色村和适合发展乡村旅游的村庄中,筛选100个美丽精品村。去年以来,该县修挖整理村内排水设施36公里,植树18万余株,粉刷墙面52万余平方米,新增路灯1600余盏,新建村内文体小广场、村级景观公园乡村记忆馆等60余处,拆除危旧房屋1570余座,投资219.1万元,为乡镇配置侧装式垃圾车,集中开展全县境内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全面“清底”“拆危”“除网”“去癣”,切实解决脏、乱、差问题,通过改路、改水、改电、改厕、改房、改暖、改校,真正实现美丽乡村既有“面子”,也有“里子”。

产业富民让群众更有“奔头”

住上好房子,还要过上好日子,好日子需要有产业的支撑。平原县把产业发展放在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位置,充分利用自身气候条件和独特的地理优势,做大、做强、做优特色产业,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创业增收。

走进三唐乡刘屯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整齐划一的冬暖式大棚,道路干净平坦,农家庭院整洁雅致,老年人在街道上聊天、健身,一派怡然自得的景象。几年前村里却是另一番光景,当时的刘屯村是省级贫困村,没有任何产业。2016年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该村建起42个冬暖式大棚和12个春秋拱棚,

同时建起占地17亩的蔬菜交易市场和蔬菜加工车间,每天能销售5万余公斤蔬菜。如今的刘屯村,家家有事干,人人有活忙,村民腰包鼓了,生活更美了。

在王杲铺镇,32个村庄通过党支部领创办合作社,流转土地2万余亩,整合蔬菜大棚80个,解放劳动力3000人,村集体年增收近百万元。同时,与中国农垦集团、瓮福集团等16家涉农龙头企业合作,发挥金博智慧大棚项目的带动作用,引领黄瓜、西红柿等本地蔬菜产业提档升级,打造集种植、加工、仓储、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条。

平原县还重点打造了西瓜小镇、工贸小镇、温泉健康小镇、啤酒小镇和西葫小镇等6个产业特色小镇。该县把美丽乡村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因地制宜,做精产业特色村,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建设智慧农业大棚,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新型产业,重点规划“一带七镇十线百村”,形成了“产业兴,乡村美”的新格局。

乡风文明让生活更有“嚼头”

“以德交友,以诚服人”“尊老敬贤,爱幼乐施”,在张华镇小张村,家家户户门口贴着家风家训。村民张长喜说,贴上家风家训就像签了承诺书,不仅能自我警醒还能互相监督。除了家风家训,村里将“党员带头户”“最美庭院”等荣誉也都挂在大门上,小张村党支部书记张长海说,荣誉挂上墙,让村民有了学习的榜样,村民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升。

为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从“外在美”到“内涵美”,平原县开展多项举措,每年拨付专项资金用于村庄善行义举“四德”榜建设,近年来共投入2000余万元完善乡镇综合文化站及社区(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各乡镇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有的村庄还建设了乡村记忆馆、儒学讲堂、农村民俗文化博物馆等。同时,深入开展“好婆婆”“好媳妇”“文明家庭”等典型评选活动,多方发力培育文明乡风、优良家风、淳朴民风,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

姚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