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俺们的村史 | 运河街道五四村:融入城市的富裕村


1月3日,记者走进德城区运河街道五四村,看到该村高楼林立、村民安居乐业,已不见传统村落模样。

五四村现有村民275户1181人、耕地650亩。20世纪60年代建村时,还是一个贫困村、落后村,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五四村党支部抓住机遇,带领全村群众艰苦奋斗,不断发展特色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如今已成富裕村、先进村。



抗日名将张自忠的副官贾玉彬烈士出生在这里

五四村历史上是五里庄的一部分。据《五四村志》记载,五里庄立村于唐朝,当时叫五南庄,后改名五里庄。1946年6月德州解放时,五里庄属景县四区。1952年,五里庄划归德县曹村区,为五里庄乡。1956年3月,五里庄乡划入德州市。1961年,作为五里庄乡五个大队之一的五四大队成为独立核算单位,此为立村之始。
抗日名将张自忠的少尉副官贾玉彬便出生在五四村。1940年5月16日,贾玉彬跟随张自忠在湖北省宜城市与日军激战9昼夜后壮烈殉国,并葬于宜城市十里长山。2013年11月20日,山东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贾玉彬为革命烈士。

1961年,五四村有耕地1200亩,大多为盐碱地,粮食产量很低,村民吃饭都成问题。“那时候十里八村都没有人愿意把闺女嫁到俺村。”今年80岁的五四村村民赵风海回忆说。



建强党支部,壮大村集体经济,贫困村变富裕村

转机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赵光明任村党支部书记后,首先建强党支部,让村民有了主心骨。五四村抓住改革开放重大机遇,在全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了全村吃饭问题。

五四村是一个人多地少的近郊村,随着城市发展,耕地日益减少,现人均耕地不足1亩。1981年,村里就免费为村民统一耕种、统一收获,减轻村民负担,把过多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于是很多村民开始跑运输,外出挣钱改善生活。

五四村党支部清醒地认识到,要想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单纯抓农业生产是不行的,必须发挥近郊村优势,大力发展村办企业,陆续建成一批适合农村发展的副业项目。1984年,建起村办企业建材厂、纸制品厂,后又陆续组建了运输队、装卸队……1989年,村党支部根据本村靠近铁路、拥有一个18辆汽车的运输队等优势,果断决策,投资700万元,建成年吞吐量百万吨的德石货场。货场为五四村每年带来百万元的收入,同时带动运输队、装卸队等村集体企业快速发展。1993年,村党支部决定把村里的十几家企业组建为跨行业企业集团——德州市华通实业总公司,由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统一管理。截至目前,华通实业已发展成拥有固定资产3000多万元、年创利税200万元的企业。



村民搬进楼房、享受多种福利,比起过去“就像做梦一样”

集体经济强起来,村民生活富起来,村容村貌也要好起来。1986年,五四村对全村统一规划,并为村民免费提供砖瓦等建材及建房服务。改造后的五四村街道宽阔平坦、住宅整齐划一。全村适龄幼儿免费入托、优秀学生有奖学金、老年人有老龄生活补助,全体村民享受免费供水、供暖等福利。

2014年,由于附近化工企业扩建需要,五四村整体南迁,在风景秀丽的九龙湾北侧建设新村。2020年9月27日,五四村村民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楼房。“和刚建村一比就和做梦一样,谁能想到村里变化这么大,多亏了党的好政策。”赵风海说。

为丰富村民文化生活,村里还建起了棋牌室、图书室、村史馆、舞蹈排练室等娱乐场所。村民搬进楼房,村里自设物业,村民不仅不需要交物业费、暖气费、有线电视费,逢年过节还发福利。

“回顾这60多年村庄奋斗史,将激励我们继续增强村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向心力,激发村民共同参与、共同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共促乡村振兴,共建美好家园。”现任五四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赵立勇说。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张明昭 姜伟 通讯员|邱杨 蔺丽娜
审核|王志强 终审|杨德林

(作者:德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