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 宁学华:腊八粥



腊八粥

宁学华

时光如梭,不觉间又到腊八节了。第一件事,就是熬一锅香香的腊八粥。



小时候我最喜欢喝母亲熬的腊八粥。腊八的头一天,母亲就会准备各种米和豆。乡村里的习俗,腊八粥要用八种或超过八种食材,品种越多,意味着来年更丰收,这是农家人对五谷丰登幸福生活的一种美好希冀。母亲很仔细的挑选黄米,小米,小麦,赤豆,绿豆,黄豆,芝麻,花生米,红枣,也少少的加些玉米粒,这些都是自家出产的,挑好后,用水提前泡上。腊八的凌晨,我们还在睡梦中徜徉的时候,母亲已经在熬粥了,土灶里燃着红红旺旺的火,大锅里滚开着粥,几乎每家的母亲都在做同样的事,每家的烟囱里都青烟袅袅,整个村子安静的沸腾着,空气里弥漫着浓浓的粥香。

早在清朝,就有诗人作出这样的诗句“开锅便喜百蔬香,差糁清盐不费糖。团座朝阳同一啜,大家存有热心肠。”从这散发着人间烟火气的诗句里,反映出了人们对腊八粥的热爱和对来年美好的希望。

有句俗话:过了腊八就是年。儿时的记忆中只要吃了腊八粥,从此就有了年味了。家家户户开始结束“冬闲”,开始“忙年”了。村子里不时地想起一两声鞭炮声,大人们开始打扫庭院,准备烧柴米面,换洗床单被罩,计划着置办年货。出门在外的游子,也归心似箭,急切地盼着工作结束早日回家团圆。孩子们则盼着放假,赶“花花街”大集,买平时大人不肯给买的心爱的小物件。

后来我离家去了不远的乡镇上开了间门市,每年的腊八都无法回家,不过每年都能吃上腊八粥。门市附近的邻居大嫂大婶给我送过,房东大嫂给我送过,处的不错的姐妹们十几里路专门给我送过,几年的时间里,我吃过的腊八粥有碗装的,有盆装的,有保温瓶装的,有塑料袋装的,有罐头瓶装的,并且每年我收到的腊八粥都不只是一份,有时早上收到过好几份,放好了,我能吃好几天。并且,每一份都各有特色,每一份,我都会咀嚼出人与人之间那份浓厚的关爱。

几年后,我远离了故乡,来到陌生的城市,转行适应另一种全新的生活。枕边人和孩子没在身边,也就没有了熬腊八粥的情致。记得那一年腊八节早上,刚刚打开店门,老乡就端来一盆滚烫的腊八粥和一碗炒菜,我正趁热吃着,附近小区一位熟识的大姐给我打电话,问我起来了没有,她要给我送腊八粥,我告诉她,已经有人给送了,并且很多,要几顿才吃得完的,千万别送了。快中午的时候,大姐却为我端来了一盆饺子,而且她特意为我包的素馅饺子,大姐走的满头大汗,放下饺子匆匆的回家再给家人煮肉馅饺子。我吃着饺子,品尝着人与人之间那份难得的温情。

多少年过去了,如今这座城市已不再陌生,这里已经成了我的第二故乡,身边围绕着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朋友,我也不再觉得如初始时的孤单。孩子也成家了,有了属于她自己的美满小家庭。每到腊月初八,即便孩子们不回来吃,我也会像母亲当年一样,天不亮就起床,精心熬煮一小锅腊八粥,而且不用压力锅,就用文火熬,只要熬到了时间,熬出的粥会更香甜。如同生活,大火小火熬够了熬出了头,日子也就越过越香甜。想想自己,不禁莞尔一笑,何尝不是呢?这些年从当年的水深火热到如今的安暖闲适,从当年的痛苦挣扎到现在的轻松淡然,毕竟熬过来了,从艰难苦涩到软糯香甜,里面的东西越多,熬的时间越久,味道越丰富,越值得品味。

“遍尝粥铺千家店,唯有娘盛那碗香”。或许今年的腊八粥能熬出娘做的味道,因为里面加了诗和思念……




作者简介:宁学华,女,德州市朗协会员。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 | 李玉友

审核 | 冯光华 终审 | 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