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步新征程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聚焦“九个持续精准”系列报道③

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是党中央赋予山东的重大使命。德州被寄予在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中作示范的厚望,要求“率先突破”。

我市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创造了许多在全省有位次、全国有影响的亮点与典型。站在新起点,如何坚定挑起大梁,为全省乃至全国推进乡村振兴贡献“德州智慧”?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精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坚决扛牢粮食安全,聚力发展食品产业,扎实推进乡村建设。

增产与减损同发力
全力提升粮食产能

“浇过越冬水的麦田,雪融化得较慢,说明土壤保温性好,散热慢,因此小麦抗冻性好。建议大家以后一定要浇越冬水。”1月10日,在天衢新区赵虎镇,对比两块麦田的不同融雪情况,市农科院正高级农艺师赵同凯为农户讲解浇越冬水的重要性。

实现农业稳产增产,根本靠科技。2023年,我市102万亩核心区地块实现“吨半粮”。大面积增产稳产,科技功不可没。当前,粮食生产必须依靠科学技术挖潜力,使粮食产能、粮食品质提上去。

创建“吨半粮”,我市自我加压,提出今年力争128万亩“吨半粮”核心区全部达到创建标准。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科技强粮,突出单产提升”。

科技强粮如何落实落地?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孙丰勇表示,我市将持续放大“吨半粮”创建成效,将核心区“六统一”、卫星遥感等先进技术经验向辐射区、带动区有序拓展,确保同步推进、全面提升。工作中,将增产措施落实到粮食耕种收全过程、全环节、全链条,确保粮食产量再创新高。

保障粮食安全,要增产和减损同时发力。2022年,我市启动全链条节粮减损集成改革,实施“颗粒归仓、微损存储、低耗运输、粮尽其用、文明餐桌、节粮家风”六大行动,推进“收储运加消”粮食全链条节粮减损。

作为全链条节粮减损集成改革的牵头部门,市发改委把建立全链条粮食损失浪费评估体系作为重点工作之一。“节粮减损要有可量化的数据,形成明白账。以前损失率是多少、现在损失率是多少,要做到心里有数;各个环节损失要控制在多少,要有明确的标准可依。”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曹文瓒表示。

下一步,发改部门将探索调查评估方法,定期分析“收储运加消”各环节减损情况,健全完善部门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等相结合的监管体系。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粮食高产稳产的坚实支撑。目前,我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838.4万亩,占耕地面积的88%。

市农业农村局农田农机科科长张广杰表示:“德州入选整市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国家试点,为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迎来新契机。我们要抓住上级高标准农田补助标准逐年提高的机遇,加大争取力度,提高建设标准,加快建设进度,确保今年新建和改造提升100万亩以上高标准农田。”

建园区强品牌
培强食品产业

1月9日,由我市金融保险单位、重点食品企业等参加的“食品名市”推介会召开。在实地参观了中国(德州)农业食品创新产业园区后,山东福洋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综合部副部长丛伟说:“德州大力支持食品健康产业链发展,出台了不少扶持政策、推出不少优质项目。特别是中国(德州)农业食品创新产业园区,有区位、政策等多方优势,未来我们计划在园区投资3亿至5亿元,延伸产业链条,助力企业发展。”

按照“边规划、边建设、边招商”的工作思路,中国(德州)农业食品创新产业园区实现了“打基础、见雏形”的阶段性目标。目前,总长度6.8公里的四横两纵6条道路及配套管网、绿化亮化工程已基本完成;园区水质净化厂、研发孵化中心项目已开工;第一个产业项目同福集团一二三产融合项目将于今年9月投产运营,航天食品产业园、中核辐照项目也已开工建设。

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赵光涛说:“我们按照‘三年打基础、五年见成效、十年成规模’的目标,以食品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健全链条、提升品质、完善功能’为路径,逐步构建集标准化生产、创新研发、精深加工、冷链物流、文旅体验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条,让‘食品名市’的金字招牌叫得响、传得开。”

食品加工产业是德州的传统优势产业,相关企业总数1000余家,初步形成以粮油、肉制品、功能食品、食品调味料、休闲食品、饮品饮料等六大领域为支撑的产业链发展体系。今年,我市将大力推动农副食品加工向食品“智造”转型升级,谋划推进一批引领性、带动性强,贡献度高的优质项目。

北上北京、南下深圳,进军青岛、天津等地,借力展销会,“德州味”农产品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市场认可度逐步提升。握指成拳、合力闯市场是“德州味”品牌成功的法宝。“德州味”是覆盖德州全市域、全品类、全产业链的区域公用品牌,全市形成了以“德州味”品牌为引领、12个县市区品牌为核心、企业品牌为支撑的“1+12+N”的品牌发展体系。

如何进一步增强“德州味”品牌影响力?山东百仕达地标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曹成坤表示:“要在做好整体规划,盘活上下一盘棋上下功夫,整合内部资源、协同赋能,提升核心竞争力,向外部市场要空间、要效益。”

抓示范强带动
建设和美乡村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统筹提升省市乡村振兴示范片区”。

孙丰勇表示:“片区建设的目的是整合资源、集聚力量,实现村庄由单打独斗向区域联动转变,由同质竞争向合作共赢转变,引领带富,全面发展。”

今年,我市将完善4个省级、22个市级片区规划建设方案,各县市区也将谋划建设县级示范片区,形成梯次推进格局。

根据《关于开展“强企助强镇、百企联百村、部门帮片区”助力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片区建设行动的实施方案》,我市将力争用2年左右时间,强力突破“双镇百村”和示范片区建设的制约瓶颈,统筹推进五个振兴,聚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德州路径。

小城镇建设是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先行军。其中中心镇、特色小镇和中心村即“双镇百村”是“示范生”。

2023年以来,全市10个中心镇实施“七大工程”项目389个,完成投资429亿元。今年是全省小城镇创新提升行动的攻坚之年,也是全市中心镇强镇固基三年行动的收官之年。市住建局村镇建设科科长李晓东说:“以全省小城镇创新提升行动为契机,今年我市将加快推进镇区人口翻番等‘七大工程’,不断完善中心镇教育等‘八大功能’,努力实现省级小城镇创新提升试点镇和市级中心镇建设双促进、双提升。”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不可少。我市下大力气抓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截至目前,全市完成农村改厕59.2万户,基本实现300户以上的自然村、乡镇驻地村、和美乡村示范村的农村公厕全覆盖;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4375个,治理率56.24%,提前两年超额完成“十四五”55%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目标任务;在农村建成运行生活垃圾转运站90座,配备中大型生活垃圾清运车辆381辆,近90%的乡镇实施了环卫市场化运作模式。

“我们将因地制宜做好分类指导。督促全市农村由改善村容村貌稳步向路域环境、河流垃圾排查治理工作迈进。鼓励各县市区制定激励和推动村民参与环境治理的制度和措施,提高群众参与环境综合治理的积极性,健全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市“双镇百村”建设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陈方礼说。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邓静 编辑|苗欣
审核|张晓航 终审|朱代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