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邓吉收:柴火灶上的年味


柴火灶上的年味

□邓吉收

三十多年前,家乡人生火做饭大都是在柴火灶上,那柴火灶也大都是垒在正房的堂屋中,这样一来,一是一家人吃住方便,即使下雨阴天,饭碗一洗,泥水不沾就可以上炕睡觉,二是到了冬季,可兼用灶火散发出来的热气暖和屋子,又能供土炕取暖。



柴火灶的修建是个技术活。先要精准测量,用砖打好地基,然后四周用数块泥坯立着围拢成个圆形——恰好能稳稳地架起铁锅,再将周围自上而下方正起来抹平整,最后由灶膛通往屋顶顺个烟道,屋顶上竖起烟囱,这时,一个柴火灶就大功告成了。通常还要在靠墙的一侧垒个碗橱,其功能和现在楼房上的吊厨差不多;另一侧必须安放一个木制手拉风箱,以用来掌控火势。

柴火灶顾名思义是专门用来烧柴火的,燃料有麦秸、玉米秸秆、玉米棒皮、棉花柴等,有时也用树木枝条。

柴火灶平时只是一日三餐用得着,但一到了年末岁尾,那可就“火”了,家家户户几乎是从做早饭点燃起,直到深夜才慢慢熄火。寒冬里,极目望去,整个村庄上空白天炊烟袅袅,夜晚低矮的土坯房里,灯火通明,直到深更半夜。狭小的屋子里烟雾弥漫、热气腾腾。你想,凡是能吃的年货,哪一样不得经过柴火灶加工才行,如蒸馒头、炸年货、炖猪肉等,且每一样数量还大,只忙得主妇们团团转。

就说蒸馒头吧,过年家家户户都要蒸签子馒头,好像没有签子馒头就不叫过年似的。在那12印的大铁锅里,一蒸就是三四锅,需满足年后的七八天里来客人和一家人吃的才行。都知道签子馒头吃着劲道好吃,但加工起来是很费气力的。

就拿和面来说,待酵母稀释后,一下子就要和出满满一大瓷盆面,足有10斤干面粉。这时,需高高地挽起袖子,一边加水一边调和,面和得软了不行,太硬了也不行。待面团发酵好后,主妇把炕上做铺垫的大棉褥子猛地向炕内一撩,腾出地方放上面板子,将粗糙的大面团从盆里取出,分成几个小面团,开始一个个上下左右反复使劲地揉捏推压数次。然后合在一起,再分成几个小面团,再揉捏推压数次,直到把每个面团揉得既表面光滑、又有筋道才算完事。常常是两遍下来,累得气喘吁吁。为此,一到过年蒸签子馒头时,左邻右舍的嫂子婶婶们都相互帮忙。

然后便是揪馒头剂子。揪剂子全凭经验,关键是要大小均匀,记得我初次帮大人做馒头时,由于手中没数,揪的剂子大的大、小的小,娘见状轻轻地戳了我一下,把我揪的剂子又合在了一起,她重新揪起。

当那签子馒头经过一系列工序蒸熟出锅时,可真是喜人。一个个细条圆润、大小均匀、乳白光鲜,尤其是那紧挨着铁锅的一面,被烤得焦黄酥脆,咬上一口,麦香四溢,口感超棒,成为大人一时哄孩子的美食。

过年炸年货也是必不可少的,如炸耦盒、炸丸子、炸豆腐、炸鱼等。也许是人们刚刚解决了温饱的缘故吧,对油炸食品情有独钟,那时当地棉花行情好,盛产棉籽油,过年时都争相购买少则20斤,多则50斤的棉籽油。年后家里来亲戚拜年,酒肴里必有耦盒、丸子之类的炸货。那油炸食品,嚼起来香喷喷,咽下去美滋滋,吃上一顿那嘴唇上都是明晃晃的。

我印象最深的是母亲炸的油果果。她把那软乎乎的小面团,用面杖擀成巴掌大的饺子皮,然后用刀刃轻轻地在上面划透三道杠,溜到热油锅里后,眨眼间那面皮变成橘黄色漂浮上来,且鼓起个大肚子,捞出来后稍微一凉就可以吃。因为它内空外薄还特酥,吃的时候,双手要捧着,不然你即使轻咬一下,也会“咔嚓!”一声,粉碎许多,吃到嘴里的还没有掉在手掌的多。

当然,最诱人的莫过于炖猪肉。那时家家户户都饲养着至少一头猪,春天购进猪仔,到了寒冬腊月出栏时少说也有一百七八。这时,四五个户主一碰头,过年合伙留一头杀了过年,其他卖掉。

炖猪肉用火不同于蒸馒头和炸年货,需要木材之类的硬火、长时间的炖煮才成。于是,家中半大不小的男孩子,为了早点能啃上那喷香诱人的猪骨头,主动地帮大人又是劈火头、抱树枝,又是提水、拉风箱。在锅里炖的大半天里,不知要往肉锅里瞅多少回。

当猪肉出锅的那一刻,孩子们高兴的是连蹦带跳,口水都流出来了。那天小伙伴冬生两手紧捏着一块热气腾腾的猪骨头,边津津有味地啃着,边往大街上走,他那大黄狗紧随其后。突然,他手一打滑,骨头掉落地上,黄狗像是早就等着这一刻似的,猛地扑上去,一口就叼起来。直急得冬生连吼带踢那狗,狗通人性,松开了口,冬生急忙捡起骨头,跑回家用水冲洗了一下,一会儿又啃着走出来。

现在一回想起那时临近过年,自家做的那麦香四溢的签子馒头,香酥可口的油炸食品和味美的炖猪肉,虽有浓浓的年味,但太辛劳了。

如今农村人们的生活水平已今非昔比,用柴火灶做饭取暖逐渐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清洁、便捷的燃气。过年虽仍要备下足量的签子馒头、油炸年货和熟猪肉,但与以往不同的是,不再是主妇们围着烟熏火燎的柴火灶劳作,更多的是到心仪的饭店逐一定做了。



作者简介邓吉收,临邑人,1981年参加工作。大专学历,中文专业,高级教师。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德州市作协会员。作品散见于省、市、县等报刊或融媒平台。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