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德州“一院一基地一园区”成立两年多来:校地合作“德州模式”硕果丰

春节前的几天,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德州研究院院长魏明志格外忙碌,紧张筹备节后德创汇新一期路演。“我们要保证活动针对性强、专业性高、议程丰富,实现三方资源互融互通互联。”魏明志说。

德创汇是德州与齐鲁工业大学携手打造的“王牌”科技活动之一。活动将优质项目、人才和技术精准嫁接:政府从路演项目中获取最前沿产业信息,高校专家掌握第一手行业资源,企业在主题分享中提升市场认识,获得实质帮助。

2021年12月,德州市政府与齐鲁工业大学共建“一院一基地一园区”项目,包括齐鲁工业大学德州研究院、德州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和德州大学科技园。两年多来,项目聚集博士以上高层次人才60余名,与德州企业签署技术合同68项,引进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35家,完成科技成果转化4项,落地项目11个,到位产业引导基金7800万元,在全省、全国探索出一套全新的校地合作、产教融合、推进科研成果转化的“德州模式”。



人才汇聚“强磁场”,打造高能级人才平台

2月1日早上6点,山东省特聘专家、齐鲁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部主任郝霄鹏就乘坐班车,从济南赶来德州研究院宽禁带半导体材料研究中心。

郝霄鹏是半导体材料领域的专家,牵头成立了12名博士组成的半导体材料与器件创新团队。团队首批入驻齐鲁工业大学德州研究院,主攻第三代半导体晶体材料的研究。“我们获得了厚度达到厘米量级的4英寸氮化镓体块单晶,目前这一厚度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下一步在提高晶体质量的同时,还要缩短生长周期、降低生长成本,才能为产业化奠定基础。”郝霄鹏说,氮化镓晶体熔点在2200℃以上,但分解点仅为900℃,常规的晶体生长法无法满足。入驻德州以后,团队通过数百次实验,解决了冷却机组、水冷系统、特种气体等生产设备问题,突破了生长窗口小、影响参数多等技术难点。

“一院一基地一园区”项目落户后,将搭建高能级人才平台视为发展的动力源。项目聚焦电子信息、德州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食品等主导产业,汇聚重点领域专业人才,采取“专家+核心研究人员”和“团队+项目”的引进机制,打包引进了国家级人才领衔的7个研发团队、60余名研发人员,汇聚了查尔斯·麦凯、王守国等重量级科研人员。

除了打包引进本校人才,园区还通过在北京、上海成立协同创新中心,打造“科创飞地”,作为京、沪、德三地资源互通平台,引进外来高端人才、优质项目。大学科技园负责人徐光称,协同创新中心与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同济大学等国内知名院校建立深度合作,通过链接一线城市高层次人才、科技型企业等科创资源,推动优质科技成果、项目在德州转化落地。截至目前,已为德州引入院士2名,其中1名落地院士工作站,1名受聘德州市标志性产业首席科学家。另外还引入博士等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16名。



科技转化“枝繁叶茂”,产学研一体化高效推进

与泰山体育集团共建山东省运动健身技术创新中心推进顺利,与格瑞德集团合作建设的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获批,与德州市市场监管局共建德州市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与山东聚力焊材有限公司共建先进焊接材料中试基地……齐鲁工业大学德州研究院聚集了一批高精尖科技成果、形成了一批项目转化典型案例、结出了一批产业硕果。

先进焊接材料中试基地立足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链,是科技项目转化方面的杰出代表。基地着重推进行业关键技术、重大项目成果转化落地,全面提升产品试制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水平。“作为链主企业,我们的产品有200多个品种,年产量达20万吨。在药芯焊丝生产方面工艺领先,多项技术填补国内空白。”山东聚力焊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许慧敏说,有了齐鲁工业大学的科技赋能,企业将在高强、耐高温、抗裂纹等关键方面实现技术突破。

政府牵线搭桥,德州不少企业像聚力焊接一样,搭乘齐鲁工业大学的“科研快车”,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带动产业链全方位提升。

产学研融合的关键是成果转化,如何更好推动科研成果从“纸上”到“地上”?在德州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负责人徐明贤看来,高效合作主要建立在精准对接企业需求的基础上,校企双方才能通过优势互补,协同创新科研管理、项目运行等机制,最终实现“从0到1”的创新突破和“从1到N”的成果转化。

立足企业发展诉求,齐鲁工业大学德州研究院建立了“线上+线下”精准对接机制。线上成立了产学研对接交流平台,每周集中收集企业技术、研发成果转化需求,然后根据实际线下组织食品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8学部专家考察对接,先后与50余家企业达成实质合作。



专家院士成“首席招商官”,打造营商环境好生态

有了科技和人才作为“硬核”支撑,一个个优质项目相继落地。

纳米生物传感器项目是落地德州的3个中试项目之一,完成前期研发后入驻德州。历经中试孵化、成果转化2个重要环节,目前已落户中元科创园,并注册公司,即将进行产业化生产。

“这是我们研发的10种新型生物传感器敏感元件,具有稳定性强、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主要应用到生物智能制造和大健康领域。”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专家马耀宏是团队带头人,在他看来,研究开发是在高校科研机构完成的,但真正把它变成产品,就需要设计一条新的生产线,通过中试和成果转化,才能量产交给市场。“中试是技术向生产力转化的必要一环,感谢德州优渥的营商环境,项目全程推进十分顺利。”马耀宏说。

“让专家院士成为‘首席招商官’,我们希望在德州孵化的产品和技术一直遥遥领先。”徐明贤说。“一院一基地一园区”项目落户后,依托德州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食品工程、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优势主导产业,紧紧抓住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重点区域产业外溢转移机遇,建立了“专业、专家、专班”招商机制,借助专家引荐、专业运作、专班跟踪,加大对潜力大、后劲足、科技含量高的优质项目的招引力度,先后引入嘉麟生物、伟创医疗、中科合生生物、盛强工程科技等50余个项目。

为保障引来项目发展好,除了营造良好营商环境,“一院一基地一园区”项目还借助国企资源保驾护航,山东省科创集团参与落地项目投资。目前,5个项目获得7800万元股权投资。此外,还打造7000平方米孵化空间,为项目提供研发平台和载体,自2022年至今,已孵化3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眼下,正借助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行动,辅导圣安电子、网安科技、博洋生态、信华创4家企业申报2024年度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刘潇 杨戈 通讯员|韩哲 琚伟
编辑|黄晓龙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