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大拜年 | 宁津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宁津杂技

宁津素有“杂技之乡”美誉,杂技历史久远、技艺精湛,甚至有“没有宁津人,难成杂技团”之说。

据考证,宁津杂技早在汉代就有记载。 《宁津县志》记载:“人戴兽面,男为女装”表演的人“充街塞陌”,足可以看出这种表演受人们的欢迎,而“鸣鼓聒天,燎炬照地”是当时场面宏伟、气势浩大的真实写照。

宁津杂技质朴粗犷、刚柔相济,凸显“惊、险、奇、美、新”五大艺术特色,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观赏价值和文化价值。宁津杂技门类齐全,具有表演类、魔术类、马戏类、驯兽类四个类别,其中表演类有60余个节目。古老中幡、柔术叼花和滚灯、空中飞人、爬竿、钢丝高车、叠罗汉、走钢丝、蹬技、地圈、对口叼花等十余种节目多次在国内外演出中深受观众喜爱及业内人士赞誉。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宁津一大批杂技艺人开始出国谋生,有的南下从香港等沿海港口出发,赴印度、缅甸、尼泊尔、印度尼西亚等南洋诸国,还有的北上,取道东北三省去往朝鲜、蒙古和前苏联等。    

宁津一带杂技艺人的出国演出,无疑促进了中外杂技的交流。至上世纪40年代,宁津一带先后组成了 “李文治杂技团”“张书香杂技团”“梁文才杂技团”等二十余个杂技班团。    

新中国成立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宁津杂技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建立了县杂技艺校和杂技团,先后培养和输送了2000余名杂技人才,并屡获国内、国际大奖。宁津杂技团先后赴韩国、沙特、俄罗斯、泰国等多个国家演出。

1995年,宁津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杂技)之乡”。

2006年,宁津杂技列入山东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宁津杂技列入德州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宁津杂技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