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报人物·听见 | 庆云好人之星郭天西:做温暖他人的一束微光

3月27日,郭天西为庆云县中丁乡大店小学的孩子们带去了文具,联合学校设置了一处爱心超市,鼓励孩子们做好事。10余年来,郭天西始终心系家乡发展,招引项目带动就业,为家乡基础设施建设捐款捐物,为老人每年送年礼,关注未成年人教育,发起了“为父母写一封信”等活动,获评“庆云好人之星”。

3月16日,市志愿服务联合会总结表彰大会举行,我登上了领奖台,手握最佳爱心企业的奖牌,很荣幸也很温暖。自己默默做的一些事被认可,能在现场与这么多同样奉献爱心的朋友分享,让我充满了继续在公益道路上前行的力量,谁说微光不能成炬呢?

从事公益10余年,我始终愿做一束微光,能力虽有限,却想尽可能带给他人温暖,带动更多人加入公益行列。

帮别人就是帮自己,母亲的教导在我心里埋下善念的种子

我叫郭天西,今年53岁,生于庆云县中丁乡前大店村。自小家境贫寒,兄弟姊妹5人,我最小。孩子多,年景不好时,全家吃顿饱饭都是奢望。小时候的衣服都是哥哥姐姐穿小的,破了缝个补丁接着穿。

生活虽贫寒,母亲却先教会我与人为善。即便自家的面都不够吃了,但只要有人借,她总是很慷慨。“帮别人就是帮自己。”这是她对我说过最多的一句话。也许那时,我心里就埋下了善念的种子。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17岁那年,初中没毕业,我揣着母亲给的100元钱,跟村里的几位乡亲一起到天津卖菜。去时正是冬天,七八个人租了间平房,睡大通铺,用点热水都格外珍惜。凌晨出门,骑着自行车赶30公里路去批发市场拉菜,回来在人流多的路口摆地摊,一天能挣1元钱。40天没回家,在外过了个春节,拿着挣的40元钱回家,心里说不出的满足。

卖菜卖了5年,从开始一天挣1元到后来一天挣100元。虽然可以满足温饱,但想改善家庭条件却是杯水车薪。于是再一次从天津回来之后,就做了个决定:自己创业。

自己淋过雨就想为别人撑把伞,用创业带动村民增收

那时,村里很多人都做金融器材生意,向银行、单位推销科目章。南方进货,北方销售,利润可观。我便也加入了这个行列,天南海北跑。入行第二年,我花了2万元钱,在村里盖起了用石头做墙基的大瓦房。

自己淋过雨就想为别人撑把伞,手头宽裕了,总想能为乡亲们做点事。在外跑生意时,接触了一个生产无纺布包的项目,很多金融机构都在用,庆云却没有生产的厂子。当时,老家的人们过得并不富裕,男人能外出打工,妇女在家照顾老人孩子,没有别的收入。生产无纺布包是个手工活,正适合妇女干。

我联系河北白沟的厂家,把这个项目引进到了中丁乡,办起了厂子,鼓励家乡的留守妇女都尝试一下。一传十,十传百。方圆10公里很多村民都参与进来,活多的时候每人一天能挣100多元。

后来,我又从河北招引了一个企业,合伙在村里开了个生产保险柜的厂子,也带动了一批人就业。看到村里人的生活都渐渐得到改善,我心里真高兴。

离开老家心未走远,为乡亲们办事心里舒坦

2004年,因为孩子上学,我搬到了德州市区居住。虽然离开老家,心却从未走远,经常关注村里的发展,能多为乡亲们办点事心里说不出的舒坦。

2011年,听说村里要修柏油路,我带头捐了3万元钱,顺便协调有关部门给村里改建了自来水。新修了路,通了自来水,再安上路灯就完美了。我又带头出资购买了120盏路灯,能人大户也纷纷行动起来,捐资出力,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有了质的提升。

2017年,县里成立扶贫助学专项基金,推行“三帮一”机制,结对帮扶贫孤学生,我毫不犹豫捐了2万元。孩子们是国家的希望,这得带头捐。我也经常关注家乡的大店小学:为了保障孩子们的饮水安全,我买了饮水机;为了让他们出行安全,给300多名学生一人买了一顶小黄帽;还经常给他们送些笔和本,鼓励孩子们好好学习。

对村里的老人我总想表达一份心意。从2015年开始,每年中秋、春节,都给80岁以上的老人买份礼物。对生活条件差的,送些棉衣、棉被;对条件好的,买点茶叶,尽量选一些老人们真正需要的东西,这样他们接受起来心里也舒服。每年都是人未回礼先到,我不常在家,就想用份薄礼表达敬意和问候。我联合慈善组织,为村里残疾人捐了20辆轮椅。带头捐款,在村里发起成立了孝善基金,救急救困。还联合市志愿服务联合会为村民义诊。

爱心要传承,教孩子们存善念、行善举

3月12日,我将10幅有关德文化的字画送到了大店小学,捐给学校用于打造文化长廊。这些字画分别以尊师、孝亲、感恩、礼仪等为主题,特别邀请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德州学院教授马健绘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齐鲁师范学院学术委员、教授刘文海书写。

这是我很早就想做的事。做公益尤其是对孩子们,不应停留于捐款捐物,更重要的是将爱心传递,教给孩子们存善念、行善举。这些想法也源于我对儿女的教育。

2013年,我放弃了外面的一些生意,转型做一些投资项目,不再到处跑,就是为了有更多时间陪伴教育3个孩子。除了给他们提供好一点的教育条件,更加注重教他们懂感恩、知孝道。

有一年过生日,大儿子说要给我买礼物,我说你给我写封信吧。每年生日、父亲节都会收到孩子们写的信,一直持续至今。字里行间能读出他们深知父母的不易,也学会了感恩。我很感动,便把这种方式带到了大店小学,给学生们送去了纸笔,让学生们也为自己的父母写一封信,每年学校开展评比。去年学校专门搞了一个多小时的直播,我从头看到尾。从来不擅长说“我爱你”的孩子们,在纸上道出了对父母的感激;读到信的家长们欣慰地笑了,感动哭了。而孩子们的心中,早已种下了爱的种子。

最近,我又在大店小学开设了一个爱心超市,学生们每做一件好事凭积分卡就可以兑换学习用品,还可以佩戴7天的“爱心少年”胸牌,用这种方式鼓励孩子们日行一善。传统美德播新种,崇德向善遍地花,横批:爱心超市,刘文海老师创作的这副对联挂在爱心超市门口,说明了我的初衷。

“作为一位父亲,您是我的榜样和有力支撑,相信以后,我们仨也将是您的依靠!”再读读大儿子写的信,不正是对我所做一切最好的回应吗?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记者|尹晓燕 通讯员|芦佳华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