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津:深化农业水权综合改革 全面提升水资源高效集约利用水平

宁津县位于德州市引黄最末梢,是资源性缺水地区、华北平原地下水超采区。近年来,宁津县聚焦水权分配、水价核算、节水奖补、设施管护,深化农业水权综合改革,全面提升水资源高效集约利用水平。改革后,全县年均节水量1500万立方米、亩年均节水20立方米,亩次灌溉成本下降20%以上,每年可减少农业水费支出732万元。日前,副省长陈平带队赴德州市宁津县调研督导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对当地的农业节水灌溉模式给予认可。同月,宁津县入选“2024年深化农业用水权改革试点”,全省唯一。

聚焦水资源合理利用,健全农业用水权分配机制

推进农业水权分配,制定《宁津县全域推进用水权改革实施意见》《宁津县水权水市场建设实施方案》等文件,将1.5亿立方米农业用水权总量分配给各乡镇,其中各乡镇、村委会预留总量的7%,其余93%按灌溉面积分解到农户,农户水权由每亩180立方米提升到每亩192立方米。建立水权交易制度,制定《宁津县水权交易管理办法》,完善水权水市场监管制度、水权生态补偿制度、取水论证许可审批制度等,并对农业用水发放电子水权证,其它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发放取水许可证,使水权“看得见、抓得着、可转让”,实现行业间水权交易市场化,实现“节水增效”和“节水增值”。搭建水权交易体系,成立县级水权交易管理中心,建成“互联网+水权”交易平台和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信息管理平台,连接用水计量设备、信息终端,实现实时监控、信息录入、数据上传、统计分析、水权交易、超定额累进加价等功能,用水计量到户。截止2023年,全县农业灌溉用水户水权交易量761万立方米,交易金额38万元。

聚焦水资源稀缺程度,推进农业用水价格市场化

按灌区核算供水价格,按照“促进集约节约用水、减轻农民群众负担”的原则,将农业供水终端水价分为县级以上骨干工程、乡镇末级渠系、田间工程供水三部分,综合测算农业用水价格,实行泵站灌区每立方米0.38元、浅井灌区每立方米0.46元。按用水类型核算用水价格,根据农业产业发展需要,按照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养殖业等用水类型,粮食作物用水价格每立方米0.46元,经济作物和养殖业用水价格每立方米0.89元,以分类水价保障农业产业发展。按用水权和灌溉定额“双线”标准核算分档水价,按照农户人均农业用水权每亩192立方米,灌溉定额每亩263立方米,水权交易费0.1元计算,用水权以内按照基本水价收取水费;超出水权未达到灌溉定额按照“基本水价+水权交易费”收取水费。超过灌溉定额后,实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超出定额50%以内的水量,按“1.5倍基本水价+水权交易费”收取水费;超出定额50%的,按“2倍基本水价+水权交易费”收取水费。 

聚焦用水节水激励,实行农业灌溉节水奖补机制

建立奖补长效机制,出台《宁津县农业用水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实施办法》,构建“水权交易+超定额累进加价+上级财政奖补资金”多方奖补体系。针对村级管护主体、种粮大户等采取年内用水补贴的方式进行精准补贴,针对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采取年内剩余水权回购的方式发放节水奖励。严格兑现奖补资金,补贴和奖励标准按年度和灌溉亩次动态调整,突出总量控制、单元管理、收支统筹,实行全县统一管理、统一核算、统一发放。截至目前,累计发放精准补贴与节水奖励132.26万元,惠及85%村庄、77%农户。奖补激励作用突显,以实施引黄灌区节水工程为主体,大力推广“机井+射频器+低压管道+给水栓”灌溉模式,将灌溉水利用率由0.65提升至0.85,节水灌溉面积达到67.1万亩,亩均节水20立方米,极大调动了用水主体节水积极性。

聚焦用水设施管护,完善农业灌溉运行管理机制

强化工程基础建设,在历年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基础上,持续加强用水计量设施规划建设,目前,安装水电双控设备313套,智能电表2483台,更新升级射频器2033台、管理机91台。大力推广节水技术,使用小畦快灌技术,改大畦为小畦,水流更快,每亩次节水约5立方米,在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规模化种植的组织中推广节水设备,每亩次实际用水40-50立方米,比传统灌溉亩次节水7-10立方米。强化三级管护机制,出台农田水利工程管护办法,建立县镇村三级管理机制,成立县级灌区工程管理中心,负责全县引黄灌区内骨干工程、测水量水设施管理;乡镇范围内的末级渠系,由乡镇管理;农田灌溉工程则由乡镇授权给村集体或合作社、协会管理。强化管护责任落实,对灌区内已建工程全部明晰产权和使用权,明确管护主体,签订管护协议,建立管护台账,切实做到“一镇一台账、一村一清单”,保障水利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通讯员|李巍仑   编辑|董天力
审核|王贺  终审|杨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