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10年·融观察⑦ | 天津滨海新区:向海求新 当好“排头兵”

作为天津“一基地三区”功能定位核心区,滨海新区矢志创新、集聚资源、融合发展——

向海求新  当好“排头兵”

□本报记者 田洋 朱代军 高红岩 刘振兴

一座座桥吊擎臂而立,一个个集装箱升降腾挪,智能运输机器人来往穿梭。天津港东疆港区,每天都这么繁忙。

港口,是天津滨海新区的“硬核”优势。依托天津港通达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滨海新区成为京津冀城市群的海上门户、雄安新区的主要出海口。

京津冀协同发展,天津被赋予“一基地三区”的功能定位,即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滨海新区作为天津“一基地三区”核心区,构筑起“技术研发在京、创新应用在津、产业转化在滨、循环在港口”的深度协同格局。

俯瞰天津港东疆港区

向“新”而行

构筑自主创新策源地

创新链、产业链“双链”交融,“北京研发、天津制造”模式加速形成

北京中关村东南方向100多公里处,有另一个“中关村”——2016年,作为京津两地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抓手,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正式揭牌。

在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没有高楼大厦,一栋栋红砖小楼古朴雅致,内里却“大有乾坤”。在这里,中关村的人才、创新优势与滨海新区先进制造业、港口、土地空间等优势同频共振,构筑起产业链、创新链“双链”有机融合的高地。

滨海中关村科技园

2018年,在北京创业的胡建龙来到这里,创立了科芯(天津)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吸引胡建龙的是优越的创业环境——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与北京中关村实现了“机制、政策、产业、服务”四个方面一体协同,能以更低的成本享受到与北京中关村一致的政策环境。

科芯的愿景,是通过科技创新“让天下没有难种的地”。通过科芯自研的“AIPA”决策型精准农业系统,让用工、种子、用肥成本,产量,价格预测,效益等一目了然,农产品最大程度上实现标准化。前不久,这一系统入选京津冀协同发展主推技术。

放眼整个科技园,创新主体量质齐增,已成为京津协同创新的典范。园区内注册企业数量突破5000家,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93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59家。

科芯公司工作人员在设施农业实验室察看作物长势

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像一个切片样本,回答了滨海新区以什么样的姿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那就是在政策上、行动上矢志创新。

10年来,天津滨海新区陆续发布《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三年行动方案》《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支撑引领行动方案》《滨海新区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合作功能区建设工程行动方案》,每一份方案,创新都是关键词。此外,出台户籍制度实施细则,便利京冀企业人员在新区购房、落户,还与北京朝阳区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科技、人才、金融等领域开展全方位合作。

近3年,天津滨海新区引进北京优质项目160余个,总投资近2000亿元,“北京研发、天津制造”的模式加速形成。

今年以来,滨海新区加快国家重点实验室——海河实验室的建设,构建“原始创新+技术创新+工程创新+应用创新”多层级创新体系,助力京津冀成为我国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让区域协同力量高效转化为生产力、竞争力。

■记者手记

“高质量发展要靠创新,我们国家再往前发展也要靠自主创新。”科芯公司大厅墙上镌刻的这句话,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天津时的殷殷嘱托。而这家农业科技企业的蓬勃发展,让我们窥见滨海新区对于创新的不懈追求与坚定决心。

农业是传统产业,但在高科技的加持下,开出了夺目的创新之花。德州作为京津冀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用高科技赋能农业生产,是时代赋予的必答卷。

不仅在农业领域,在各项工作中,向“新”而行都是必经之路。只要我们抓住战略机遇,沿着创新之路坚定前行,定能在发展之路上行稳致远。

深耕平台

打造资源聚集“航母”群

“政府搭台、市场机制,国有资产、企业运营”的滨海模式助企高飞

一个有影响力、竞争力的好平台,是集聚资源要素的重要支撑。

在滨海新区,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就是这样一个平台。2009年,由科技部、商务部等部门和天津市政府共同建设,形成“政府搭台、市场机制,国有资产、企业运营”的独特模式。

“我们不仅为孵化企业提供研发、经营场地和办公等共享设施,还有完善的服务引导机制,为企业提供工商注册、税务、融资、市场推广等服务,并帮助企业进行成果转化。”联合研究院工作人员王英介绍。

在联合研究院,从实验设备支持到专业技术人员服务,再到后期检测评估,一整套流程让企业可以“轻装上阵”。在这个完整的生态体系中,研发团队之间也能互通有无,实现合作共赢。

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外景

专注于人用疫苗研发、生产和商业化的康希诺生物股份公司,是联合研究院孕育出的佼佼者。

2009年,仅有几人的康希诺团队,带着创业好点子,首批“拎包入驻”联合研究院。从一间小小的实验室起步,康希诺很快发展壮大。

2014年,康希诺参与埃博拉疫苗合作研发,并将研究结果发表在综合医学期刊《柳叶刀》上。2019年3月,康希诺成功在香港上市,成为港交所上市的第一支疫苗股。2022年,康希诺研发出全球首款吸入式新冠疫苗。

在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入驻企业不断推出新款医药产品

10年来,联合研究院聚集创客团队百余个,孵化企业总数超过380家,包括新培育上市企业1家、天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企业2家、天津市雏鹰企业33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9家。从这里走出的康希诺、阿尔塔、昌和生物等,已成为滨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的中坚力量。

眼下,脱胎于联合研究院,京津冀智能医药产业园已启用,企业陆续入驻。这个新平台,整合京津冀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资源,打造生物医药领域新“航母”。

一直以来,滨海新区用足政策优势搭平台优资源,推进产业协同、创新协同。今年,依托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滨海新区加快14个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协同开展跨区域、跨学科、跨领域科技创新。此外,谋划建设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升级版,全力打造聚集全球创新资源的高地。

■记者手记

“联合研究院体现了政府抓科技创新的决心和魄力,可以说是国际一流水平的。”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时的讲话,点明了联合研究院的成功所在。

通过“政府搭台、市场机制,国有资产、企业运营”的模式,联合研究院不局限于基础研究,从提供办公场所、实验室,到共性基础设备租赁使用,再到审批等服务下移,全方位的贴心服务,让企业得以迅速壮大。

“搭台、引角儿、唱戏”,相信平台的集聚与辐射作用,不仅在滨海新区,在德州的更多领域也能大放异彩。

共生共融

增进民生协同获得感

在文旅、医疗、教育、就业等方面植入融合思维,协同发展成果转化为民生红利

在天津东疆综合保税区,一条5公里长的海岸线,变身成为京津冀游客的“打卡地”。人们在这里畅游海风市集,体验亲海民宿,每年举办的“泡泡岛音乐与艺术节”,更增加了这里的热度。今年端午假期,东疆景区吸引30万人次前来游玩。

凭借日出、沙滩、港口资源等天然优势,文旅产业加速焕新。据介绍,当地还将陆续推出篝火晚会、露天电影等户外活动,丰富人们的旅游体验。

东疆景区成京津冀游客“打卡地”

在东疆综合保税区,还有一种新业态、新模式蓬勃生长。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东疆出口船舶租赁贸易总额36.2亿元。在这里,飞机、船舶、海工装备都可以租赁。

东疆是我国保税租赁等业务模式的策源地,在东疆海关的支持下,租赁产业监管方式和交易结构不断创新, 先后完成一系列全国首单业务,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再添新动力。

借势京津冀协同发展,滨海新区在文旅、产业、医疗、教育、就业等方面深度植入融合思维,把更多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成果转化为民生红利。

今年初,“跨关区保税展示交易”模式在京津两地海关紧密协同配合下落地,首批香化、护肤等品类832件保税展示商品运至天津空港经济区门店。消费者可以在店里体验后通过手机下单,京津冀地区实现次日送达。

今年51岁的德州人薛长城,如今是滨海新区的新市民。几年前,他在滨海新区置办了房子,和儿孙一起在滨海新区安了家。

薛长城(左一)和员工交流

1988年,薛长城随着最早一批德州人来到天津港打拼。天津港的发展,为这些来自德州的打工者提供了就业和落户的机会。如今,薛长城管理的山东汇诚十六分公司,包揽了天津港东疆港区几乎所有的港口劳务服务。公司员工九成以上是德州人,他们也像薛长城一样,逐渐在滨海新区扎根落户。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滨海新区不断加码民生分量,深化与京冀地区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领域的合作——2023年,滨海新区在天津率先试点启动京津冀异地就医普通门诊直接结算“免备案”;滨海新区教体局与北京市朝阳区教委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实现名教师、名课程、名学科等优质教育资源开放共享……一项项民生大事,让群众的幸福感更高、获得感更强。

■记者手记

天津滨海新区临海,当地抓住这一独特禀赋,让这里不仅成为京津冀城市群的“出海口”,也成为“亲海地”。当地巧打年轻态、亲子游这几张牌,将亲海游玩、音乐节、沙滩民宿、特色美食等元素糅合在一起,成功融来了京津冀游客。

从文旅到医疗,再到教育等领域的协同发展,滨海新区均使出了融手段,将融合思维贯穿各项民生领域发展的始终。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度融合模式,不仅推动了各项民生事业的蓬勃发展,更为整个经济社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蓬勃发展的天津滨海新区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高红岩
审核|张晓航 终审|朱代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