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头条 | 兴产业 牵牢乡村振兴“牛鼻子” 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率先突破系列述评之一

编者按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努力在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中率先突破的工作要求。为扎实推进这项工作,进一步总结成绩,分析形势,明确方向,加油鼓劲,从今日起,本报推出系列述评,敬请关注。



乡村要振兴,产业振兴是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全力以赴消除农村贫困,推动农民生活富裕。


实施乡村产业振兴,要立足于现代农业发展强基础。要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放在首位,推动粮食生产不断提档升级。我市整建制粮食高产创建始终走在全国前列。粮食连年丰产丰收后,挖掘粮食生产能力新潜力、培育粮食生产新增长点,我市着力在粮食标准化生产、绿色增产技术集成、创新生产服务模式和推广农业技术方面下功夫,打造高产创建的升级版,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粮食绿色发展之路。 2003年至今,我市粮食连续15年丰产丰收。目前,总产稳定在年均160亿斤左右,并获2017年度全省粮食安全责任考核第一名。伴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粮食生产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可以说,粮食生产步入了新时代。为应对这一发展形势,我市成立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领导小组和专家指导组,全力推进粮食生产高质量发展。


用新理念引领现代农业发展。近年来,一批投资规模大、产业带动力强的大型农业项目成为推动我市乡村产业振兴的新引擎。如临邑智慧大棚、齐河雅培·恒天然醇源牧场、禹城东君乳业、 “天地壹号”土蛋鸡养殖项目、乐陵江苏绿港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项目等均扎实推进,效益显著,有力振兴了一方产业,带富了一方百姓。招大引强,让产业资本快速介入农业,打通技术、建设、管理、运营、市场各方面的瓶颈,串联起各种生产要素的同时,激活了农业发展全产业链。农业龙头企业发挥辐射带动效应,实现了农业发展的规模化红利,有力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大项目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动力,市委要求各县市区持续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每年至少培育或引进2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并纳入考核。


产业振兴,要面向新产业新业态谋发展。伴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加快,发展农业“新六产”成为必然。 “新六产”即把农业作为起始链,把工业作为深化链,把服务业作为延伸链,在横向上强化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的连接,延长产业链条;在纵向上形成产业发展梯队,强化上下游企业、行业的连接,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在位于庆云县尚堂镇的沃森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不仅有石斛、杭白菊等中草药种植,而且有石斛西洋参颗粒、石斛微粉、中药饮片等保健品出售,还有观光、体验式展销、康养等服务业。做强一产、做优二产、做活三产,如今在我市,农业“新六产”带动主体不断壮大、发展模式初步形成、利益联结机制逐渐完善,形成良好发展态势。截至今年1月,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861家,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8家,省级60家。


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必须坚持以农民增收为导向。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强调,“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要加快构建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长效政策机制,让广大农民都尽快富裕起来。”我市各县市区立足自身实际,全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形成农业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富民产业。与此同时,不少惠及所有农户的创新性举措也在广大农村陆续推开。例如,探索出党支部领办创办土地股份合作社的路子,带领农民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实现了村集体和农民的双赢。截至今年1月,全市已有913个村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入社农民4.8万户,集中经营土地26.8万亩,村集体年均增收3万元,户年均增收2000元。前不久召开的全市农业农村局长会议明确提出,到2020年,实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000元以上,城乡居民收入比降到1.78以内。实现既定目标,需要积极推进小农户家庭经营与发展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当前和今后很长一个时期,小农户家庭经营仍是我市农业的基本方式,必须探索“农户+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基地+公司”等多种模式,创新现代新型经营体系。同时,要大力培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已有的各类农业经营主体进行巩固,实现规范发展,提升他们的带动能力。

记者 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