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县委书记王洪霞:盘活农村资源 突破振兴瓶颈

盘活农村资源 突破振兴瓶颈

王洪霞


平原县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立足农业大县这个“最大实际”,按照中央乡村振兴战略20字总要求,坚持“走规模发展之路、举绿色生态之旗、供优质高端产品、筑城乡融合高地”的发展思路,实践“推动土地向规模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社区集中”的发展路径,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率先突破。

顶层设计,支部主导,破解乡村振兴土地瓶颈。没有土地的规模化,就没有农业的高效现代化。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农业大县推进乡村振兴,最根本、最现实的路径就是发挥土地优势,做好土地文章。盘活农民承包地,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之路,以党支部领创办推动土地规模经营,打破“一家一户”土地分散经营模式,以土地规模经营吸引强企名校,以强企名校推动产业提质增效。盘活农村宅基地,按照“1+3+4+100”县镇村全域规划布局,有序引导人口向县城、镇区、特色村落集中,改变“一村一落”人口分散居住格局,实现镇村互动,以镇带村,以村强镇,镇村融合发展,创人口有序集中居住布局。2017年以来,我们充分利用土地增减挂钩政策,抢抓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省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公益性墓地殡葬改革等试点机遇,稳妥推进农村党支部领创办工作,探索出了三种运营模式,成立了四个中心,出台了惠农资金优先倾斜、党支部书记优先晋星、荣誉称号优先授予等五条政策激励措施,有效解决了合作社资金筹集难、集中浇水难、财务管理难、村集体增收难等难题。土地整理后,耕地面积增加6%,带动村集体年均增收5万元。目前,全县累计成立党支部领创办土地股份合作社236个,流转土地16万亩。我们计划用5年左右的时间,推动全县80%的土地实现规模经营。

广借外力,开放合作,破解乡村振兴产业瓶颈。一方面,做优做特农业一产。我们以高品质、名优特、专用品种为生产方向,建设75万亩品质原粮生产基地、20万亩高端设施蔬菜基地、5万亩特色林果种植基地以及王凤楼、王庙等6处特色规模养殖基地。另一方面,做大做强农业二产。围绕构建“1+2+7+X”农产品加工产业布局,在抓好桃园示范区建设的基础上,规划建设一处县域高端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园,提升完善王杲铺、前曹等7处乡镇级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在中心社区和特色产业强村建设村级加工点。为实现一产接二连三,我们对接强企名校,请院士博士来耕地种田,请龙头企业来投资创业,以开放促开发,以合作促共赢。去年11月,146家企业、院所、合作社组建的“平原现代农业产业联盟”揭牌成立,先后与新希望六和、首农集团、广西田园等25家农业龙头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牧原集团生猪养殖、佳和种养加一体化、峪口禽业小优鸡养殖、青岛卡洛思智慧农业等23个项目落地。近期,又与中农新垦达成合作协议,投资1.5亿元建设智能仓储物流项目,打通了平原到京津和省会济南的绿色蔬菜供销渠道。

引育结合,智慧管理,破解乡村振兴人才瓶颈。土地的规模化生产经营,打通了智力、科技、技术、管理下乡的通道,为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试验田”,为农业中高端人才施展抱负搭建了平台,为乡贤能人、大学生回乡发展提供了机会,为想种地、能种地、会种地的新型职业农民创造了发展空间,四股力量注入农业,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中国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省科技厅、山东农科院先后在平原县建立了教科研实践基地,67名博士、硕士领衔的农业专家团队在平原当起了“田把式”,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院士主导的2家“科技小院”落户我县。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效衔接,让农业人才的价值在产业链条的延伸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例如,鲁望公司引进的2对农学博士、硕士夫妻管理农田,每对夫妻管理1万亩地,实现了100万元的年收入。

用足政策,多元投入,破解乡村振兴资金瓶颈。乡村振兴,必须有真金白银的持续投入。作为欠发达县,我们积极动脑筋、想办法,充分利用社会资本,着力构建多元化投入格局。利用土地增减挂钩、占补平衡政策,与有实力、有政策执行力的山东土地发展集团合作。去年以来,完成了22个村庄的拆迁复耕,腾出土地指标3500亩。仅桃园社区就一次性拆迁13个村庄,复耕2233亩,腾出土地指标1915亩。今明两年,还将启动35个村庄的迁建,预计可腾出土地指标4400余亩,这些指标入市交易后,所得资金全部用于支持乡村振兴。积极引入社会资本,与山东鲁望农业公司、新希望集团、正大集团合作,投资8.6亿元建设桃园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和各类改革试点,制定出台涉农资金整合方案,今年全县累计整合1.8亿元进行集中投放。通过以上措施,基本破解了乡村振兴的资金瓶颈。


作者系平原县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