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率先突破 | 平原:博士硕士下乡 企业规模种田

烈日下,行走在平原县桃园街道的乡间小路上,记者感受最深的是“两多”“两少”:平整出来的土地多了,村里的房子少了;流转的土地多了,一家一户种植的少了。

“两多”“两少”只是触目可见的变化,更深刻的变革是理念和路径的创新:走规模发展之路、举绿色生态之旗、供优质高端产品、筑城乡融合高地;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社区集中——实现全域乡村振兴。

如何在全省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中率先突破?平原积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新路子。

农学硕士种地折服“老把式”开启智力、科技、管理下乡之路

6月27日下午4点多,从济南开会刚回到平原的何石宝,一头扎进了地里,眼下旱得紧,他心里挂着浇地,没来得及换下的皮鞋很快便沾满了泥。

黑瘦精干,个子不高,戴着眼镜,说着带有南方口音的普通话——29岁的何石宝是西南大学的农学硕士,尽管导师帮他介绍了在城里的工作,可是,当看到“平原县有良田百万”的招才宣传时,他心动了。

一开始他没敢告诉父母,从湖南永州农村考上研究生,在亲友的眼里,何石宝注定要离开农村。

2018年5月,面试那天,平原县鲁望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山东鲁望集团子公司)总经理孔繁涛正在地里忙活,何石宝觉得亲切;成千上万亩的流转土地,更让他看到现代农业的未来、大展身手的天地;还有良好的待遇:每月6000元的工资,加上县里每月3000元的人才补贴。

何石宝扎根平原2个月后,他的妻子许幸来了,农学硕士杨春雷、卜璐璐也来了。

初来乍到,对于这些小年轻,桃园街道吴家村党支部书记赵建平脸上写满了不屑:“咱种了一辈子地,他们还能种过咱? ”

播麦种,老把式一亩用15公斤,几个农学硕士一亩地仅用10公斤。“这能行吗?太少了!”赵建平等老把式直摇头。等麦苗长出,“新把式”的地里苗势旺,老把式说:“还行! ”麦收后,使用10公斤麦种的地里平均亩产600公斤,比老把式的多20-50公斤,老把式们服气:“还真行! ”

得到老把式的认可,新技术推广就容易多了。

去年,何石宝把自走式喷灌机拉到地头,村民不用,“你这个怎么能比得过大水漫灌? ”今年,他们主动来要设备灌溉。

从今年开始,按照公司规划,这几个硕士要当起农场主,一人1000亩地,每亩地的纯收入的一半归他们所有,这更激发了他们的工作热情。“做农业,我们是有情怀的。总书记说了,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我们中国人的手里。我们施肥撒药,均严格按照国家标准,以降低土壤污染。 ”杨春雷说。

孔繁涛说,鲁望今后的发展方式是种养一体化,逐步发展“千亩地+万头猪+智慧管理”的现代农场,以肥料养地,努力为国家养好地,为农民种好田。

土地产业人口“三集中”桃园街道闯出示范路

何石宝来到平原后就在琢磨,他老家湖南许多土地撂荒,为何这里却能够大面积流转?其实,2017年之前,平原也曾面临类似的窘境:年轻人进城务工、居住,种田主力军流失。

2017年,平原成功破题。以党支部领办创办土地合作社打破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模式。“没有土地的规模化,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农业大县推进乡村振兴,最根本、最现实的路径就是发挥土地优势,做好土地文章。 ”平原县委书记王洪霞说。

2017年6月,平原县被列为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桃园街道在全市率先完成改革,为规模经营夯实了基础。目前,全街道已有34个村庄成立了党支部领创办土地股份合作社,2万亩土地流转给山东鲁望集团,50%的土地实现了规模化经营。同时,桃园街道推动人口向社区集中、产业向现代园区集中,“三集中”蹚出了乡村振兴的示范路。

2018年,桃园街道抢抓平原被列为全省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试点县的机遇,与山东土地发展集团合作,利用土地增减挂钩政策资金,在街道驻地统一规划建设110万平方米的住宅区,将54个村庄分期分批拆迁。目前,一期13个村庄已完成拆迁。拆迁号称“第一难”,桃园街道“难事不畏难”,下足“绣花功夫”,党员干部每家每户征求意见,现场办公,问题不过夜,拆迁13个村,没发生一起不良事件!“不仅工作有突破,更锤炼了一支能啃硬骨头、能打胜仗的干部队伍! ”桃园街道党工委书记孟庆泉深有感慨。“在产业向现代园区集中上,桃园街道把能够实现规模化经营的8万亩耕地,集中打包宣传推介,规划建设畜禽加工、粮油加工、果蔬加工、农副产品仓储物流等五大核心区,将优质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增值。”平原县委副书记孙丰勇说,目前,桃园街道乡村振兴示范区项目已与中国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省科技厅建立合作关系。

由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平原探索全域乡村振兴之路

以桃园“三集中”模式为标杆,平原形成了全域乡村振兴的整体思路,在全县推进“三个集中”,规划建设农业种植特区、现代农业园区、新型城镇社区。“我们坚持顶层设计、系统思维,起到了多重叠加效应,实现了‘五个振兴’同频共振、协同推进。 ”平原县委副书记、县长袁志勇说。

在全市上半年协同发展督查评议现场会上,市委书记陈勇充分肯定了平原县的做法。现场会后,不少人追着王洪霞讨要拆迁秘诀。王洪霞说,关键是真正从老百姓的角度维护他们的利益,考虑农民的生产生活。

“农村一套房子只值几万块,住进社区,一套楼房五六十万元,百姓得利,当然从心里支持。 ”桃园街道东大马村党支部书记马利说。该村本不在首批动迁之列,但村民主动要求拆迁,5天完成两个百分百:百分之百签订拆迁协议、百分之百交押金。

努力创造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 30个县(市、区)党政考察团先后到平原参观考察乡村振兴工作。2018年以来,先后有新希望集团、首农集团等25家农业龙头企业进驻平原;先后有67名博士、硕士领衔的农业专家团队在平原当起了“田把式”。

平原乡村振兴正掀起建设热潮。山东鲁坤平原乡村振兴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艾涛介绍,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的50栋11-17层的安置楼,以及敬老院、社区服务中心等配套设施工程已全面开工建设,预计2021年可全部完工,计划未来5年让整个街道的3万多名农民集中居住。

◆短评

“公开的秘诀”见真功

平原以“三集中”为核心,推动全域乡村振兴,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振兴经验,很多考察团追问他们成功背后的“秘诀”。通过实地采访,感觉一招致胜的诀窍未必有,但应该复制推广的做法却不少。

战斗堡垒和“关键人”要过硬。无论是党支部领创办合作社,还是村庄拆迁、人口集中,或是清理遗留问题、加强乡村治理,推得开、干得好的都是基层组织力强大、支部书记过硬的乡村。县领导说,具体的做法易学,但建设坚强有力的基层组织、选好带头人,则非一日之功。

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要坚定。无论是土地流转、村庄动迁,还是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平原都坚持“维护和保障农民利益是根本”,并落实到帮农民算账、给庄稼上保险、帮农村合作社聘会计、为农民建美好家园等具体行动中。群众有了获得感,党委政府才能一呼百应,“拆迁难”才会变成村民主动要求拆的“非常景观”。

坚持问题导向才能走在前列。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壮大村庄规模和集体经济、盘活土地、加大乡村振兴投入等问题,中央和省委、市委高度重视。平原“三集中”以及党支部领创办合作社、引进龙头企业和大学生下乡种田等做法,针对性强,效果显著,为破解上述问题交出了出色答卷。这是既胸怀大局又脚踏实地,吃透上级精神、结合本地实际、善于发现问题、开展务实探索的结果。此外,党员干部的严实作风、思想工作的深入细致、政策研究的深入到位也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

说出来,这一切并无玄奥之处,都是“公开的秘诀”,是中央、省委、市委一向倡导的,也是做好各项工作必备的。但要做到,似乎又不那么容易,如果做到了、落实了、到位了,就一定能打造样板、走在前列!



记者 王志强 周坤 通讯员 张娜 曹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