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里的老德州丨古人学习与成才

□郭峰 郭欣雨

高考成绩出来后,有人欢笑有人哭。且让我们回望历史,看看百年前的先人是如何看待学习与成才的。

1887年,时任夏津知县的赵尔萃对县学将要毕业的学生们写过一篇《论肄业诸生求实学文》,言辞谆谆,情意切切,今天的学子们读一读仍大有裨益。

文章中说:“文必有义,义非读书不明;文必有理,理非读书不足;文必有典实,典实非读书不富;文必有气息,气息非读书不深。书既多,文焉得不佳?文既佳,科名焉有不得?即使不幸不以科第进身,而见理既明,遇事能断,储才既富,取用自宏,虽以他途亦必能出其学以致显达。”

赵尔萃在这篇文章里所阐述的观点,通俗来说就是:求学学的是书中的道理。如果只是死读书,除了书上表面的东西外别无所知,而没有真本事,即使榜上有名,怕也是浪得虚名,如何能“任天下事”呢?有人认为读书一生而不能考取功名就是学究腐儒,这都是误人子弟的说法。是不是有用之才,哪能单纯以中不中第来衡量呢?无论是将来考中或考不中,对求学者而言,必须明白学习学的是做人的道理、学习的方法、处世的能力,以及能够对社会有用的真才实学,这才是能不能真正成为有用之才的衡量标准。即使一次考试失意,但只要学到遇理能辨、遇事能断的真本领,除去考试一条路也能成为可用之才。

诸位学子,不管是高考成功者还是落榜者,相信读一读此文,都会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