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2020,脱贫攻坚看德州】 创新驱动拔穷根 幸福生活有滋味 | 陵城区糜镇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8月17日,陵城区糜镇张寨村的贫困群众张永梅、张占民、张占俊将印有“精准扶贫办实事 情系百姓暖人心”等字样的锦旗送到镇扶贫办,感谢党委政府和党员干部全心全意帮扶。至此,糜镇扶贫办共收到10面锦旗、10封感谢信。

“锦旗和感谢信,代表贫困群众对我们扶贫工作的认可和肯定,更是督促和激励。”糜镇党委书记孙长亮感动又自豪。据他介绍,全镇有92个村,建档立卡贫困户306户、636人。2016年以来,糜镇立足实际,创新驱动,通过党员干部与贫困户“结亲”、结合本地特色发展产业扶贫等一系列举措,精准发力,截至2018年底,全镇所有贫困户脱贫。“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压实责任,探索‘111’教育扶贫等模式,巩固扶贫成果,形成长效机制,让贫困群众在稳定脱贫的同时,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党建引领,尽锐出战——

百余党员干部与306户贫困户“结亲”

8月20日,糜镇党委组织委员王海萍一下班,就赶到结对帮扶的李秋梅家,了解她插花的手工活干得是否顺手。“还行,就是速度慢点儿。”李秋梅说,“熟能生巧,多用点心,我一定能做得更好。”

李秋梅家有3口人,丈夫田兆国因股骨头坏死丧失了劳动能力,女儿被鉴定为精神残疾二级,仅靠5亩地生活,是省定建档立卡贫困户。结对帮扶后,王海萍隔三差五就去一趟,和他们谈心,送衣服、床单等,鼓励他们树立脱贫的信心。协调区民政局和区残联,帮着办了低保、残疾证,并联系企业给孙秋梅安排了保洁工作,最近又鼓励她做手工活。

包括王海萍,糜镇百余党员干部与全镇306户贫困户结成了帮扶对子。

脱贫攻坚事关民生福祉,是一场必须打赢的硬仗。糜镇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先锋作用,尽锐出战。孙长亮率先垂范,与后李村的2户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党员干部主动请缨,有的负责1户,有的申请2户,镇党委副书记何晓楠和扶贫办主任王秀芹最多,各自对接7户。

“结亲”不搞形式,重在精准施策。这些党员干部俯下身子、甩开步子,逐户“访亲”:通过拉呱聊天、编演节目等方式,宣传扶贫政策;贫困家庭住房、收入、致贫原因等一项不漏,挖穷根、抓困源,一户一档建立帮扶手册。定期“走亲戚”:送温暖,和贫困群众一起干农活、打扫卫生,给他们加油鼓劲儿;不等不靠,多方协调,帮着找工作、寻项目。 张占志、张占民兄弟就是受益者。他们身体残疾,都仅有1.2米多高,干不了重活。在王秀芹的支持下,他们开了小卖部,自食其力。2018年,哥哥张占志病重不能自理,为方便张占民照顾,王秀芹又协调部门为他们在室内建了卫生间。每次提及,兄弟俩都感动得落泪:“感谢党委政府,感谢镇上的好干部,生活在这个时代真是好啊!”

“结亲”以来,共为贫困群众办实事615件。

镇党委书记孙长亮(右)走访贫困群众

立足特色,发展产业扶贫——

建大棚上光伏,分红、打工、顾家三不误

在吉祥社区,一排排两层别墅整齐划一,屋顶上连片的光伏发电板熠熠生辉;在四季蔬菜产业园,大棚一个连着一个,集中连片的蔬菜生产规模很是壮观……一路走来,入眼景象让人印象深刻。

糜镇办公室主任侯长舟介绍,产业扶贫带动能力强,镇里高度重视,积极整合扶贫资金,大力推动。自2016年以来,先后实施光伏发电、四季蔬菜产业园、绿色食品大棚、有机果蔬扶贫示范基地、鲁佳扶贫车间等5个项目,覆盖了所有贫困户。

选项目时,镇里坚决杜绝面子工程,立足资源优势,突出绿色环保,聚焦蔬菜大棚和光伏发电项目。据介绍,糜镇有种菜的传统,大棚达到230多个,技术、人才、销售渠道都比较完善。同时,城镇建设速度较快,吉祥社区人口已超过1.5万人,建成楼房172栋,“屋顶”资源充足。“背靠大树好乘凉,围绕这两点做文章,项目成功率高,既能保障收益,还能提供大量岗位。”侯长舟说。

屋顶上发电,阳光下赚钱。2016年,糜镇与山东耀通科技环保有限公司合作,共安装光伏发电板1万多平方米,年可发电140万千瓦时,当年9月投产年底分红,贫困群众人均300元,去年人均981元。

绿色蔬菜大棚种出新希望。四季蔬菜产业园、绿色食品大棚等2个项目共建起31个高标准蔬菜大棚,2019年项目所涉及贫困群众人均分红分别是498元、1350元。

目前,5个项目运营良好,累计获利350多万元。不仅如此,还提供了大量岗位,仅以31个蔬菜大棚为例,用工旺季每天500多人,平时超百人。 张成吾村的贫困群众李寿国,自四季蔬菜产业园大棚一建成就在那儿打工。“年底分红,平时打工一天五六十块钱,家里种了8亩地、养了20只羊,还在村里干护理员,再加上儿子的残疾人补贴、孙女的助学金,今年我家人均收入超万元了。”他说。

银星制粉公司代表(左)看望贫困家庭子女

“志智双扶”,激发内生动力——

贫困娃上学有保障  “后进”变身致富引路人

“孙书记,我女儿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了,这得多谢您的关心和帮助。”8月29日,孙长亮接到后李村贫困群众李增义的报喜电话。原来,他和鲁佳公司联手资助的李增义的女儿李秋霞高考成绩优异,被山东理工大学录取。他立刻买了行李箱送去,鲁佳公司将为孩子提供每月1000元的生活费。

今年,糜镇党员干部与企业联手,资助32户贫困户的38个贫困孩子上学,直到大学毕业。

为了巩固脱贫成果,镇里在“志智双扶”上狠下功夫,侧重教育领域帮扶、提升贫困群众技能两个方面,最大限度地激发内生动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通过再次摸排,确定32户贫困户有孩子上学,经济压力大。3月12日,孙长亮发出倡议,实施“111”教育扶贫,即“1名党员干部+1家企业”资助1户贫困户的子女上学。他率先行动,与鲁佳公司一起确定资助对象,并经常带着妻子、女儿看望李秋霞,送衣服、学习用品,辅导功课。

党员干部、企业积极响应:镇长邱桂先与乘威斯鞋业联手,资助吴龙村张怀弟的儿子,给他买来新手机上网课;党员贾生国联合银星制粉帮助徐明亮的女儿……倡议发出不到10天,都结对成功。

扶贫不仅要让贫困人口站起来,更要走得远。 在提升贫困群众技能方面,糜镇不遗余力:精心组织养殖、家政等技能培训,举办各类培训班12次;量身定做项目6  个,“扶贫兔”“扶贫鹅”送上门,156人因此脱贫;搜集用工信息,开设务工热线,先后帮76人就业。

树标杆,让大家学有榜样。李官屯村的张希栋就是典型代表。张希栋因意外造成手部残疾,儿子有智力障碍,女儿上高中,他曾一度自暴自弃。2016年镇扶贫办工作人员给他送来了56只扶贫兔,还帮着建兔舍,邀请养殖大户上门指导。他重燃生活的信心,甩开膀子加油干,养殖规模最多达6000多只。还成立了肉兔合作社,带动十几名贫困群众一起脱贫。2018年,他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今年又流转了100多亩地,向种粮大户目标冲刺。

糜镇敬老院集中供养贫困群众

改善人居环境,着力提升幸福感——

贫困户配上护理员  庭院洁净生活美    

房子修好了,屋内粉刷一新,铺了地面,添了新橱子……如今,张寨村贫困群众张永梅家里大变样,“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不但帮咱摘掉了穷帽子,还帮着我们改善环境,一进家门,心里就特别敞亮。 ”她赞不绝口。

搬入新楼房的贫困户张学合一家更是心满意足。2015年吉祥社区需要搬迁11个村庄的村民上楼,他家因为经济困难买不起。2016年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后,镇里出台了政策:贫困户原有房子评估所得+危房改造资金+财政补贴,每平方米比正常价格低50元,包括张学合家,60户贫困户住进了楼房。

脱贫,不仅是经济方面,还要注重改善生活环境,提升幸福指数。2016年以来,糜镇对贫困户逐户排查,改造危房 112处,发放补贴156万元。在此基础上,今年5月份以来,投资23.6万元,实施了人居环境改善提升专项行动,通过创建清洁庭院、送温暖等,改善环境,提升精气神儿。

针对部分年老体弱无法独自生活的贫困群众,糜镇创新集中供养方式,32户贫困户一起住进糜镇敬老院。两人一间,内有卫生间、阳台,电视、电风扇以及家具也一应俱全,24小时有热水。前李村的窦振峰很开心:“菜谱天天换,比在家里吃得好,大伙儿在一起聊天打牌,日子挺乐呵。”

推出扶贫互助公益岗,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照顾身体重度残疾、缺乏自理能力的贫困对象,每天服务时间不少于2小时。全镇选出12人进行了培训。西李楼村李艳辉丈夫因车祸重度残疾、儿子患有脑瘫,她被聘为护理员,负责照顾本村88岁的贫困群众王秀梅,双方都很满意。“扶贫互助公益岗既解决了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三无’贫困户的脱贫问题,又解决了老弱病残贫困户缺人照料的状况。”镇扶贫办工作人员张玉立说。

光伏发电项目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 | 王秀青 通讯员 | 侯长舟 陈启忠

摄影 | 郭庆萍

编辑 | 尹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