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拘一格引人才 改革创新激活力 | “十三五”期间德州人才工作综述

人才工作亮点举措

高规格配置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市委书记、市长“双组长”制

把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作为十二个重点领域攻坚任务之一

先后出台人才政策 “黄金30条”“人才改革25条”“乡村人才振兴20条”“大学生引进17条”等政策措施

人才专项资金提高到每年1亿元,市级人才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连续5年保持在5%以上

建立高层次人才服务绿色通道,开通“12345人才服务专线”

11月19日,记者走进位于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元科技创新创业园E座三楼的天川精准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董事长、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博士樊晋宇热情地介绍了公司发展状况,公司现拥有研发成员16人,10名博士、6名硕士,在细胞储存与临床应用方面具有较强的研发能力,公司自2017年7月在德州注册成立以来,发展迅速。

像樊晋宇一样,“十三五”期间,我市引进大批高层次人才,助推德州高质量发展。截至2019年底,全市共有市级以上重点人才工程认定的高层次人才2937人次,其中国家级86人次、省级1101人次、市级1750人次。连续4年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全省人才工作先进单位;《人才工作跨越赶超的“德州实践”》《“五化同步”引领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入选全国人才工作创新优秀案例。

人才优先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前不久举行的第五届“智汇德州”人才创新创业周共签约人才技术合作项目72个,其中30个重点人才项目在启动仪式上集中签约。“十三五”期间,我市人才工作成就斐然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建立完善的组织领导体系密不可分。我市高规格配置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市委书记、市长“双组长”制,按照编制、职责、人员、工作“四到位”要求,13个县市区全部建立人才工作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构建起上下贯通、运转高效的人才工作网络;书记、市长每年亲自主持召开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研究人才工作重大事项。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实施“人才兴德”行动的重大部署,并把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作为十二个重点领域攻坚任务之一。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主要领导的身体力行,为抓人才工作起到了非常关键的导向作用,在全市上下营造了大抓人才的良好环境,使人才优先发展从一个理念、一句号召转变为一系列有力的务实行动。

我市持续加大人才资金投入,从2015年起市人才专项资金提高到每年1亿元。市级人才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连续5年保持在5%以上。 2015年以来,全市兑现落实人才扶持奖励资金6.7亿元,其中市本级3.3亿元。

不断加大改革步伐,激活人才工作“一池春水”

“十三五”期间,我市不断加大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步伐,充分释放人才活力。先后出台人才政策“黄金30条”“人才改革25条”“乡村人才振兴20条”“大学生引进17条”等政策措施,使德州迅速成为各类人才关注、聚集的新高地。

2015年,出台了人才政策“黄金30条”,并制定28个配套文件,每个文件都以实施细则的形式设计,主要涉及人才认定、人才(团队)引进培养、平台载体建设、创新创业扶持、企业家队伍建设、人才服务保障等六大方面。2017年,德州创建鲁北人才改革试验区成功获批省级试点,着力打造人才智力密集、创新创业活跃、人才流动顺畅、公共服务便利、人才效益突出的“鲁北智谷”。今年9月份,出台《关于实施“人才兴德”行动建设新时代区域性人才聚集高地的若干措施》,打造人才政策“黄金30条”升级版,从六个方面提出了40条创新力度大、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战略地位,加快建设新时代区域性人才聚集高地。

我市紧紧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鲁西崛起等重大战略机遇,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刚性与柔性并举、国内与国际并行,广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努力建设区域性人才智力集散枢纽,扩大国际人才竞争参与度。 2018年5月,我市出台《德州市“假日专家”工程实施办法》,支持各类人才不变身份、不转户口、不转工资档案、不计时间长短,自由便捷地来德州创新创业,持续打造“1小时人才圈”。目前,开展合作的院士专家就有56人、急需紧缺人才650人,合作项目464个。

“我们与张教授的合作采取的是柔性引进人才的办法,近几年公司持续引进了包括姚斌等3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内的15名专家教授,作为公司创新发展的‘科技导师’,为公司研发注入强劲动力。 ”山东福洋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雷达介绍。通过柔性引才方式,公司成功与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主任,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副院长张嗣良建立了合作关系,引进的“葡萄糖酸钠绿色生物制造项目”成功落地转化,大大提升了企业竞争力。

筑巢引凤,不断优化人才环境

焦文华博士是深华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是山东省重点人才工程人选,也是领取首张德州“惠才卡”的德州市高层次人才。凭借这张卡,焦文华可以享受户籍办理、住房保障、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医疗保健、工商、税务等20余项绿色通道便捷服务。像焦文华博士一样,全市共有295名高层次人才领到德州“惠才卡”。

“十三五”期间,我市坚持整体规划、分类推进,重点打造园区承载、创业孵化、企业创新、公共技术服务“四大平台”,加快构建区域协同创新体系。成功创建全国第4家国家级引智试验区(中国新能源和生物产业引智试验区)、全省第4家省级人才改革试验区(德州鲁北人才改革试验区)、全省唯一一家“国家高端人才引领型创新创业特色载体”(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市5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建成工程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企业创新平台1288家。连续举办五届“智汇德州”人才创新创业周,签订合作项目909个,带来直接经济效益14.84亿元。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乐陵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运行,中、高级职称以上人才占比达到54%,先后承担实施了21个国家级、省部级重点研发专项及自主研发项目,研发出18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系)及配套栽培技术。今年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荣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让人才引进来,更要留得住、用得好。“十三五”期间,我市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生态,以对人才认识的高度和留住人才的温度,大力营造远者来、近者悦的良好环境。先后打造了3700平方米高水平市人才综合服务中心,建成“一网一库一平台”信息化办公系统,建立高层次人才服务绿色通道,开通“12345人才服务专线”,为高层次人才配备648名服务专员,在项目申报、子女入学、医疗保健等方面,提供“一站式”“保姆式”便捷服务;推动市、县设立“人才贷”风险补偿资金,加大对重点人才项目的金融支持力度,先后发放“人才贷”12笔5114万元;大力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全市建成人才公寓196.56万平方米、2.54万套,其中乡村人才公寓16.13万平方米、3185套,每个县市区、每个园区都建有人才公寓,人才的满意度和归属感不断增强。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杨德林 通讯员|靳祖鹏
编辑|苗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