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城外,北郊。
德城区西北大运河东大堤外的二屯镇北厂村,与河北省搭界接壤。
北厂漕仓遗址,这个活跃于德州历史舞台上有重大影响的运河漕运文化地标,就矗立在这个地方。
这也是我们走进德州,行走运河沿线特意去造访的一个重要遗产点。
这里已很老,老到只剩下几块与运河朝夕厮守的石碑。
如今的北厂漕仓遗址(杨超/摄影)
立在细雨中的“北厂漕仓遗址”刻碑,立碑的年代其实很近,却感觉有一点老态龙钟。这状态,似乎跟它所处的地表位置和历史境地特别相符。
站立在运河东大堤碑刻立石处往东看去,心里一直在感叹:一个杂草丛生之地,竟然会是大运河峥嵘时代滋生繁华、衍生荣光的地方!
“作为运河上一处重要的历史遗迹 , 北厂漕仓遗址为研究德州运河史、交通航运史和城市发展史提供了重要依据。”陪同采访的德州市原文物局副局长张立明,指向东边一块空旷地带强调说:“先有北厂街,再有德州城。”
这其实也是德州方志学界耳熟能详的一句话。
北厂也称“北仓”,原本就是运河德州段旧时的一座码头,是这座城市不能忽略的运河人文遗址。时下,以北厂遗址为基础、以漕运文化为灵魂的“运河小镇”建设项目,就选址此地。
德州九龙湾公园(刘克政 / 摄影)
今天的德州市德城区,因为旧时的北厂码头,以及由其衍生的街区和漕仓,那运河流水两岸曾经的人文风景,才多了古朴和沧桑的意蕴。
明清时期的德州城尽得运河风流,一叶叶扁舟、一队队商船南来北往,舟船靠岸的码头及由此衍生的街区,便是烟火气升腾之地。
俯瞰今日北厂村(刘克政/摄影)
彼时的南关、北厂、二郎庙这三大“宝地”,不但是旧时德州城的知名历史老街区和人文景观,还让这座城赢得了“商贸繁盛之地”的美誉。这其中,“北厂”是德州本土方志专家、历史地理学者最绕不开的地域人文标签。
北厂带给德州城美誉的背后,关于她的地理位置和战略地位不得不提:一个有关“国家粮仓”,另一个有关“神京门户”。
二者关联的不止是一座码头、一爿漕仓、一个街区与运河共生共荣的关系。南望济南、北倚京津,沿黄河故道、居运河之滨,处于华北平原中心,站在齐鲁文化与燕赵文化分界线上,历来为兵家攻守必争之地的德州,拱卫兵粮相见的“神京门户”,或许才是历史赋予她的首要的战略使命。
“控三齐之肩背,为河朔之咽喉。”
清人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对德州所处的地理位置给予很高评价。
夏津黄河故道生长的腾龙桑、卧龙桑等古树已有一千多年的栽培历史(吕廷川/摄影)
肇始于春秋战国,在长达500多年的诸侯争霸割据历史中,德州独特的战略地位,使其扮演着重要角色,时则成为各国会盟的要津,时则成为齐晋争夺的重地。
秦、汉以降,德州的这一战略地理空间不断得到拓展。
对此,明代陈亮彩在《重修德州城记》中的褒扬不吝辞藻:“控燕云而引徐兖,襟赵魏而带溟岳,神京藉为咽喉,漕艘由之通达。”
德州段的京杭大运河是从德州市德城区及武城、夏津境内穿过。大运河通航,不但使德州成为南北水陆交通枢纽,更使得其“神京藉为咽喉”的区位战略价值,在历史上一再被重置和放大。
今日德州市民在“神京门户”牌坊下歌咏美好生活(刘新生/摄影)
据《德县志》记载,公元1129年,金朝女真统治者在今德州城北运河岸边设立“将陵仓”,这是德州仓存续的最早历史。因袭古代把有空地可存放粮食及货物的栈房称为“厂”,因此这一带得名“北厂”,亦称“北仓”,仓址就是今天的北厂村。
元、明、清几代王朝看重德州的这一特殊地利优势,因循前朝旧制,先后设立国家仓廒重地——德州仓。北厂村或北厂码头,在其中无疑扮演着更为宽泛的角色。
公元1272年,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大都(今北京),全国政治中心转移到这里。自元代实现南北通航的京杭大运河,将统一王朝的政治军事中心与经济文化重心紧密联系在一起 , 有力支撑了北京长期作为都城的中心地位。
“德州仓,源于隋,起于金,兴于元,盛于明,衰于清”。这是德州史志学界的流行说法。
今日的中央储备粮德州直属库(刘克政/摄影)
史料有载,朱元璋称帝后,朱明王朝在德州设卫建仓,修筑砖城,精心经营这个大军事基地。朱棣迁都北京后,河北、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九省对京城有运粮任务。永乐年间,德州仓年递运南粮曾达600万石,成为运河历史上与临清、徐州、淮安齐名的四大名仓之一。
德州,不仅距离北京城一步之遥,又是运河交通和陆路交通枢纽,兼具地理和战略意义的“神京门户”地位,远非其他运河城市所能比拟。明代德州的建制是卫城,对驻防德州城的漕军而言,看护好皇家仓廒重地,守护住国家粮仓,从政治高度出发,无疑就是担负了拱卫京都的光荣职责。
千古烽烟里的挥戈,问鼎天下前的厮杀,王朝在此征战的背影不绝于史册。其中的明初“十二连城”故事,在德州流传甚广,彰显的恰是德州城军事攻守的战略意义。
建文元年(1399),明初历时近4年的“靖难之役”爆发,建文帝先后调集80万大军,与他的叔父燕王朱棣展开激战,德州成为拉锯战的焦点,两军争夺目标是军粮。德州守将韩观为了确保德州官仓安全,在德州城北修建连绵接续的十二个营地,统称“十二连城”,又称“十二连营”。次年,连城被燕军攻陷,德州城破。朱棣一方夺得德州仓军粮百余万石,实力大增,为其夺取战争主动权,赢得朱明王朝的皇权继统,奠定坚实基础。
四女寺枢纽位于武城县四女寺村东北,是卫运河、漳卫新河和南运河的衔接处,左上角河流是南运河起点,构成了独特的运河景观(刘克政 / 摄影)
兵粮相见在德州,看尽王朝胜败沉浮。透过血雨腥风的朱明王朝皇位之争不难看出,明代迁都北京之前的德州,或许还不能算作传统意义上的运河商业城市。以“驻防守卫的军事重镇、储存漕粮的运河码头、战备资国的天下粮仓”来诠释,似乎比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历史赋予其的“神京门户”称誉。
未完待续
来源:山东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