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记忆 | 宁津与抗战旗帜《烽火报》

石印机

宁津与抗战旗帜《烽火报》

□张居明

《烽火报》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冀鲁边区机关报,于1938年秋天在宁津县创刊,3日一刊后改为双日报,4开4版,石印,每期四五千份,由傅国光担任社长和总编。

该报的消息来源主要是接收延安新华通讯社的消息,摘登《新华日报》《解放日报》(延安)的重要文章。许多冀鲁边区以及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党政领导人,如八路军挺进纵队司令员兼政委肖华,八路军津浦支队司令员孙继先,津南地委书记马振华和冀南行署主任宋任穷都曾为该报撰写过文章,边区文救会总会主任吕器是该报的主要撰稿人。各行政单位及部队都设有通讯员,为该报撰稿。该报的发行极大地鼓舞了冀鲁边区军民战胜日寇的士气,坚定了抗日军民的决心和斗志,起到了投枪和匕首的作用,人们纷纷争相传阅。而敌人对她却恨之入骨,千方百计的想扑灭这束引领边区人民从黑暗走向光明的火苗。日寇派出汉奸密探像猎狗一样四处搜寻《烽火报》线索,印刷地点不得不多次转移,先后从张学武转移至双碓、吉杨等村。

1942年初夏,日伪开始大规模的扫荡,报社被敌人发现后遭到破坏,报纸一度停办。

在这个最艰难的时刻,上级决定把巜烽火报》印刷地点由宁津县北部的吉扬村迁往位于宁(宁津)乐(乐陵)边界群众基础好的王德普村。该村挖设的有地道,印刷设备完全可以转入地下,这样就很难被敌人发现了。当时印刷厂就设在王广平院内的地下(王广平后任上海市警备区司令员),一共有三台石印机,这里安装了两台,另一台设在孙沟子村。抗日积极分子王同云、王兴林二人负责印刷,孟昭武原来就是边区地下交通员,现在由他担负起与编辑部联系、传递稿件及报刊发行任务,王兴文是党支部成员,他带领王好连、王好俭日夜不停地巡逻,担起保卫印刷厂安全的任务。同时,村党支部派出妇救会、儿童团在村口站岗放哨,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这年的夏秋之季,孟集、柴胡店、杨盘等据点的鬼子、汉奸200多人突袭王德普村,放火烧了王其元、王太祥等9户抗日家属的房子,把没来得及疏散的群众围困在村中大街上,架起机枪,端着刺刀,捆绑吊打了10多名群众,逼问谁是共产党员,《烽火报》在谁家?王晋好之妻刘秀英被拉出人群逼问,她怒视着敌人说:“你们这些强盗,杀人放火无恶不作,一定会得到惩罚。我什么也不知道!”鬼子凶狠的开枪杀害了她。王晋山是王德普村人,在边区工作。这次是来印刷厂联系稿件印刷的事没来得及回去,也被敌人包围在群众中间,看到被敌人摧残毒打的抗日群众和倒在血泊中的亲人,他心如刀绞,毅然昂首挺胸走向前去,高喊:“我就是共产党员!”又对敌人说:“谁是共产党员这些群众什么都不知道,你们放了他们,我全说给你。”一个冷不防蹿到敌人面前,趁鬼子不备夺过一支枪同敌人搏斗起来,后因寡不敌众壮烈牺牲,鲜血染红了藏在身上的《烽火报》。敌人折腾了半天,一无所获,只好灰溜溜滚回巢穴。后来,根据形势的需要,《烽火报》又辗转到乐陵、庆云县一带,继续发挥党的喉舌作用。

1943年秋天,《烽火报》社长兼总编傅国光住进了庆云县小魏村。一天拂晓,敌人的扫荡队突然包围了村子。他来不及转移,被抓到李营村,敌人把他绑在一棵大树上严刑拷打,他坚贞不屈,没有吐出关于《烽火报》半个字,最后壮烈牺牲。2015年8月,傅国光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报社转移到乐陵、庆云后又有多名党员、群众为保卫《烽火报》献出宝贵的生命,她犹如一面战旗让烈士的鲜血染得更红、更艳,在冀鲁边区这片广袤的原野高高飘扬!

1942年12月16日,《烽火报》改名巜冀鲁日报》。1944年2月《冀鲁日报》与《群众报》合并,成立渤海日报社,并于7月1日正式出版巜渤海日报》,成为新建立的渤海区党委机关报。至此巜烽火报》这份浸染着无数革命先烈生命和热血的报纸完成了她的历史使命,载入光辉史册。

德州日报全媒体出品

作者 | 张居明

编辑 | 李玉友

| 李玉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