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城县用好中央扶持资金发展集体经济:借得雨露润乡村

3月22日,春寒料峭,武城县武城镇李塘坊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大棚里,却是一番火热景象。村民们正穿梭在垄沟之间,采摘嫩绿的芦笋。村党支部书记李明慧介绍,该村的冬暖式果蔬大棚项目是2019年利用中央财政扶持资金建设的,有6个大棚,均种植芦笋,棚内面积9亩,头茬芦笋正月初十采摘,采摘期近3个月,一年可为村集体增收4.2万元。


甲马营镇高坟台村黄瓜大棚里,村民正在疏花

村集体收入增加,是武城县深入推动中央财政资金扶持集体经济项目建设取得的成果。2018年,中共中央组织部、财政部、农业农村部联合出台政策,决定从2019起到2022年,利用中央财政资金在全国范围内扶持10万个行政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2019年4月,武城县争取到中央财政资金1750万元,精选35个村的23个集体经济项目进行扶持。该县按照省、市要求,成立工作推进专班,结合当地实际,充分发挥扶持资金引导和杠杆作用,把项目选准、建优、管好,打造亮点工程、精品项目,激活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一池春水”。目前,扶持项目全部建成,运营良好,2020年每个扶持村项目收益均超3万元。

优中选优,科学论证选项目

李家户镇蔬菜基地占地130亩,涉及8个村,原来都是小拱棚种植,无法抢占冬季市场,一直想争取扶持资金改建为冬暖棚。项目评审小组经过实地考察,认为该项目有产业基础、有成熟技术、有销售渠道、有一定规模,一致同意立项。今年春节前后,33个新建冬暖式大棚里的头茬西红柿全部销售完毕,每个村增收3.2万元。

为把扶持资金用到刀刃上,武城县科学制定项目遴选方案,成立专家团队,对项目的经营模式、发展潜力、预期收益等进行全面评审。先由各镇街自主申报,专家团队通过“现场考察+集体评审”的方式对项目进行综合论证,避免“拍脑门”式决策。通过这种论证方式,有效将群众认可度低的项目拒之门外。最终确定的项目涵盖蔬菜大棚、特色作物种植、水产养殖、农业服务、林业苗木五大类,覆盖面广、特色鲜明、市场竞争力强,得到了省委组织部的肯定和认可,并作为样板向全省各市县推广。

过程把控,强化督导建项目

确定扶持项目后,武城县建立督导机制,成立督导工作组,每月定期开展实地督导,强力推动项目建设,定期通报督导情况,鼓励先进、鞭策后进。一年多来,武城县共开展督导16次,下发通报13期,各个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压茬进行。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县委组织部牵头抓总,协调县财政局、招标办等部门,及时拨付资金,出台资金管理使用办法,明确政府采购程序,为项目建设清障开路、保驾护航。甲马营镇谈庄村果树棉花辣椒套种项目,在物资采购方面缺乏先例,多个部门会商研究后,最终决定采用“政府采购+四议两公开”方式,苗木采购由镇政府组织招投标,化肥、种子等日常零星支出由村集体自主询价决定。经过规范管理、科学经营,该村第一年就实现毛收入17万元,生产投入全部回本。

确保见效,持续跟踪管项目

2020年7月,武城县委组织部联合相关部门对所有项目自查评估。从资金使用、工程质量、经营模式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把脉会诊,共发现问题17处,责令镇街及时进行了整改。

扶持项目建成投产后,武城县持续搞好指导服务,每年逐村对项目运行管理情况开展“回头看”,确保扶持项目稳定发挥、不断放大经营效益。组织农技、渔业专家定期到现场提供技术支持,免除各扶持村后顾之忧。武城镇丁王庄村等4个村用扶持资金建成16个现代化葡萄大棚后,镇党委政府组织村干部、经营户到莱西市学习葡萄种植管理技术,协调农技人员及时跟踪服务。现大棚内葡萄已开始挂果,预计“五一”前后上市,每个大棚预计实现收入10万元,每村增收4万元。

财政资金如雨露,乘风借力润乡村。在扶持资金带动下,各种资源要素得以充分利用,武城县村级集体经济正逐步由弱变强。有了资金支持,盐碱地上长出了“摇钱树”。鲁权屯镇水浇条件不足,土地盐碱严重。该镇利用中央财政资金引入金银花项目,规划种植了400亩。收获干花后,项目所涉村集体平均增收3.2万元。在财政资金支持下,一批传统产业提档升级。李家户镇把小拱棚改造为冬暖大棚,扩大了市场份额。四女寺镇四季蔬菜产业园引进多肉种植项目,增加了网络平台直播,月销售额超10万元。在中央资金扶持项目的带动下,2020年武城县村级集体收入全部超过5万元。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宋延涛 通讯员|陈呈祥
编辑|苗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