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狂犬病 牢记“三部曲” | 附对狂犬病认知的4个误区

3月17日,德州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下发《关于对<德州市养犬管理条例>贯彻实施情况开展执法检查的预备通知》,离《德州市养犬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已经过去2个多月,贯彻落实情况怎样?广大市民期待文明养犬成为一种习惯的同时,有关狂犬病的话题也再次引发市民的关注。



狂犬病是一种致死性传染病,病毒可以沿伤者的外周神经进入大脑,引起特有的恐水、怕风以及咽肌痉挛,最后会因肌肉弛缓性瘫痪而导致伤者死亡。由于狂犬病“可防不可治”,因此预防十分重要,德州市疾控中心专家提出“三部曲”,帮助市民科学预防狂犬病。

第一步是冲洗。被动物咬伤后,伤者应尽早用流动肥皂水冲洗伤口,时间至少15分钟,有助于清除局部的病毒。所以被咬伤后第一时间冲洗,且不要对伤口进行包扎,要充分地暴露伤口,然后再去医院。

第二步是注射狂犬疫苗。有两种接种程序:一是“5针法”程序:第0、3、7、14、28天各接种1剂,共接种5剂;二是“2-1-1”程序:第0天接种2剂,第7天和第21天各接种1剂,共接种4剂,两种接种程序保护效力是一样的。

第三步则是狂犬病免疫球蛋白。“这一步主要是针对高风险的伤口。”市疾控中心专家表示,所谓高风险伤口,包括破损皮肤被舔,例如有创口的手指被猫狗舔;其次是贯穿性的咬伤或抓伤,因为此时的伤口大且深,病毒量大。发生在头面部、颈部、手部及外生殖器部位的咬伤或被蝙蝠咬伤也属于高风险暴露。

此外,家有宠物的市民,应注意文明喂养。市疾控中心专家建议,首先是要对家养宠物定期进行免疫;其次在接触和喂养宠物时,只要确认接触方式可靠,都属于无狂犬病暴露风险,无需进行暴露后的处理;但是如果发生了轻微抓伤或咬伤,即使没有出血也需要进行冲洗和注射疫苗,如果是高风险暴露,就需要严格按“三部曲”预防了。

相关链接

市民大多都知道狂犬病,但对它的认知却存在很多误解。市疾控中心专家为市民整理出4个常见误区,以帮助大家正确认识狂犬病。

误区1:家养狗不携带病毒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一个想法,就是“家养的宠物不会携带狂犬病病毒”,所以即使被自己家的宠物咬伤、抓伤,也不去打疫苗。但这种想法是非常危险的,自己家养的宠物确实比较健康,但是不能避免在外出时接触一些有狂犬病病毒的动物,不知道何时就会携带上狂犬病病毒。因此,被自己家宠物咬了以后也需要接种狂犬疫苗,不要有侥幸心理。

误区2:被狗咬后才会患病

虽然疾病的名字叫狂犬病,但宠物猫同样也可能携带狂犬病病毒。此外,狐狸、蝙蝠、狼等野生动物均可传播狂犬病病毒,家禽(猪、马、牛、羊)也会偶尔被感染发病。

因此,被狐狸、蝙蝠等野生动物咬伤后,也要按照处理狂犬病伤口的流程进行处理,并尽快注射狂犬疫苗。

误区3:宠物打疫苗就安全

作为文明养犬的重要一环,给家养宠物接种狂犬疫苗是普遍提倡的,但目前实际状况是动物疫苗的管理以及效果监测都还不完善。动物疫苗对每种动物的效果、起效的程度和持续的时间都无法保证万无一失。

另外,宠物打狂犬病疫苗的目的是预防被其他犬猫咬后得狂犬病,和人被咬是否会得狂犬病无关。因此,即使咬人的宠物已经打过狂犬疫苗,人被咬之后还是要及时接种狂犬疫苗。

误区4:狂犬疫苗终身免疫

狂犬疫苗是有时效性的,并不是终身免疫。但凡被狗咬伤,一定要及时就医并保存好病历。如果打完疫苗不久又被重复咬伤,务必带上病历请医生斟酌决定,看需不需要重新注射或追加几针,不要自己觉得没事就不打疫苗。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唐志梅 通讯员|李敏

编辑|唐志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