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 |崔玉杰:稻田的守望者

稻田的守望者

——缅怀“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

□崔玉杰

袁隆平,民族英雄、国之脊梁,一个让全中国吃得上饭的老人,一个让全世界敬仰的老人,走了!山河变色,云水含悲。袁老,您一路走好!

22日上午,在朋友圈里发现悼念袁老的消息:“愿袁老走好。”我当时一惊。学生小佳微信提醒:“崔老师,此消息是假的,袁老在住院。”

是呀,袁老怎么会走呢?他是大国工匠,无双国士,他是稻田的守望者。去年疫情期间,袁老有一句话振聋发聩:“科学家应该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他岂止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他是在用生命播种!

袁老怎么会走?他还有梦没有实现呢。袁老有两个梦:一个是杂交水稻在全世界铺满;另一个梦是禾下乘凉。他不止一次说过:“我做过一个梦,梦见杂交水稻的茎秆像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帚一样大,稻谷像葡萄一样结得一串串。我和我的助手们一块在稻田里散步,在水稻下面乘凉。”为了梦想,直到今年一月,袁老还战斗在海南的水稻基地里。他一辈子都在田地里劳作,把自己活成了一株庄稼。他曾对自己的博士生说:“放下你的电脑。电脑很重要,书本知识很重要,但电脑里种不出水稻,书本里种不出水稻,你必须要到田里去。我的学生必须要到田里去,我不接受不到田里的学生。”就在一周前,他的团队还发布消息,杂交水稻亩产破了1004公斤!袁老是农田里走出来的院士,是中国真正的脊梁!

袁老的水稻养活了多少中国人,我不清楚,但我清楚地知道,我与家人就是其中的亿万分之一。

记得上世纪70年代初,袁老刚刚进行水稻杂交研究,科研成果尚未普及。我们一家6口去了东北,我负责看护幼弟,父母和两个姐姐都去稻田插秧,就是为了多挣工分,到秋后多分大米。那时大米十分金贵,每次生产队分了米,父母只给我们姐弟做一顿米饭,让我们吃个饱,而父母却舍不得吃。之后就去赶集,把大米卖了,换成玉米,这样能保证我们一年到头的口粮。那时我的梦想就是能顿顿吃上香喷喷的大米饭。

如今,大米饭成了普通老百姓餐桌上的家常便饭。我们吃饱了,他却变老了,累倒了……

1930年,袁隆平出生,那是一个动荡不安、食不果腹的时代。随着年纪增长,立志从事农业的种子在袁隆平心里埋下,他有了一个念头:我要让大家吃饱饭。于是,水稻成了袁老的攻关对象,他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放在钻研水稻上。然而,科研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精心培育的种苗,曾被人偷偷拔光,对他打击很大。为培育良种,他甚至把种子绑在身上用体温催芽。1973年,袁隆平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1976年,杂交稻在全国示范推广,为我国粮食增产做出了巨大贡献。此后几十年中,袁隆平始终为改良水稻品种、促进粮食增产而不懈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他也成为名扬全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

如果把水稻比作一位钟灵毓秀的美女,袁隆平就是那个一把屎一把尿把女儿抚养成人的慈祥的老父亲。

午后两点,小佳的微信亮起:“崔老师,这一次,袁老真的走了。”我蒙了,打开朋友圈,全是悼念袁老的语句:“袁爷爷一路走好!”“一日三餐,米香弥漫,饱食者当常忆袁公……”

悲伤,顿时弥漫在我的心头。

袁老,您竟然真的走了!您的梦里梦外,皆为天下粮仓。您这一生,真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您毕生的奋斗,正应了那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您是当之无愧的大国重器!您的家国情怀、责任担当,堪称民族楷模!

有人说,您的杂交水稻技术,是中国继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后的第五大发明,我只想说:您是田亩间最朴实的父亲,让每一个中国人端上了自己的饭碗。袁老,您是稻田的守望者,将水稻视为自己的孩子,把一生都奉献给了稻田!我们能做的,就是把您的嘱托和事迹永远铭记于心,不浪费一粒粮食,并将您的精神发扬光大,将您未竟的事业接力下去!

(原载于2021年5月25日《德州日报》B4柳湖·读书 编辑:孙玉海)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