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打造中国北方对接东盟支点城市

中国(山东)-东盟中小企业合作发展大会将于5月28日至29日举行,届时将在济南主会场和我市分别举行相关活动,大会的举办将助力我省打造中国北方对接东盟示范省份,助力德州打造中国北方对接东盟支点城市。

德州和东盟虽相隔万里,在合作上却有着悠久的历史、扎实的基础、广阔的空间,目前有几百家德州企业与东盟国家开展合作,涵盖农副产品加工、纺织服装、机械制造等多个领域。今年前4个月,我市对东盟进出口总值19.1亿元,同比增长26%。

顶层设计谋划
精准对接发力

“我们正在齐河东盟国际生态城规划设计东盟十国企业总部机构区,为东盟企业走进山东、投资中国提供更大的支持。”山东发林旅游开发公司总经理张宏同介绍。马来西亚发林集团在齐河县投资150亿元打造东盟国际生态城,近年来举办了一系列商务商贸活动,搭建起齐河及周边地区对接东盟,以及东盟企业进入中国北方市场的重要桥梁。

近年来,我市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全面融入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成立了德州市对接东盟工作领导小组,并承担了山东省对外友协东盟工作委员会秘书处工作职能,设立了德州-东盟项目中心,制定了德州市对接东盟五年行动计划,先后开展“百企下南洋”、“泰国风情周”、中国-东盟(德州)经贸对接会等一系列活动,与东盟国家在产业合作、经贸往来等方面关系愈加密切。

一组数据彰显了我市与东盟经贸合作持续升温:2016年,对东盟进出口总值33.7亿元,同比增长47.2%;2017年,对东盟进出口总值36.9亿元,同比增长9.5%;2018年,对东盟进出口总值38.7亿元,同比增长4.8%。

2020年我市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举办“德州-缅甸企业代表视频座谈会”“德州-泰国经贸交流会”等活动。各县市区通过“云对接”“云洽谈”与东盟国家交流合作。去年下半年东盟成为我市第一大贸易伙伴,全年对东盟进出口总值达到56.3亿元,同比增长30.7%。

东盟的企业九成多是中小企业,且多数东盟国家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中,对先进设备、创新技术的需求旺盛,而德州现代产业体系日益完善、特色产业突出,可为双方企业打造一个扩大开放的外向型商贸平台。

为深入对接东盟,我市与广西国际博览事务局、广西大学分别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齐河县政府与中国-东盟区域发展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今年4月27日,“东盟投资推介会——走进德州”活动在齐河成功举办,这正是得益于我市与广西国际博览事务局的深度对接。目前,齐河县有50余家企业与东盟各国开展经贸合作。 

开门“迎进来”
迈步“走出去”

5月21日,走进山东省庆云县君创锁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包包钢丝封条在流水线上奔驰,工人们忙着检验、装箱,赶制发往越南的订单。

“目前,我县出口企业50余家,与东盟市场有业务往来的,占到了2/3,东盟正逐渐成为我县外经贸的重要国际市场。”庆云县商务局局长纪金彦介绍,为鼓励企业对接东盟市场,扩大外贸出口额,该县认真落实省市相关扶持政策,对参加国际展会、申报国际专利保护、进军国际商贸平台的外贸企业给予补贴,同时根据企业外贸出口额度给予一定数额的返还补助。

近年来,我市与东盟经贸合作持续升温,双方在迎接机遇挑战中,共见证、同发展,硕果累累。我市通过“百企下南洋”活动,在东盟十国共举办了31场商务对接活动,合作签约92个,总金额逾40亿元。临邑县的恒源石化作为全国首家炼化企业,2016年并购了马来西亚第二大炼油厂,借助壳牌业务开拓东南亚市场。

2019年,首届“中国-东盟(德州)经贸洽谈会”在东盟国际生态城举行,东盟国家的180多名工商界代表和120多家德州企业代表进行了深度对接洽谈。

2020年1月10日,武城县以组织县内部分企业赴新加坡、泰国等国家考察对接为契机,在泰国曼谷设立武城县中央空调产业协会泰国办事处,依托办事处积极推进县内企业进入东盟市场。目前武城县企业长期为泰国曼谷的企业供应空调通风产品,并逐步扩大市场占有率。

截至目前,东盟在我市设立外资企业22家,涉及4个国家,分别为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文莱,总投资50574万美元,合同外资17703万美元,累计到位外资15744万美元。我市企业在东盟设立境外公司5家,涉及泰国、新加坡、越南、马来西亚4个国家,总投资额6785.45万美元。

去年11月,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东盟十国正式签署了RCEP协定。抢抓这一机遇,我省印发落实《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先期行动计划,率先加快对接步伐。我市积极指导企业用足用好各类自贸协定条款,建设RCEP经贸合作示范区,不断扩大双方企业经贸合作规模。

我市坚持“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这引起了缅甸中华总商会会长林文猛的强烈共鸣,他说,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中国与东盟守望相助,同心抗疫。疫情期间的停工带来很大的压力,但影响是暂时的,商会将积极搭建平台与纽带,共同推动经贸等友好往来。

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
扩大德州东盟“朋友圈”

坐落在德州的苏禄王墓是国内唯一一座保存完整并有后裔守墓的外国国王陵墓,东盟国家对这段文化渊源非常尊崇,已成为我市对接东盟重要文化纽带。

近年来,我市邀请菲律宾、柬埔寨等大批高层次团组来考察洽谈,开辟了新的友好交往渠道、宣传了德州对外开放的良好形象。同时也促成了经贸、教育、旅游等领域的一批对外交流合作项目,与菲律宾三宝颜市签署友好意向交流城市协议,与菲律宾卡莫纳市签署友好合作城市关系协议,有力服务了德州市对接东盟工作总体布局。

目前我市与东盟国家间的教育交流合作已实现从幼儿园至大学的全覆盖,打造了“德州外派教师”品牌。2008年以来,我市累计派出121人次教师赴泰国、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柬埔寨等国任教。形式多样的民间友好交流开展地如火如荼,2010年以来,我市累计接待来自东盟国家的海外华裔青少年“中国寻根之旅”夏冬令营1000余人。

一系列举措,让德州东盟乃至更多的“朋友圈”在逐渐扩大。去年12月,市委十五届九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德州市委关于制定德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更是提出“以东盟国际生态城为依托,建设RCEP经贸合作示范区,打造中国北方对接东盟的支点城市,努力在全球最大自贸区建设中抢占先机”。

“2021年,是中国-东盟可持续发展年,中心愿与德州携手努力,进一步加强德州与东盟各国政府、企业、商协会、教育机构等沟通对接、互利合作。”中国-东盟中心秘书长陈德海坦言,希望双方以合作备忘录签订为契机,推动德州与东盟国家在深化交流、务实合作方面开启新征程、迈上新台阶。

地球村时代、网络化时代,东盟并不遥远。“十四五”期间,我市将进一步拓宽与东盟各国的交流渠道,深化交流合作,着眼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链接”,以项目为载体,以环境优化为依托,切实强化合作,共赢发展,让“支点城市”名实相副,打响“南有南宁、北有德州”的对接东盟品牌。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王德鹏 通讯员|段慧 马俊良
编辑|李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