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引江水润万民 | 南水北调德州段主体工程通水八周年回眸

截至今年6月,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德州段干线项目已建成8个年头。同时,截至5月20日,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自2013年11月15日正式通水以来,也已顺利完成8个年度的向北调水任务,累计自江苏扬州江都水利枢纽向山东输水超53亿立方米。

伴随供水量持续快速增加,南来清水持续优化京津冀鲁等地水资源配置格局,有力支撑了受水区和水源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了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同步提升。

南水北调东线一期输水干线上的六五河节制闸。李巍仑 摄

引水:

德州进入“双水源”保障时代

“仅一座大屯水库的投资就达11亿元。”市水利局副局长于富斌介绍,“南水北调干线工程全部由国家投资,其中我市的投资规模为19.68亿元,是当时我市单体投资最大的重点水利工程。”

于富斌介绍,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的实施,不仅为德州带来了根治缺水问题的办法,更为德州水利工程建设水平的提升提供了难得机遇。从工程建设上看,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德州段,干线位于夏津县、武城县境内,主要由大屯水库蓄水工程、七一·六五河治理工程、截污导流工程和灌溉影响处理工程等四部分组成。

其中,截污导流工程在先,于2008年启动,至2010年建成,为干线输水提供了水质保障。其后,大屯水库蓄水工程和七一·六五河治理工程,于2010年启动,至2013年相继建成。大屯水库工程位于武城县郝王庄镇,水库最大库容5209万立方米,为当时全国最大的全库盘防渗铺膜平原水库。灌溉影响处理工程于2011年启动,2012年建成,解决了干线工程占用七一·六五河输水对农田灌溉的影响。

四大工程的顺利实施,不仅确保了南水北调工程的顺利推进,也为我市水利工程建设提供了大量宝贵经验。在干线通水基础上,为了让长江水真正流入千家万户,自2012年起,我市又围绕干线工程,陆续实施了包括市区、武城、夏津、旧城河4个供水单元在内的续建配套工程。“四个供水单元,涉及德城、武城、夏津、陵城、平原、宁津、乐陵、庆云等8个县市区。引水线路总长243.79公里,新建水库6座、泵站13座,埋设管道172.48公里。”于富斌告诉记者,到2014年6月底,我市续建配套工程通水试运行成功。2015年底续建配套工程全线完工,德州历史上首次用上长江水。2019年12月底全部通过验收,德州正式进入“双水源”保障时代。

2017年至2019年底,我市作为省内4个试点城市之一,着眼城市发展需要,在市区和武城县进一步实施了南水北调用水结构调整生态补偿工程。 该工程一方面通过铺设天衢工业园和四水厂供水管道,使南水北调工程正式具备了向中心城区北部城区和高铁新区供水的能力。一方面,在武城县实施水处理提升项目,新增膜处理工艺车间及工艺管道,改善了武城县城区饮用水处理技术,保障了武城县居民饮水安全。

伴随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持续完善,我市作为重要的水利枢纽,在京津冀鲁水资源配置中的地位日益凸显。2019年4至6月,在结合我市前期多次引黄济津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我市圆满完成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北延应急试通水工作,累计向河北、天津调水6868万立方米。根据这次应急试通水取得的成果,水利部于2019年9月批复实施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北延应急供水工程,其中德州段工程总投资约1.5亿元,进一步推动了德州水利工程总体实力以及在南水北调工程中地位的提升。

用水:

“南水”北来,水质改善,环境变美,群众幸福感满满

“过去我们这里引黄困难,大伙儿只能打深井,长期喝地下水。地下水含氟量高,水质苦咸,喝久了,村民普遍有黄牙病,还会脚后跟疼。多亏南水北调工程,让我们喝上了长江水,水质好、水垢少,大伙儿再也不为吃水发愁了。”说起南水北调,武城县郝王庄镇庞庄村的张金云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之情。

德州地区地下水普遍苦咸,长期以来我市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只有千方百计引蓄黄河水,但一些县市区因为地势问题,存在饮水难题。南水北调工程通水以来,沿线群众普遍感到,水质好了,水量足了,环境美了。

以武城县为例,该县地处引黄末端,全县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人均标准的6%,且浅层地下水苦咸,深层地下水含氟量严重超标。而伴随大屯水库的建成投用以及当地水处理提升项目的实施,武城县不仅有效缓解了全县水资源匮乏的局面,还彻底解决了全域饮用水氟含量超标问题,实现了县城和393个行政村城乡24小时不间断供水。现在,武城县40余万居民随时都能喝上安全、卫生、健康的放心水,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南水”北来,不仅改善了饮用水水质,还改善着沿线生态环境。

悠悠古运河,正是生态环境改善的“亲历者”和“见证人”—— 5月10日,位于武城县的六五河节制闸开启,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北延应急供水工程正式向河北、天津供水。此轮供水,德州“引黄入冀”调水中又汇合长江水,两水一清一浊,泾渭分明,奔腾北去、蔚为壮观。

这次应急供水,是水利部在2019年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北延应急试通水后的第二次成功尝试。2019年应急试通水前,运河德州段的河道早已多处干枯断流,河道内垃圾散布,很多沿岸景观也早已难觅踪迹。2019年4月北延应急试通水后,长江水沿着大运河河道一路向北,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用水提供了保障,运河河道的各项功能也迅速得到恢复,河岸两边,前来游玩的群众日益增多,南水北调德州段的生态效益正在逐步显现。

近年来,伴随“南水”北来,我市以水带绿、以绿养水,水生态环境得到极大修复,很多曾经干涸的洼、淀、河、渠得到补水,我市因缺水而萎缩的部分湖泊、湿地重现生机。如今,不单单是运河沿岸,遍及南水北调工程沿线,水生态美景迅速增多,不仅百姓休闲娱乐有了好去处,城市品位也在持续提升。

“南水”北来,唤醒了河流,更滋润了大地。伴随城市生产生活用水得到新补充,以及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地下水超采压力明显减小,地表水和地下水良性循环关系逐步恢复。

“南水”北来,还带来经济支撑。作为我市龙头企业之一的华鲁恒升,自6年前起,主动在生产中使用长江水。“作为一家化工企业,断水会对生产造成致命伤害。过去,我们的生产用水,主要依靠丁东水库的黄河水和一部分地下水。自2015年起,我们的用水水源中增加了来自大屯水库的长江水,企业用水的保障率和水质都明显提升。”华鲁恒升生产处处长助理郭平元表示,南水北调工程的建成通水,为企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去年,长江水已经占到华鲁恒升年用水比重的44%。

据市水利局介绍,南水北调使我市工业经济的发展摆脱水的制约。目前,通过管网建设,我市已经具备了向中心城区以及部分县市区供应长江水的能力。下一步,将积极扩大长江水在我市工业用水中的比重,为全市招商引资、经济结构调整创造更多机会和空间。“无论从经济还是生态方面考量,我们都将引导更多工业企业使用长江水替代地下水。”市水利局局长邢朝峰表示。

如今,无论在中心城区,还是生产车间、田间地头,一渠“长江水”流过,总能给所经之地注入新的生机,为群众带来满满幸福。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王贺 通讯员|李耐振 郭培震
编辑|高红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