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农科院1个棉花品种通过国审 3个小麦品种通过省级审定



近日,市农科院1个棉花品种通过国家审定、3个小麦品种通过省级审定。

市农科院通过国审的棉花品种是德棉16号,据悉这次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棉花品种共39个,山东省4个。市农科院通过省级审定的3个小麦品种是DK171、科兴789、豫州810。其中DK171是德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刘鹏课题组自主选育的,科兴789、豫州810是市农科院分别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河南农业大学共同选育的。这次山东省审定的51个小麦品种中,16个地市级农科院通过审定9个品种。预计5年内,市农科院将有连续不断的新品种审定,为全市“吨半粮”生产能力创建、玉米大豆间作基地建设和服务黄淮海区域盐碱地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育种是一项技术要求精细严谨的复杂工程,需要默默无闻的长期坚守。一个优良品种,从几百个、上千个原始材料选配杂交组合,经几代筛选,到审定推广,需要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而选育的品种在参加省级审定时,淘汰率也高达90%。德州市农科院刘鹏课题组培育的这个品种,从2010年开始配置组合,历经艰辛曲折,当时配置了70多个品种组合,最终成功选育出一个品种,顺利通过审定。

成绩的取得也离不了市农科院从资金、人才、政策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和有力保障。千方百计筹措资金,保障育种。5年来,市农科院多方筹措200多万元用于育种工作;鼓励和支持研究所通过借助项目结余经费或承接试验等方式,开展育种工作;同时与省农科院、中椒英潮辣业有限公司、大北农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开展联合育种攻关,共享种质资源和育种技术。化人员组合,支持育种。十三五以来,引进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遗传育种专业的人才10余名。今年,德州市农科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顺利启动,从中国农科院引进一名巴基斯坦籍小麦智慧育种博士后,为全院开展育种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育种手段。在各单位人手普遍紧张的情况下,今年通过聘用的6名研究生,有3名充实到小麦育种一线。同时,对育种人员,采取课题负责制,可以将选兵,兵选将,打造凝聚力强、稳定性强的创新型团队。制定政策落实,激励育种。市农科院制定出台了《科研奖惩管理办法》,凡纳入国家和省审定范围内的,通过国家审定的作物品种,每品种奖励5万元,通过省级审定的,每品种奖励3万元;非审定范围内的作物通过省级鉴定的,每品种奖励1万元,同时明确了对育种持有人及其课题组的资金奖励支持。通过审定的品种转化的,育种团队还可以享受75%的转化收益。

针对“吨半粮”创建、大豆产业发展,加快育种攻关。一是选育高产优质品种,既要产量也要质量,重点选育高产、优质、抗病虫、抗逆、资源高效利用、适应机械化的品种。二是选育玉米大豆间作套种品种,既保粮食安全,又保大豆安全,主要是围绕大豆生物育种开展工作。三是选育抗盐品种,发挥德州市农科院在耐盐小麦,棉花、藜麦上的育种优势,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宋延涛  通讯员|王宏栋
编辑|屈大鹏
审核|朱代军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