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李清林:宁津杂技印象

宁津杂技印象

□李清林

2022年1月15日,宁津县文联组织“新时代文明实践”采风活动,由县作家协会、摄影家协会一行10人组成的采风团赴大曹镇采风,先后到“杂技历史村”野竹李村、“制鼓第一村”刘槐村等地,观赏了老艺人杂技、手工牛皮大鼓制作等传统技艺,同时对大曹镇特色产业无水种植芽苗菜大棚、孔雀养殖基地等进行了参观采访。

在这四个采风点中,我对野竹李村的杂技表演特别感兴趣,这也是我第一次这么近距离的观赏“三仙归洞”杂技表演。宁津杂技历史悠久,早在汉代文献中就有记载,到清代已经闻名遐迩。而大曹镇的野竹李村就是宁津杂技的重要集聚地南北八寨之一,被誉为“宁津杂技第一村”。野竹李村位于冀鲁边界,人口千余人,杂技界久负盛名的刘家门、齐家门、苗家门的创始人都出自该村。因此,野竹李村对宁津杂技艺术门派的形成、发展和影响悠远绵长。

据野竹李村杂技表演老艺人回忆,野竹李村有一个杂技“大把式”叫做“艺人张”,清光绪年间,慈禧太后大摆七十二道皇会,“艺人张”顶竹竿过城门位列皇会之首,一时成为杂技界的风云人物。清朝末年,野竹李村的杂技达到鼎盛,活动范围更是遍布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当时,这个不足百十户的小村,就有100多个“大把式”,60多副“挑子”,会同各地慕名而来的杂技艺人组成杂技团,分赴各地演出。

新中国成立后,以原张鳌乡、西塘乡、大曹乡(现大曹镇)“西三社”为代表的宁津杂技活动更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当地民间流传着“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要说耍玩意儿,人人有一手儿”的说法,集会、街边、场院、地头处处都有演练杂技的身影。1956年,宁津县成立了杂技一、二、三团,1971年合并为宁津县杂技团。宁津县杂技团成立后,演出水平和质量日益提高,逐渐发展成全国屈指可数的县级杂技团。1995年,宁津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杂技)之乡”,2008年,宁津杂技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宁津县再次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12年,宁津县康宁湖杂技文化主题公园正式竣工向游人开放。

与此同时,以野竹李村杂技艺人为代表的宁津杂技,还多次应邀赴韩国、泰国、沙特、俄罗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演出,受到广泛欢迎。

作为地地道道的宁津人,我身边的杂技艺人,更是给了我一些直观的感受。

我小时候生活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那时过年过节的扭扭秧歌、跑跑旱船、敲敲锣鼓就是最高档的娱乐活动了。如果赶上镇上来放电影或者走街串巷来个杂技班就会聚集很多人来看。放电影是公益的,但杂技演出不是。我印象中,来村里的杂技班有耍猴的、吃灯泡的、吞宝剑的、还有一种是卖鳝鱼血纸的,有时班组来的人多也会表演一下胸口碎大石和钻钢圈,还有的故意把小孩子的胳膊卸下来,造成脱臼。这些都是即兴露天表演,每次看都会让人心惊胆战。

表演结束后有的当场要钱,有的不是当场要钱,而是事后找村里的对接人,行话叫“敛头”的人,挨家挨户地收粮食,不管多少都可以,实在没有的,给个窝头、咸菜疙瘩都行。

在我的农村老家,邻居是我的叔伯大爷,他的女儿出生比我早几个月,我和堂姐常在一起玩。她的姥爷和小姨,我记得就是杂技艺人。小姨因在一次意外演出事故中腰受了伤,不能再随团演出了,但给我们表演个下腰叼花什么的还是信手拈来。她还会教我们贴墙画和下腰等一些简单的动作。所以只要她来走亲戚,我们就特别喜欢和她玩。姥爷身手敏捷,会武术和一些防身的擒拿术,还会很多江湖行话。当时我只是觉得他说话有意思,好玩,而且因为我当时年龄尚小,并未记住说的内容。但我记得有一次他说的话很有用,给我们省下了看杂技演出的门票钱。

那次我们邻村举办贸易大会,请来了杂技马戏团,我们几个孩子也特别想去,就央求大人带我们去看,但大人们白天都很忙,没人能带我们去。其实我们自己跑着也能去,就是没有钱买票,我们去了也进不去。就在我们耍脾气的时候,被正在这里住姑娘家的姥爷看到了。他知道这个情况后,问我们:让你大哥哥带你们去怎么样?我们说:我们没有钱,昨天有小朋友去了,说是一人五元的门票,才能进去看。里面有猴子、狮子、老虎,还有骑马钻火圈的,还有踩钢丝、爬杆的,还有空中飞人,好多呢。我们七嘴八舌地说着,姥爷坐在门口只是微微一笑。告诉我们说:姥爷有一个办法让你们进去看,还不用花钱。说完在哥哥耳边小声说了些什么。又对我们说:我告诉你大哥哥了,你们去吧。我们都很好奇,争着问哥哥,姥爷说了什么。可不论我们怎么追问,哥哥就是不说。

到了会场,我们只见哥哥对着卖票的双手一抱拳,说道:“辛苦,辛苦!”那人也一抱拳说道:“彼此,彼此!”哥哥又说了一些什么,我记不清了,后来我们四五个小孩就通通都跟着哥哥进去了。30年后的今天,通过向《中国杂技文化(宁津卷)》的作者杨承田先生请教才知道,姥爷和哥哥当年说的这些都是行话。即“见面道辛苦,必定是江湖”。

说到杨承田先生,那就不得不提到他的两部著作《宁津杂技史话》和《中国杂技文化(宁津卷)》,这两部书以大量翔实的历史资料生动地再现了宁津杂技文化的历史嬗变过程。杨承田先生对于宁津杂技文化的贡献,可以说对后人研究宁津杂技树立了一个典范,更留下了无尽的精神财富。

在宁津杂技史上还有一位重要人物,那就是张富忱。张富忱,1903年出生于宁津县。1935年参加抗日救亡运动,组织“抗日铁血团”,任团长。1938年7月正式参加革命工作,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张富忱热忱救国,以文艺为武器,组织发动抗日武装。1949年7月,作为冀鲁豫边区文艺界代表,出席了全国第一届文代会,周恩来为他亲笔写下了“为建设人民文艺而努力”的题词。1949年10月张富忱组建起中华杂技团(中国杂技团前身)。1950年张富忱率杂技团出国访问,在各国表演中国杂技艺术,取得圆满成功。他还担任第一届赴朝慰问团曲艺大队政委,后任贵州省杂技团团长等职。在张富忱的不懈努力下,中国杂技事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近年来,宁津杂技获得了长足发展。2013年“‘力之美魔之幻’·第六届山东国际大众艺术节暨第七届山东杂技魔术大赛”颁奖晚会在宁津县举办。宁津杂技团舞台杂技《草帽》和杂技艺术学校的《吊环》分获一等奖。2014年世界园艺博览会在青岛开幕,宁津县杂技团参加了“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德州文化周”的表演活动。表演了“蹬人”“绸操”“吊环”“球技”等多种杂技节目,呈现出浓烈的地域特色,让游客充分感受到了宁津杂技的厚重文化底蕴。宁津县政府先后投资450多万元,用以宁津县杂技团、杂技艺校的修建、扩建。办团办学条件明显改善,规模进一步扩大。2018年斥资37亿元打造的文旅综合体宁津德百杂技蟋蟀欢乐谷项目开工建设,2021年正式开园,并对游客开放。

2021年6月6日,德州市旅游发展工作会议确定宁津县为第三届德州市旅游发展大会举办地。这不仅是对宁津旅游事业发展的一个认可,也是宣传和发展宁津杂技的一次绝好机会。大会将于2022年9月举行。让我们期待第三届德州市旅游发展大会在宁津成功举办,乘着宁津高质量发展的东风推动宁津杂技事业一起向未来。(本文图片均由祝华东提供)

作者简介

李清林,字牧秀,号牧秀先生,1986年生于宁津县长官镇坡李村。多篇文章收录于宁津地域文化书籍《溯源宁津》《宁津乡村记忆》中。宁津县第十一届政协常委。宁津县作协秘书长。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