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手造 | 中式皮雕技艺传承人刘清辉:匠心雕琢 铁笔生“画”

一张普通的皮革,在手艺人的刻刀游走间,被赋予了情感和内涵,摇身一变成了别具特色的皮雕艺术作品。42岁的刘清辉便是用皮雕表达自己的手艺人。

2022年4月11日,记者走进位于山东省德州市的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刘清辉工作室,正在赶制作品的他,神情专注、眼中有光。刘清辉说,皮雕作品不仅具有观赏性,还有很强的实用性。他愿通过自己的努力,将皮雕技艺继续传承。

如痴如醉皆因喜爱

皮雕,又称之为皮革上的文身,是以刻刀等工具在皮革上进行浮雕创作的手工技艺。国内的皮雕艺术起源于草原游牧民族,历史源远流长,集实用性、鉴赏性、珍藏性于一身。

刘清辉受到父亲的影响,自幼学习书画,对传统艺术,特别是传统手工艺有着浓厚兴趣。他自学雕刻琥珀、蜜蜡,作品在圈内小有名气。2015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皮雕技艺,被其复古细腻的艺术风格所震惊,简直就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凭着一腔热忱,他将皮雕所需工具一一置办齐全,通过看视频、查书籍自学钻研起来。“一开始什么都不懂,只是在慢慢尝试,看着别人雕刻简单,但其实仅仅是在皮革上雕刻一个花纹,就有不少讲究。”刘清辉回忆,他的第一件作品是一个钱包,包上有一个狼头图案,“前前后后忙活了3天3夜,整个人筋疲力尽,还是把狼头雕成了四不像。”通过反复练习,多次外出拜师进修,刘清辉的技艺不断精进,后来干脆辞职专门从事皮雕制作。

一件皮雕作品制作起来极其复杂,创作过程融合绘画、雕刻、染色、定型等工艺手法,粗略算来需十余道工序。由于长时间手工制作,他手指上的指纹几乎被磨平,家门的指纹锁每次都要试多次才能打开。创作时的刘清辉,专注严谨、一丝不苟,沉浸在皮雕艺术的世界中,通过反复雕刻与敲打,赋予着皮革特殊的美感与灵魂。“看着他在创作时的那种溢于言表的满足,我也为他开心。”一直以来,妻子李文玲都是他坚强的后盾和支持者。

皮雕制作就是自我修炼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刘清辉的工作台上,整整齐齐摆放着数百件皮雕工具,很多都是他专门找人制作的。

刘清辉笑称自己是个完美主义者,他对皮雕作品完成度的要求近乎苛刻。用皮创作,皮革本身的纹理、毛孔和疤痕,都会影响成品质量。刘清辉曾多次前往广州市、上海市等几个集散地,反复挑选,只为能购买到符合要求的皮料。

“皮雕制作是一个慢慢修炼自己的过程。”刘清辉说。在皮子上作画,容不得修改,刀落后,就是一段不可回望的旅程。刻画、敲击、推拉、旋转……各道工序环环相扣,一刀一锤都容不得半点马虎。“皮面软化时间长了不行,短了也不行。刻刀下深了,会刻伤皮;刻浅了,图案无法呈现。”曾经有一次,他花了近半个月的时间为客户制作了一个海盗船长图案的皮包,结果在最后上色时出现失误,尽管客户再三表示没有关系,但刘清辉依然坚持重新制作了一个。

在刘清辉的眼中,每一块皮料都是有生命、有性格的,这使得每件皮雕作品都是无法复制的。他敢于打破常规认知,不断寻求突破,“一件作品完工后,能够得到客户的肯定,我特别满足和高兴,有一种成就感。”刘清辉表示,这是他最大的收获。

多方尝试助力技艺传承

在刘清辉的工作室里,卡包、抽纸盒、皮带等皮雕作品随处可见。一块块皮革在他的精心制作下,变换了模样,焕发出不一样的神采。

“以前做皮雕都是随着自己的心性,以原创为主。”但养家糊口的担子越来越重,刘清辉开始创作各种适合市场的皮雕作品。近年来,机车文化在国内的流行,为他带来了机遇——重机车的车边包、隔热垫,驾车人的腰包、腿包等,是他目前的主要产品。“一般都是私人订制,顾客把他的要求告诉我,由我来设计制作。”刘清辉认为,皮雕的魅力就在于温度和情感的表达。每个人都有自己要表达的信仰和情感,机械化量产始终满足不了当代人对于个性的追求,这就是手艺人的机会。传统工艺,借助当代化表达,再加上手艺人的匠心独运,亦可以在潮流迅速更迭的时代“出圈”。

近年来,德州市对于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保护政策,以及“山东手造”的强力起势,让刘清辉信心倍增。他建立公众号,借力直播平台,推广作品和制作技艺。他和妻子紧盯市场,研发出了一系列适合初学者的皮雕制作DIY课程。通过体验,培养兴趣爱好,让更多人喜欢上皮雕手工制作。“接下来,我们会积极与学校进行产学研结合,教授技艺、培养团队、带动就业,让大家可以自给自足。只有这样才会有更多人来学皮雕,也可以把皮雕技艺传承发扬下去。”刘清辉说。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编辑|马乐 摄影|孙耕、姜伟
审核|王秀青 终审|杨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