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重磅,美翻了的浙江新农村是咋干出来的?

                       “两山”理念的生动实践

     ——浙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报道与思考之一

    编者按4月23日至27日,记者参加了浙江大学·德州市乡村振兴战略专题研讨班,通过专家讲解、实地参观考察等方式,对浙江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做法、经验、成效等进行了解。为更好地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讲话的精神,加快我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步伐,本报推出系列报道。

   

 4月25日,记者在浙江省安吉县余村看到,青山叠翠、绿水环绕、景色怡人,游客们纷纷在村内“两山”理念纪念碑前合影留念。余村,位于浙江省安吉县天荒坪镇政府驻地西侧,地处天目山北麓,辖冷水洞、赵家堂2个自然村和1个中心村,村域面积4.86平方公里,8个村民小组,人口1040余人。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到余村视察,充分肯定了余村关停矿山、水泥厂,走绿色发展之路的做法,并在余村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十几年来,余村在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思想的指引下,进一步坚定绿色发展的信念,不断加快脚步、继续探索前行,取得了显著成绩。

    余村是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念的首提地点,是浙江省基层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的生动见证。目前,余村相继获得全国美丽宜居示范村、全国文明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生态文化村等荣誉。2017年余村接待游客5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600多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41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41378元,成为了全国美丽宜居村庄、文明富裕村庄。

    余村是浙江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缩影。 2003年,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重大决策,时任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了这一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大行动。 2003-2007年,浙江省采用“先行试点,逐步推开”的方法,从治理“脏、乱、差”入手,经过5年努力,建成“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1181个、整治村10303个,农村局部面貌发生了大的变化。2013年至今,浙江省以“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为要求,成功培育美丽乡村先进县58个,农村面貌逐步发生质的变化。 15年来,浙江省委、省政府按照习近平同志的指示部署,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形成了系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大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浙江省15年间久久为功,扎实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取得了显著成效。 ”

    4月26日,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在安吉县召开。李克强总理对会议作出重要批示。梳理浙江省大力践行“两山”理念、建设美丽乡村的经验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启示一:要牢固树立“金山银山就是绿水青山”的理念,把加大生态治理看成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 2005年,余村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重新编制规划,把村庄划分成为生态旅游区、美丽宜居区、农业观光区和精品外环线,率先对村民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进行科学合理布局,率先划定生态保护红线、资源开发底线和环境承载上限。2018年,余村组建休闲旅游股份公司,盘活整合村集体和村民资源、资产,建立以股权为纽带的经营综合体和利益共同体,推动村民就近赚薪金、拿租金、分股金,增加财产性、经营性收入,扩大村集体经常性、稳定性收益,以乡村经营反哺支撑人居环境建设。环境美了,旅游火了,百姓富了。浙江省天台县后岸村73家农户开办农家乐,每年旅游经济收入3000万元,村集体收入300万元,户均15万元。

    启示二:要全力整治村容村貌,让农村变得干净美丽。良好的生态是乡村振兴的支撑点和切入点,也是当前乡村治理的难点和痛点。以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为例,自2014年以来,浙江省共投入400亿元对农村生活污水进行处置,农民受益率达到了74%,一般采用就近接入城市管网、几个村庄联合建设污水处理终端和单户处理三种方式,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依然面临投资大、运维费用高、治理效果容易反复等困难和问题。再比如,对农村生活垃圾,浙江省采取“二分法”,分为可腐烂垃圾和不可腐烂垃圾,对前者采取堆肥化处理,对后者采取压缩处理,最大限度地变废为宝,改善生态居住环境。在安吉县碧门中心村,街道、院落、村边都十分洁净,见不到一点垃圾。“要想根除乱丢垃圾的现象,就要使全体村民养成自觉维护公共卫生的习惯,发挥好党员干部示范带动、妇女半边天和中小学生少年先锋队三支队伍的作用。 ”碧门村党支部书记李亚财告诉记者。

启示三:要充分挖掘村庄文化功能。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国画大师吴冠中笔下的水墨江南又复活了。 4月23日,记者赶到富阳区东梓关村时,正赶上斜风细雨。东梓关村紧临富春江,背靠小山群,环境优美、位置独特,著名作家郁达夫曾以此为名写作小说《东梓关》。 “鲜为人知的是,这些美如画的建筑是村民的回迁安置房。为了保护村里80幢明末清初的历史建筑,同时满足村民重建新宅的希望,东梓关村统一在村南代建了46户杭派民居作为安置房,由此诞生了如此美丽的建筑群。 ”讲解人员介绍。不仅东梓关村,记者还看了桐庐狄蒲村、环溪村,古老的建筑、参天大树、木结构的文化礼堂、石砌的乡间小路等,留下了深刻记忆。为保护古村落,弘扬传统文化,自2013年以来,浙江省委、省政府以等不起的紧迫感、坐不住的责任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共启动173个重点村、868个一般村的保护利用项目,各级投入资金50多亿元,其中省级财政资金16.8亿元。总之,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要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持续改善农村居住生活环境,加大公共基础设施投入,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贯彻到实处。

          人才是最大的发展红利

——浙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报道与思考之二

    人们在浙江,感触最大的是浙江发展的蓬勃朝气和欣欣向荣的景象。在杭州,无论是漫步在美景如画的西子湖畔,还是震撼于动感十足的钱江新城灯光秀,都能真切地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活力和美好。在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来自各地的培训班都在学习、研讨浙江经验。“浙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答案有千万条,但目标都是围绕创新发展、转型发展,首要是人才。物质资源会越用越少,而人才资源却会越用越多。应该说,浙江发展首先是人力资源开发得好、人才使用得好,这是浙江发展最大的优势和红利。 ”浙江省人社厅人才处处长陈荣华这样说道。

    截至2017年底,浙江省常住人口为5600万人,全社会从业人员3750万人,人才资源总量达1200万人。

    乡村振兴首先是人才的振兴。在位于浙江省诸暨市山下湖镇的米果果生态农业集团有限公司,火龙果种植大棚、新品种试验区、科普馆、主题餐厅、特色民宿……农旅结合带来的农业新业态令人眼界大开。该公司董事长陈照米介绍:“我这个农业园区发展理念用一个手掌就可以概括,土地是手掌,五个手指就是五大发展理念:一是农业种植,二是农产品深加工,三是科普教育,四是农业旅游,五是文化和创意。 ”今年55岁的陈照米,以前从事建材行业,从2013年起投身农业园区建设,几年下来投入近3亿元,流转土地5000亩,他开发建设的米果果小镇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农业部首批农村三产融合试点企业。

    像陈照米一样,近几年来,浙江省有大批人才投身于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了传统农业发展与现代企业经营理念的融合,创造了多种乡村振兴的新模式、新经验、新典型。“在新常态下,浙江靠什么重塑竞争力、抢占制高点、再创新优势,关键还是靠人才。高层次人才既需要引进,更需要培养。 ”陈荣华介绍,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浙江省出台了《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高水平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行动计划》,明确从四个方面实施乡村人才振兴。一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科技人员创业创新试点建设。全面建立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到乡村和企业挂职、兼职和离岗创新创业制度,保障其在职称评聘、工资福利、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权益;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建设100个以上的省级以上农业“星创天地”。二是深入推进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全省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110万人以上。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突出“学历+技能+创业”导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万人。三是加强招才引智,促进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完善城乡、区域、校地之间人才培养合作交流机制,建立医生、教师、科技人员、文化人员等定期服务乡村机制。实施“农村归雁计划”,吸引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士兵等返乡下乡创业创新。四是鼓励设立农村人才发展基金。“浙江是一个求贤若渴、惜才如金、唯才是用的地方。我们要让浙江的每一寸土地都有铜板在跳动,每一个脑袋都有智慧在畅想,给点阳光就灿烂,给点雨露就茁壮。 ”陈荣华充满激情地说。

    当前,各个城市正在打响新一轮人才争夺战,农村由于受工作条件、待遇和生活环境影响,想要吸引人才更加困难,而没有各类人才的加入,乡村振兴就会成为无根之水、无本之木,很难持久。借鉴浙江省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的经验做法,今后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探索创新。

    一是培养人才的路径。要立足做大做强本土人才基本盘,同时千方百计招才引智。政策待遇方面,体制内人才重在解决身份与待遇,体制外人才重在解决薪酬与股份。构建多层次的引才平台,优化人才服务,对人才服务项目实行一站式受理,真正实现人才服务“最多跑一次”。

    二是进一步优化人才观念。先有人然后才有人才。年轻人才在哪里,活力就在哪里;顶尖人才在哪里,“硅谷”就在哪里。人才是越多越好,人才本事越大越好,人才活力越强越好。不管人才来自哪个省份,只要对我们有用,就要不拘一格大力引进,真正实现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要善待每一位人才,用其所长、容其所短,只要他有一技之长、一得之见,就会给他们发挥才能的机会和平台,让他们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

    三是进一步加强对人才工作的领导。“人才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 ”各类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既需要引进,更需要培养。培养人才是政府和企业的责任,要为各类人才创造更多成长的机会。各级党政部门负责人要有识才的眼光、鉴才的能力、容才的胸怀、用才的魄力,大胆使用、培养各方面优秀人才。

 

       围绕强产业转变经营理念

——浙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报道与思考之三

    浙江富在农村,富在农民,富在产业。2017年浙江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956元,比上年增长9.1%,连续33年位居全国各省(自治区)第一。2017年,浙江省共培育农家乐特色村1103个,特色点(各类农庄、山庄、渔庄)2381个,经营农户1.9万户,直接从业人员16.6万人,接待游客2.8亿人次,全年营业收入291亿元。

    浙江省安吉县递铺镇鲁家村建立18个各具特色家庭农场,作为旅游项目接待游客。 2011至2017年,村民人均收入从1.98万元增加到3.56万元;村集体收入从3万元增加到335万元,村集体资产从30万元增加到1.2亿元。浙江省淳安县枫树林镇下姜村依托青山绿水,重点发展民宿游,村里成立了景区管理公司,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营销、统一分客和统一结算的运作模式同,201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7万元,集体收入达到110多万元。

    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和前提。只有产业强起来,才有可能使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浙江省农村强产业的路径是什么?有何发展诀窍?“浙江农民的富裕并不是许多人理解的只靠办工业、跑商业,而是立足于农业本身,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引入现代农业经营理念和网络信息技术,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由传统农村向产业强村的转变。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农业经济与管理系副主任、教授张忠根介绍说。

    浙江台州绿沃川农业公司坐落于台州市黄岩区北洋镇联宏村,始创于2013年,集合工厂化、自动化、智能化、无土栽培和立体栽培等技术,从荷兰引进全球领先的水培蔬菜和空中草莓滴灌栽培技术,蔬菜年亩产40吨,草莓年亩产15吨,是典型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

    浙江省乡村产业振兴有三条比较明晰的路径:一是延伸农业产业链,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和生产服务业,加强农产品市场和流通设施建设;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二是实行“农业+互联网”,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加强新型农业主体与电商企业对接,开展农产品网络销售、众筹营销;加强农产品电商平台、农村电商服务商发展,加强农村电商服务站点和农村物流体系建设。三是拓展农业多功能,发展观光农业、创意农业、体验农业、定制农业、分享农业等新业态;发展乡村旅游,开发休闲农庄、特色民宿、户外运动等休闲度假产品,建设农业教育和社会实践基地,发展乡村养生养老基地;建设田园综合体。

    实践证明,只要转变经营理念,积极稳妥推进农业各项改革,充分释放蕴含在广大农民群众中的生产力,广袤的田野照样淌金流银。杭州市桐庐县大路村是省级粮食示范园区,农业生产由粮油专业合作社经营,粮田实施套种、套养等“千斤粮、万元钱”的高产高效种植模式。园区还积极发展采摘游、观光游、自耕自收等体验项目吸引游客,助推旅游服务业发展。同时,大路村两委对旧农房进行改造,发展民宿经济,旧农房收归村集体,由村集体统一改造成民宿,村集体也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张忠根认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不同于农业产业化经营,主要表现在:产业链条更加延伸,不但包括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流通等农业产业化经营等内容,还把产业链条延伸到了农产品消费甚至生产环境的消费;产业功能更加丰富,不但使农业具有生产功能,还具有生态、旅游、养生、文化、科教以及新农村建设等新功能;参与主体更加多元,除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外,旅游企业、工商资本甚至部分市民通过产品众筹等途径也成为参与者;农民利益更加突出,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带头者、组织者,农民的参与程度更深。

    总之,借鉴浙江经验,实施乡村产业振兴,我们要做到几个创新。一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培育更多的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公司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完善农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制度改革,打破以往一家一户承包生产经营难以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大流通的瓶颈制约。二是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发展思路从兴办企业向经营“集体三资”转变;经营方式从独自经营向投资入股等合作经营转变;经济收入从产品销售向租金上交、投资收益转变。三是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培训内容为提高农民科技素质、职业技能、经营能力等,培训对象以青年农民、村干部、合作社负责人、家庭农场主、电商运营员等为重点。

     

               着力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浙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报道与思考之四

    古村、古树、古祠堂、古戏台……走进浙江省桐庐县荻浦村,让人仿佛回到了旧时光。荻浦村位于桐庐县与富阳区交界处,320国道和杭千高速临村而过,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古建筑至今保存良好,多以明清时期的徽派建筑为主,孝义文化、古戏曲文化、古造纸文化、古树文化为该村的四大特色文化。荻浦村以弘扬“孝”文化为主,对传统农村进行创造性改造,吸引了大批游客,给当地村民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益。

    桐庐县环溪村三面环水,一面靠山,因而得“环溪”之名,村中有500多亩荷塘。环溪村是北宋著名理学家周敦颐后裔的聚居地。周敦颐写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来表达对莲花的喜爱,环溪村则大力弘扬“莲”文化,如今已从一个无名小村变成了全国美丽乡村示范点,游客纷至沓来。

    浙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许多地方是从发展生态游、民俗游、文化游破题的。文化不仅带动了乡风文明、村容村貌改善,还成为一个市场规模宏大的产业。培育文化、经营文化成为浙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鲜明特征。2017年,浙江省共培育农家乐休闲旅游特色村1155个、特色点2328个,农家乐经营户20463户,从业人员16.8万人,带动就业45.4万人。接待游客3.4亿人次,增长21.6%;营业总收入353.8亿元,增长20.5%,其中,直接营业收入281.3亿元、销售农产品等收入72.5亿元,分别增长20.6%和19.9%。

    习近平总书记说:“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乡愁是一种文化传承、一段美好记忆、一种精神风骨,而文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产业支撑更是精神支撑。浙江省把优秀文化的挖掘、保护和利用开发置于战略发展的高度,顶层设计,高水平规划建设,一个个村庄成为了文化传承的载体,有了灵动和神韵。“以‘乡愁’凝聚流动的人群,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上,浙江率先启动了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作,整体推进古建筑与村庄生态环境的综合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掘传承、村落人居环境的科学整治和乡村休闲旅游的有序发展。 ”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副院长、教授王柯介绍。

    今年“五一”假期,杭州发布10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浙江省内前往杭州四区三县(市)的旅游人数增长快速,如富阳区龙门古镇“五一”当天接待游客3万余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0倍。从农业生产到休闲度假,乡村的优质资源被盘活。 2017年浙江省提出大力发展全域旅游,积极培育旅游风情小镇,推进万村景区化建设,提升发展乡村旅游、民宿经济,全面建设“诗画浙江”,着力推进从环境美向发展美转型,推进“美丽乡村”化身“美丽经济”,着力打造10000个A级景区村庄、1000个3A级景区村庄。

    深挖文化特质,杜绝千村一面。当代著名散文家余秋雨说:一座城市若想由繁华上升到诗境,一靠景致,二靠故事。乡村的诗境是什么?就是生态、故事和习俗。景致是空间之诗,故事是时间之诗。比如,荻浦村就成功复活了文化,复活了乡愁,成就了一段故事。记者去荻浦村时,正赶上斜风细雨,烟雨濛濛中,绿树掩映的白墙黑瓦、绕房过屋的清渠活水和交错相连的石子小道,很容易使人产生情绪共鸣,体验到“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此外,荻浦村将过去的猪舍牛栏改造为咖啡馆、茶吧,结合古风文化发展休闲旅游业,让文化无处不在。

    高水平的规划设计,能让人于寻常之处发现文化之美。从浙江省德清高铁站开车约40分钟,便进入莫干山谷,沿途风景优美、建筑古朴,这里的精品民宿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慕名前来。在莫干山,越贵的房间越早被预订,以最耳熟能详的裸心谷为例,尽管一晚的价格高达五六千元,通常还是要提前一两个月预订。浙江的文化民俗游颠覆了人们传统的认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高水平的规划设计,用现代经营理念聚合提炼多种文化因素,抓住了人们心底最柔软的情感记忆。

    运用互联网思维寻找卖点,打造亮点。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饭店管理研究所副所长黄浏英用生动的语言剖析了浙江省淳安县开发建设千岛湖旅游风景区的案例,“千岛湖,原名是新安江水库,是新安江大坝截流后形成的人工湖,经过开发建设和旅游品牌升级,千岛湖不仅成为旅游胜地,还是知名的地域文化品牌,带动了一方经济发展。 ”黄浏英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定要树立开放的互联网思维,确立主客共享发展理念,加强与广大网友的交流互动,广泛听取各方意见,找准文化旅游开发的“卖点”。比如,千岛湖的名称、口号、标识、吉祥物等都是面向全国征集,打造了“千岛碧水画中游”“千岛湖,心灵的绿洲”等宣传标语。

   

                                                                                                                                                         记者|杨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