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产值达4.2亿元!夏津仁和纺织:差异化生产织出“金丝路”

“我们与安踏集团签订了独家供货协议,一年100吨功能性纱线供货量。 1吨的纯利润比普通纱线高1万元。 ”5月12日,夏津仁和纺织总经理助理、生技处处长周劲松指着一车发往安踏集团的抗菌、抑菌功能性纱线说。

夏津仁和纺织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成立之初就避开了行业内激烈的低档次同质化竞争,瞄准高端特种纤维,以生产功能性、环保型新型纤维的纯纺及混纺特种纱线为主,先后申请国家专利30多项,年产各类功能性纱线1.56万吨,产品销往国内各地以及东南亚等地区,年产值可达4.2亿元。

▲细纱车间值车工巡回更换粗纱

年收入3%以上投入科技创新

“传统的纺纱技术和纺纱材料,市场竞争激烈、利润空间小,要走出困境必须提高企业自身的科技创新和产品研发能力。 ”夏津仁和纺织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蔡金南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自己的见解。

根据公司发展战略,仁和纺织在全市纺织企业中率先成立纺织技术中心,重点进行生态纤维纱线纺织新产品及领先技术的研发,引领优质生态纤维纱线新品种的成果转化、推广利用等。蔡金南兼任纺织技术中心主任,带领公司技术人员每年研发新产品20余个,开展技术创新攻关30多项,先后有3个研发项目入选山东省技术创新项目计划。

仁和纺织从成立开始就不断加大科研资金的投入,每年的研发资金占总收入的比重都在3%以上,而且这一数字还在逐年增长。截至目前,公司用于科技创新、产品研发等方面的资金投入达2600多万元。有了资金方面的保障,硬件设施全面提升,高端人才有了用武之地,一些科研成果得以转化落地。现在公司已成为全市棉纺织行业第一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积极采取新工艺、新技术、新原料,不断研究开发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产品,仁和纺织技术中心被认定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借智高校增强创新能力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了提升公司的研发能力、技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把公司建设成为独树一帜的精品纺织企业,仁和纺织成立了专门的科学技术协会,通过这一平台发现更多的技术人才。

蔡金南带领技术中心研发人员先后与东华大学、青岛大学、德州学院建立了良好的技术交流合作关系。 2016年引进东华大学俞建勇院士,建立全市第一个棉纺织领域院士工作站;2015年,与东华大学纺织学院“长江学者”覃小红教授合作,实施“高效抗菌微亚微米纤维混纺纱线项目”。 2016年,与青岛大学“泰山学者”夏延致教授合作,开发“天然环保海藻纤维纱线产品研发项目”。“这不是普通的袜子。 ”在公司展厅,蔡金南拿起陈列架上一双看起来并不起眼的袜子介绍说:“这是我们与东华大学共同研发的新产品,通过亚微米纤维制备技术,袜子的抗菌效能特别好,非常适合潜艇兵、宇航员等特种人员穿。 ”

不仅如此,他们研发的抗菌天然汉麻功能性纱线,还应用在了新制军服军帽上。

赚足了名气,更带来可观的利润,仁和纺织功能性、差别化纤维纱线占比从20%发展到80%,效益实现大幅增长。

对内改革深挖发展潜力

“先人一步步步先,慢人一招招招慢。”在蔡金南看来,一流的设备也是抢占市场先机的决定因素。因此,公司先后投资近2亿元购买了国际先进的清梳联、配备了乌斯特自调匀整的并条机、赛络紧密纺等国际先进设备700台,大大提升了企业生产效率。

记者在公司的生产车间看到,与传统纺纱厂工人密集的场景不同,这里的生产车间机器多、工人少。

“我们从日本引进了涡流纺纱机。一个工人能管理4台机器,每分钟可纺纱800米,能耗比普通纺纱机降低30%。这都是我们企业内部改革带来的好处。”周劲松说。

同时,夏津仁和纺织还不断深化企业管理体制改革,在管理创新、发挥员工积极性等方面不断探索。不仅适时对公司薪酬制度进行调整、完善,使员工收入、福利待遇稳步增长,还不断提高员工社会保险缴纳率,提升员工幸福感、荣誉感。公司工会在各车间设立意见箱、建立班前班后例会制度收集员工有关科技创新方面、生产管理等方面的意见建议,及时沟通,第一时间答复解决员工诉求,做到件件有回音。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科技创新、招才引智、更新设备、员工管理等方面工作齐头并进,为我们公司差异化生产补足了底气。能最大程度地满足顾客的需求,是我们与安踏、雅戈尔等国内一线品牌公司进行合作的底气。”蔡金南说。

记者|王德鹏 通讯员|邓美平 刘明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