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大会发言 | 德州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韩立军:创建“吨半粮”示范区,我们应该怎么干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为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提升粮食综合产能,德州市在全国率先提出“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从2021年秋种开始,力争5年时间,实现120万亩核心区单产1500公斤以上,创建全国首个大面积“吨半粮”示范区。一年来,我市“吨半粮”创建取得可喜成绩,120万亩核心区小麦玉米周年产量平均亩产1490公斤,其中61.8万亩地块平均亩产1576.3公斤,达到“吨半粮”产能,“吨半粮”创建首战告捷。在核心区带动下,全市粮食单产、总产均明显提高,粮食生产实现“十九连丰”。

取得成绩的同时,还存在很多短板,如农田基础设施薄弱、农机装备水平不高、规模化经营与社会化服务水平低、技术集成推广有待加强、粮食产业链条短、种业科技水平低、农户增产不增收等问题短板。为此,建议:

一、压紧压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明确市县乡村四级书记“指挥田”,细化分解任务,层层压实责任,全力稳面积、提产量。市县农业农村、财政、发改等相关部门齐抓共管、各尽其责,形成抓粮稳粮强大合力。加大督导考核力度,把“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列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对完成任务的县市区给予专项奖励,对推进不力的降低考核档次。

二、狠抓“六大工程”落实落地。严格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大力实施好种业、现代农机装备提升等“六大工程”,夯实“吨半粮”创建基础。通过整合财政项目资金、发行专项债等方式,增加高标准农田建设亩均投入,提高建设标准。将建后管护作为高标准农田持续发挥效益的关键,通过建立农民监督员制度、“井长制”制度等,确保工程设施长期发挥效益。大力推进统一供种、统一管理模式等“六统一”技术,推进良田、良种、良法、良技、良机、良网深度融合。加强与院士专家团队合作,强化“一个工程,一个专家技术团队,一个行政服务团队”机制,为“吨半粮”创建提供科技支撑。

三、强力推进规模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适度规模经营,是实现“吨半粮”的必由之路。建议在全市推广“三集中”模式,转变经营方式。一是推进土地经营向适度规模化集中,发展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将一家一户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解决“地怎么种”的问题;二是推进种植主体向新型规模经营主体集中,大力培育粮食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等多类新型规模种粮主体,解决“地谁来种”的问题;三是推进生产服务向社会化组织集中,每个“吨半粮”建设重点乡镇至少规划建设1-2处集烘干、晾晒、仓储、生产性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为农服务中心,构建覆盖产前、产中、产后的“吨半粮”服务体系,解决“地怎么种好”的问题。

四、推动粮食产业全产业链发展。“种粮能赚钱,粮食才安全”。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推动粮食产业全产业链发展。发挥德州优质小麦、玉米主产区优势,推动粮食初加工产品向主食产业化发展。建设中国(德州)农业食品创新产业园区,打造中国(德州)国际食品谷,真正将粮食资源优势转换为食品优势,推动德州由农产品大市向食品名市转变。同时,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公司+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公司+家庭农场”等形式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引导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之间、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与农户之间联合与协作,采用订金、薪金、租金、酬金、奖金、基金、红利等联结方式处理好各方利益分配关系,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责任共同体、经济共同体,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吨半粮”示范区创建是一项长期工程,也是一项系统工程,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德州全国首个百万亩“吨半粮”示范区指日可待,德州的粮食生产也一定会再立新功,再创辉煌!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张志宁 刘振兴 编辑|梁思佳
审核|张晓航 终审|朱代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