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戴连强:永远的人生楷模



永远的人生楷模

——纪念周恩来总理逝世47周年


戴连强

1976年1月8日,敬爱的周总理带着对人民的无限热爱、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深深忧虑依依不舍离开了我们。近半个世纪以来,周总理的伟大形象非但没有随着日月的流失而淡化,相反越来越多的人更加怀念他,把他当作永远的人生楷模。

青少年时期的周恩来,就是人们口中“别人家的孩子”,大人给他起名字“翔宇”,希望他像鲲鹏展翅一样翱翔于广阔无垠的宇宙。他也确实没有让人失望,在1911年的一天,沈阳东关模范小学的校长问同学们为什么要读书时,14岁的周恩来脱口而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他东渡日本、西赴法国留学。在赴日留学前给他的小学同学写下“志在四方”“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的赠言。一年后,在回国告别诸友时又以“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相赠,这是青年周恩来高歌猛进、无私无畏、矢志革命的真情表达,也是周恩来诗歌中最为中国人民所熟知、敬仰的诗篇。

周恩来在法国勤工俭学时,建立了旅欧支部,确立了共产主义信仰,他曾说:“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并且很坚决地要为他宣传奔走。”他还说:“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情况下,都要以誓死不变的精神为共产主义奋斗到底。”

周恩来向来不计个人得失,以独特的人格魅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周恩来长期在党中央机关从事领导工作。顾顺章叛变几乎使党中央受到灭顶之灾,幸亏有周恩来的果断处置,才使党中央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损失,保留下革命的骨干力量。红军长征途中,面对蒋介石的围追堵截,他顾全大局,在遵义会议上坚持支持毛泽东,通过斗争,使党中央确立了正确路线。西安事变时,他临危不惧,多方协调,晓以利害,最后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皖南事变发生后,周恩来满含悲愤,挥笔写下了"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和"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两幅题词,发表在《新华日报》上,痛斥国民党反动派的卑鄙行径。渡江战役前夕,他安排专人把国民党谈判代表张治中将军的亲眷从国统区接到北平,并晓以民族大义,让他义无反顾地留在我党工作。国民党被俘高级将领改造特赦后,周总理建议安排他们当全国政协文史专员,给以生活保障,发掘文史资料,末代皇帝溥仪撰写的《我的后半生》和沈醉写的《沈醉回忆录:我这三十年》等书籍弥足珍贵。新中国成立后,像钱学森这样的爱国科学家、像李宗仁这样的有影响力的国民党要员,都是经过周总理的周密安排回到祖国的。

上世纪60年代初,毛主席在《人民日报》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周恩来对向雷锋同志学习内容进一步细化,他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伟人的号召和人民群众发自内心的积极学习实践,对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我们就是唱着《学习雷锋好榜样》这样的歌曲走过中小学时代的,可以说雷锋给我们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今年秋天,我有幸到淮安周恩来纪念馆进行参观学习,进一步了解到周总理尽管没有孩子,但他家是个大家族,子侄辈人很多。周恩来一生严于律己、清正廉洁、大公无私,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他虽身居高位,但从不搞特殊化,从不利用自己的权力为自己或亲朋好友谋取半点私利,也不允许亲属和身边的工作人员利用特殊身份谋取利益,更不让亲属的家事影响国家的大事。周恩来与邓颖超伉俪情深、相濡以沫,共同生活了半个多世纪,他们始终奉行“互爱、互敬、互勉、互助、互信、互谅、互让、互慰”的原则。他对邓颖超的职务和级别一再压低,邓颖超也能够充分理解。周恩来曾给晚辈定过十条家规,体现了周恩来对晚辈的严管和厚爱,是周恩来红色家风的高度概括和体现。

周总理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他功勋卓著,品德高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人民衷心爱戴的好总理,也是共产党人永远的人生楷模。

作者  戴连强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