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跃华学校校长李开良:办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

李开良(中)与教师探讨教育教学问题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短短10个字,德州跃华学校校长李开良却研究了20多年。“古人很了不起,简单的一句话,却道出了教育的真谛。”李开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一直坚守教育本真,做有情怀的教育,办适合每名学生发展的教育。


从生源基础较薄弱的开局,到接连交出令人满意的答卷,从面对社会上各种怀疑的目光,到赢得广泛赞誉,李开良更像一名沉着冷静的棋手,努力下好跃华教育发展这盘棋。


一课三备 教师授课有了抓手


接手校长工作时,学校正处于民办学校转型期,老教师纷纷跳槽,学生生源质量明显下降,当年各地学子蜂拥而至的情况一去不复返。李开良清楚,要重塑辉煌须一步一个脚印,须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


学校年轻教师占八成,如何保障课堂质量?这成为李开良思考的首要问题。他没有选择闭门造车,而是主动外出“取经”。通过多次考察学习,结合跃华学校教师的实际,学校推行了一课三备制。首先是个人初备,每位老师严格按照课程设置,以说课的形式写出教案;接着备课组集体备课,通过讨论交流,确定导学案;最后根据班级学情进行个人复备。一课三备制度有效地保障了课堂质量,真正实现了高效课堂。


经过一个学期的试运行,年轻老师迅速成长,学生们对教师的认可度不断提高。“一课三备让年轻教师有了抓手,课程设置让孩子们够得着,从而增强了对学习的渴望度,提升了自信心,为实现学生‘低进中出、中进高出、高进优出’的目标创造了有利条件,更为后续开展特色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李开良说。


大胆用人 年轻教师奋勇当先


俗话说强将手下无弱兵。李开良手下的年轻老师个个生龙活虎、独当一面。


体育老师出身的高中部校长李强,有思想,兢兢业业,是全市最年轻的高中校长。上任3年来,带领教师们埋头苦干,教学成绩突飞猛进,从全市倒数跃居到中上游。


学生成长中心主任陈朋祥是名90后,雷厉风行,敢闯敢干,令学校学生工作大放异彩;同样是90后的办公室主任孙宇,带领自己的团队为高中部各中心细心服务……像他们这样受到重用的年轻教师在跃华学校并不鲜见。

“不拘一格用人才,这是我的用人观。德才兼备,我更看重一个人的品德。品行好,有能力,我就大胆启用。对待年轻干部,信任二字重比千金。”李开良说。


导师制 让雨露浸润学生心灵


课堂问题、年轻教师队伍建设问题解决了,但学生们处于青春期,他们的思想问题、心理问题该如何解决?在李开良看来,这些问题比学习成绩重要得多。2012年,跃华在我市率先推出高中导师制。


学生和导师双向选择,每位导师负责10名学生,在学习、生活、思想上全方位关心照顾他们。每周六下午导师与分管学生一对一面谈,及时了解思路动态。此外,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兴趣、特点,制定个性化的人生职业规划。帮助学生选课走班,每学期期末考前导师都会给学生单独写信,考后写评语……通过这些点点滴滴的温情灌溉,师生之间建立起深厚的感情,实现了全员育人。


今年2月,省教育厅下达通知,在所有普通高中推行导师制度,要求导师成为孩子们思想引导员、课业辅导员、心理疏导员、生活指导员、成长向导员。李开良自豪地说:“我们的导师制走在了全省的前面。”


就在记者采访时,两名2015届毕业生回到学校看望他们的高中导师、高中部校长李强,与他探讨工作和生活上遇到的各种问题,聊了两个小时还意犹未尽。正在齐鲁师范学院读大三的管梦露说:“导师制让我们受益终生,让我们体会到了母校的良苦用心。”


“学生们无论走到哪里,遇到问题和困惑能想到母校,能想到他们的导师和班主任,我觉得这就是我们导师制的成功之处。”李开良说。


德育为先 回归教育本真


“在跃华,学习是件很快乐的事。校长和老师们尊重我们每一个人,我们在学习的同时也学会了如何做人,尤其是导师和班主任,没有他们的付出就没有我们今天的成绩。”今年考上南开大学的程晓易说。


学校在育人方面坚持德育为先,同时在多元化办学和特色化办学中践行素质教育。组建志愿者服务队,推行项目责任制,维护校园卫生,监督不文明行为,看望孤寡老人,组织道德大讲堂、法治大讲堂活动,使德育的种子在学子心中生根发芽。开设计算机、书法、象棋、围棋等各种兴趣社团,陶冶了情操,丰富了学生们的课余生活。


学校每年都会举办体育节、艺术节、读书节、科技节等特色活动,全部由学生组织,锻炼了他们的组织协调能力。


周末时间,学校还会组织学生们去社会实践、郊游和远足,培养孩子们坚韧不拔的品质和互帮互助的合作精神。


每周六定为家长开放日,家长可以自由进出校园,可以推门进课堂,切身感受学校浓厚的学习和文化氛围。此外学校还设有视频家长会、空中课堂。


“所有的一切都围绕着学生成长,围绕着德育,围绕着教育本真,不仅为了让学生考上大学,更让他们走到社会上成为有用的人、健康健全的人、充满自信的人、全面成长的人。”李开良说。

记者|李玉梅 石少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