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陵:优先发展教育 助力乡村振兴

优先发展教育
助力乡村振兴

□乐陵市委 乐陵市人民政府

乐陵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优先发展教育事业”部署要求,以实现县域内优质均衡办学为目标,创新措施,加大投入,努力营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办学格局,全力打造区域性教育高地,以教育振兴助力乡村振兴。

坚持优先发展,保障办学条件

强化组织保障。以均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为基础,配齐配强人员力量,成立教育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市乡两级党政“一把手”全面负责学校建设、“全面改薄”等工作。制定出台乐陵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学校标准化工程实施方案、管理办法和考核办法,逐级落实工作责任。全市上下以实干促振兴,以坚强的组织保障,推动教育事业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

强化经费保障。进一步加强两项教育附加的征收和管理,确保足额征收,专款专用。严格按照“两个比例”“三个增长”要求,全面落实教育投入政策,切实加大义务教育投入,有效增加优质教育资源总量。在去年全面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上,2018年投资1.8亿元,集中实施了城区北部挺进小学改扩建工程、城区西部阜欣小学和城西小学续建工程。

强化人才保障。根据学校布局调整和学生数目变化,及时调整各中小学编制数额,确保满足教学需要。建立教师队伍补充机制,按照“公开招聘,择优录用”的原则,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教师,为教师队伍注入新活力。2015-2018年,共招聘教师892人,全部充实到农村任教,进一步调优教师结构,提高了城乡教师均衡配置水平。同时,启动“名师建设”工程,着力培养省、市级教育名师,发挥其引领带动作用,培育更多业务骨干、教学能手,为教育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加大关怀力度,营造良好氛围

持续提高幸福指数。大力实施教师关爱工程,根据教师实际需求,实行学校食堂“零利润”供餐、“零支付”入住周转公寓、“零票价”乘坐校车等制度,切实解决了新聘单身教师尤其是外地年轻教师“吃、住、行”等生活问题。同时,在偏远农村学校建设“临时小伙房”,解决路途较远教师的吃饭问题,切实提高教师幸福指数。

持续加大教育奖励。县级财政每年预算列支专项资金用于教育发展,根据教育质量、办学特色、办学行为等方面的考核结果,对先进单位进行表彰奖励,充分调动干部干事积极性,激发教师创业活力。同时,对优秀干部给予提拔重用,发挥其激励和鞭策的双重作用。

持续加大教育宣传。构建报纸、网络、微信、门户网站“四位一体”教育宣传新格局,提高公众参与度,拓宽教育宣传渠道。加大对教育事业发展进程中涌现出的典型代表、模范人物、感人事迹的宣传力度,积极展现教师风采,在全社会树立支持教育、感恩教育、奉献教育的正确导向,努力营造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

建立长效机制,实现优质发展

做好长期发展规划。一是在学前教育阶段,严格按照《乐陵市第三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8年—2020年)》通知要求,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到2020年,形成政府主导、公办为主、社会参与的幼儿园办园体制。二是在义务教育阶段,按照优先发展、立德树人、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要求,全面推动实施城乡教育综合发展工程,落实教育强市战略,全面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三是在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方面。积极发挥办学优势,创新办学模式,落实课程改革,努力提高本科上线率,在名校录取上不断取得突破。大力支持职业教育发展,全力推进职教学院建设进度,尽快实现乐陵学子在家门口上大学的目标。

建立长效机制。一是组织领导机制。建立主要领导定期专题研究教育工作机制,集中力量解决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完善乡镇党政领导基础教育目标责任制,明确在营造氛围、优化环境、增加投入、布局调整等方面基本职责,并进行严格考核。二是人才兴教机制。全面实施人才振兴工程,建成一支结构合理、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善于创新的教师队伍。全力推进名师工程建设,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最大效应。建立教师帮扶支教制度,加大城乡教师交流力度,进一步优化教师资源配置。三是经费保障机制。依法落实政府在教育投入中的主渠道作用,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正常运转支出纳入财政预算,确保政府投入按照“三个增长”“两个比例”要求逐年提高,保障教育事业发展经费足额到位。

建全考核机制。按照上级工作部署,将实现教育公平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发挥好考核指挥棒作用,加大对乡镇街道、市直部门的考核力度,倒逼乡级党委、政府,市直部门在教育投入、教育稳定、教育发展上力度不衰,势头不减,由“旁观者”转变为“主导者”,由被动应付到主动投入,使教育事业迈入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乡村振兴,教育先行。乐陵市在上级党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严格按照党的教育方针,以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己任,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实现教育振兴为目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努力办人民群众满意教育

——乐陵市教育事业发展纪实

近年来,乐陵市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切实拿出“真金白银”,有效保障了学校建设、内部配套、师资补充、职业教育等重点工作的推进。同时教育内部通过加强管理、推进改革、督导考核等举措,促进了县域教育均衡协调发展。

办学条件持续改善

一是大班额问题全面解决。在累计投资14亿元,全面通过国家均衡验收的基础上,今年又投资1.8亿元,建成启用了阜欣小学、西城小学、挺进小学和铁营中小学四所新学校,总建筑面积6.4万平方米,增加学位5020个。新学校的启用,解决了城区小学大班额问题,家长对学校办学条件的认可度和满意率显著提高。二是学校信息化水平全面提升。高标准建设录播室。投资390万元,为全市17处中小学,建设高标准广播级高清录播教室(其中中学9处,小学8处。城区建设9口五机位录播教室,乡镇建设8口四机位录播教室),基本具备了全市范围内学校实时直播、点播、视频互动、会议传达、网络教研等功能。通过这个网络平台,不同学校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可实现课堂共享、相互观摩、听课评课。此外,为解决人工阅卷工作量大、出错率高、学情教情掌握难度大的短板,全市各学校全部使用了“智学网”移动在线教学服务智能化分析平台,通过这个平台进行大数据分析,可充分评估学校的“教情学情”,为全员育人、多元评价和因材施教提供了科学依据。为解决校车运营安全监管难的问题,联合交警队、交通局等部门,为全市所有国标校车免费安装了校车安全智能管理系统,家长和幼儿园可随时登录此系统,查看学生上学、放学时段的校车运行情况,有效杜绝了超速超员、疲劳驾驶、随意改变路线等不安全驾驶行为的发生。

学校管理规范提升

一是学校依法管理取得实效。注重顶层设计,修订完善《中小学综合考核方案》《优秀校长、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评选办法》《中小学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文件,使学校管理做到有规可依、有章可循。通过反复征求基层学校的意见建议,使考核办法更加接地气、能量化、可操作,从而引导全市中小学特色发展、内涵发展。同时坚持过程考核与结果相印证的原则,通过不定期“推门督查”和阶段性“随机抽查”的方式,努力克服个别单位平时不用功,年底“抱佛脚”的工作弊端。以此促进学校管理由“人治”向“法治”的转变,从而实现学校自主管理、常态管理、精细管理的目标要求。二是学校考核结果严格兑现。工作中,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严格执行考核标准,并增加过程性考核权重。同时通过述职评议、上下互评的方式,对全市教育干部进行民主评议、民主管理。全市教育系统按照确定考核办法,对连续三年考核后三位和一次性下降八个位次以上的校长进行职务解聘,并对考核前三位的校长进行提拔重用。三是规范请销假堵住考勤漏洞。结合全市出台的《关于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病假期间扣发津贴补贴的通知》,明确规定达不到退休年龄的教师,本人除住院治疗期间和出院时第一次医嘱病休期间不扣发津贴补贴外,其他连续病假超过1个月或者全年累计病假超过3个月的,病假期间每月从本人津贴补贴中扣款500元,并签署个人承诺书。教师年度内累计不在岗超过半年的,年度考核不确定等次,除按规定扣发相应津贴补贴外,薪级工资当年不予调整。同时全市5241名教师的考勤,全部纳入市行政效能督查管理平台监管。以上措施的实施,有效杜绝了教师“小病大养”的问题。四是集团化办学,带动“弱校”变“强校”。走集团化办学之路,通过区域名校、县域名校与薄弱校之间的联合办学,使集团校之间在教师交流、课堂互动、管理创新等方面相互借鉴、复制、共享,形成一校带多校、校校共提高的局面。目前,全市10所集团校初步尝试,取得良好成效。

人事改革扎实推进

“用改革激发活力,用改革促进均衡”是乐陵市确定的教育工作基本思路。几年来,他们坚持执行政策不偏差,规定动作不走样的原则,稳妥推进改革。

一是乡镇教育管理体制得到理顺。取消原乡镇教委,把原来的成教校长、工会主席、教委成员、教委会计等虚职共计185人,全部取消职务级别,安置到教学一线,他们重新走上讲台,为全市良好教育生态的营造树立了“标杆”。

二是“县管校聘”改革不断深化。2017年暑期,经过核编定岗、方案审核、公布岗位、公开竞聘、签订合同等一环扣一环的工作步骤,全市“县管校聘”工作实现了无震荡顺利完成,今年的“县管校聘”工作中,他们又将在岗教师5%的交流数额作为每个学校的硬性指标,以此倒逼教师自主向下流动,今年全市参与聘任的教职工共计4649人,其中校内直聘564人、校内竞聘3875人、跨校竞聘167人、支教竞聘46人。经过两轮的竞争聘任,教师队伍自主有序流动成为一种常态,教师主动上课的积极性明显提高。

三是“绩效工资”改革进展顺利。从2018年1月起,在教师工资津贴补贴中,每人每月扣除320元作为绩效工资,同时积极争取市财政资金支持,用于教师绩效工资发放,目的就是通过拉大绩效工资的差距,让干事的人有尊严、得实惠。真正解决干与不干、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努力营造系统内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四是干部交流轮岗工作圆满完成。按照市委的统一部署,严格执行《关于推进全市机关事业单位中层干部轮岗的通知》要求,本着积极稳妥、统筹推进、精简高效的原则,并综合考虑干部个人的任职年限、任职经历、考核成绩、人岗相适等方面的因素,对全市25名教育干部进行了轮岗交流。其中7名学区主任、9名校长轮岗交流,1名学区主任和3名校长上挂至局机关任中层科长,4名局机关中层干部和1名教研员被下派至乡镇任学区主任和校长。本次全市范围内教育干部交流轮岗,开创了城乡干部任职交流的先河,实现了全市教育干部城乡有序流动,达到了干部能上能下、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五是公开选拔充实教研队伍。教研室作为指导全市教学教研工作的业务科室,人员缺编、学科不齐一直是短板,为解决这一问题,今年面向全市公开选拔教研员15人,现已全部上岗,对今后指导教育教学、提升教育质量必将起到极大促进作用。

招生、办学行为进一步规范

乐陵严格执行划片招生、就近入学招生政策,通过电视台、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及时向社会发布相关政策。对小学及初中一年级新生一律启用网上招生服务平台,实现了网上报名、审核、录取,做到了文件政策清楚,流程材料明确,结果公开公正,人情生、关系生、高分生、择校热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下一步,教育部门将会同公安、房管、工商等有关部门,对网上提报的相关证件进行逐一审核,确保城区学校不出现大班额现象。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对义务教育中小学在校学习时间、学科作业布置及总量、睡眠时间、双休及节假日、每天集体体育锻炼时间作了明确规定和要求,严格执行教学计划,开全开足课程。每所学校醒目位置都公示了有关规范办学行为的牌子,接受社会监督。

针对留守学生课后监管难的问题,一方面通过四点半学校和家庭互助组等课后服务形式进行正面疏导,另一方面,联合公安、民政、人社、工商等部门,对校外培训机构进行办学行为专项治理。

师生发展相得益彰

乐陵市坚持“自然减员、退补相当”的原则,三年来共补充教师806人。学校内部通过常态化的校本培训、集中学习、外出跟岗以及“青蓝工程”“师带徒”“结对帮扶”“挂职交流”等举措,促进了一大批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为学校的业务骨干。先后有1名教师荣获山东省特级教师称号,2名教师评为正高级教师,1名教师荣获“德州最美教师”称号,3名教师荣获“德州最美教师提名奖”称号,2名教师推荐为“齐鲁最美教师”候选人;全市共有30名教师被评为德州市教学能手,5名教师荣获省优质课一等奖,共有12项教学课题在德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中申报立项;共有57名学生被评为省级优秀学生,286名学生被评为德州市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

职业教育、学前教育步入正轨

乐陵市积极与中国民生教育集团务实合作,最终使民生职专和民生高中两个项目成功落户乐陵。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亲自到项目工地现场办公,督促工程进度,解决工程难题。同时教育、住建、国土等部门及所在乡镇街道,通力协作,密切配合,保障了项目的快速推进。两所学校的招生,扭转了乐陵高中办学格局单一、职专专业乏力萎缩、高中学位不足的局面。随着与民生教育集团的深度合作,着力在产教融合、“双师型”队伍建设以及职普融通等办学新机制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以顺应群众对教育的多元需求。

学前教育工作也扎实推进。按照人口增长趋势,编制完成《2018-2020年乐陵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通过不断规范办园行为,学前教育小学教学化倾向得到有效遏制,学前教育保教水平大幅提升,同时市财政将学前教育建设提上重要议事日程,拟通过PPP合作、统筹财政资金的方式加快建设进度。

安全底线全方位筑牢

一是建好机制。通过积极落实乡镇安全属地管理责任,学校狠抓人防、技防、物防以及各种应急预案和应急演练的有效实施,构建社会、家庭、学校、教师、学生“五位一体”的安全管理机制等途径,有效保证了学校安全工作稳步推进。

二是协调联动。由政法委牵头,每年联合公安、司法、检察、信访、安检等职能部门,积极开展学校巡回法制教育课、学校安全警示教育月专项活动和学校安全综合整治行动等活动,不但提高了师生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而且对校园暴力、校园欺凌等违法现象起到了强有力的震慑作用。

三是抓好重点。不断创新学校安全工作方式方法,以抓好易发环节和关键弱点为突破口,实现了校车、门卫公司化运营、学生营养餐配送、食堂公司化经营等,并取得良好实效。学校安全工作的有效防范和科学处置,为抓管理、提质量提供了坚强有力保障。

服务保障做到暖心贴心

乐陵一直把服务好学校、服务好教师、服务好学生作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千方百计解决教师生活后顾之忧,切实让他们招得来、留得住、干得好。

一是解决“吃饭”的问题。农村学校全部实行营养餐配送和标准资质餐饮公司进行经营,开辟专门的教职工餐厅或供餐窗口,零利润为教师供餐,部分学校还为值班教师提供免费餐。二是解决“住宿”的问题。全市投资5000万元,在偏远的10个乡镇驻地建设了15栋教师周转公寓,学校配齐了必要生活设施,新聘教师实现了“零支付”拎包入住。三是解决“出行”的问题。教育局与校通校车公司达成协议,由学校买单,对居住在乡镇和城区的教师实行“零票价”定时接送上下班。通过做好以上对教师三个方面的服务工作,使教师的职业自豪感和生活幸福指数大幅提升,更换来了他们极大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教育教学质量的连年攀升。

下一步,乐陵市将紧紧围绕办好群众满意教育这一中心工作,重点从加强学校管理、提高队伍整体素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努力解决好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写好县域教育的“奋进之笔”。

开元中学:注重内涵发展 提升学校软实力

乐陵市开元中学自建校以来秉承“让每一个孩子快乐成长”的办学理念;遵循“明德、启智、健体、尚美”的校训,坚持依法治校、特色办学,不断完善学校规章制度,坚持创新驱动、内涵发展,办学实力持续增强。

抓管理、重规范,优化教育格局

带好三支队伍。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确立“政治素质高,业务水平精,管理能力强,群众威信好”的干部发展目标,不断提高干部的政治素质和管理水平。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名师培养为抓手,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定期举行“班主任论坛”,为班主任提供互相学习、交流和探讨的平台。

强化学生养成。学校通过入学教育大会、主题教育班会、师生对话等形式强化对学生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思维习惯的培养,提高了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学生入、放学的路队由各班路队管理员分工负责,井然有序;就餐时间,生活小组安排周密,就餐秩序有条不紊。

注重家校共育。学校积极利用家长委员会,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专题会、班级家长会、班级微信群等形式开展家校共育活动。该校在2016-2017学年度被省教育厅、省妇女联合会授予“山东省家庭教育基地”荣誉称号。

抓教学、提效益,增强办学实力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重点工作,教学改革永远在路上,学校通过每周的集体备课积极探索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和贯穿学期始终的公开课、观摩课、精品课等活动,课堂教学效益得到了大幅提高。

学校非常重视教学常规管理,常规检查分每天带班干部随机抽考和每两周定期检查两种方式进行,教务处根据检查结果量化积分,记入教师年度考核成绩。

《课程标准》是教育教学的起点,也是教育教学的归宿,通过学科组集中学习、教师论坛、“学课标,说教材”比赛等形式强化老师们对课标的理解和把握。利用《学生课外作业清单》,学校对每一天的作业量统筹处理,及时利用微信群发布给学生家长,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

抓科研、助成长,积蓄发展后劲

为提高青年教师业务能力,采用师带徒的“影子学习”式青年教师培育模式,本学期共有36对“师徒”结成了对子,全校78%的教师参与了学校的“青蓝工程”,同时学校还制定了名师培养计划,通过建立名师工作室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今年新学年开学以来,学校开展了“富脑读书交流活动”,充分利用学校现有图书资源,举办读书交流会,营造教师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的浓厚氛围,建设学习型教师团队。

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在教学中树立“问题即课题、教学即教研”的科研思想,通过课题研究,打造学者型、专家型教师团队。现在学校已立项的国家级课题1项、德州市重点课题2项。

抓特色、育品牌,打造区域名校

教育信息化提升管理水平。开发的学校微信公众号成为学校对外宣传交流的主渠道,本学期又开发了《开元中学德育量化管理系统》,使学生德育管理数据化、可视化、公开化、透明化,为年终优秀班级评选提供数据支持。此外,还计划开发教学微课数据平台、网络备课平台,为提高学校信息化教学水平奠定基础。

课程多样化满足学生需求。通过各种社团特色课程的开发和建设,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已经建立了10个课外学生社团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今年学校申报的德州市重点课题《“艺术魅力”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已获批立项,计划利用2年时间,通过社团活动的开展和特色课程的开发建设,创建独特的“艺术魅力”系列课程。

下一步,开元中学将狠抓学校管理和制度落实,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以打造“质量一流、特色鲜明”的区域名校为目标,为乐陵教育事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实验小学:“多维度大课堂”助学生全面发展

乐陵市实验小学以培养具有民族情怀和世界眼光的现代公民为己任,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基,为教师持续发展服务,立足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构建起具有时代气息的教育样态,开拓出一条学生健康的成长、成才之路。

养成教育标准化——没有规矩,难成方圆

当下社会,在教育中存在着利益化思维、私利化思想。有些教育专家过分强调西方教育理念,倡导赏识教育、宽松教育,忽视尊重个性、自由快乐是以规矩、规范与约束为前提的。

乐陵市实验小学在李升勇校长的带领下,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成长规律、学习规律和养成规律,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自我意识的培养,锻炼其慎独能力。

“没有规矩,难成方圆。”学生的健康成长不是不需要规矩,而是缺少正确的规矩。乐陵市实验小学基于问题的研究,深入学生,走进家庭,走向社会,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制定出学生养成教育规则标准,从小培养学生的自我约束意识,逐渐形成慎独能力,为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自觉抵制各种诱惑,遵循大环境中的大规矩、世界规矩、人类规矩奠定基础。

德育教育系列化——活动至高境界是教育

德育教育系列化是乐陵市实验小学的重要特点。通过文化小使者活动、除夕家庭会议、清明节寻根之旅、端午节国学小名士大赛、国庆节游学、重阳节关爱老人等活动,使学生接受完整系统的德育教育,德育教育从学校走向家庭,从家庭走向社会,让感恩充分落地,引领孩子的思想,触动孩子的心灵。

乐陵市实验小学在“多维度大课堂”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将课堂由课内引向课外,让活动成为跨学科课堂,让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课堂无边界。

学校课程体系化——课程体系指向全面育人

为让教学依据回归本位,李升勇校长带领老师们逐字逐句研读《课程标准》,然后根据课标的要求设立学校课程。

课堂学习的内容也不再是固化的文本材料,而是生活的全部,所以课堂不再是40分钟,而是走进生活大课堂。学校通过“目标导航——前置学习——组织合作——课堂展示”这样的流程,让学习无处不在。比如,上学放学的路上,学生观察四季景物变化时,街道就是课堂;学生学习家政时,客厅、厨房、就是课堂;学生欣赏优秀影片时,电影院就是课堂……为了让学生把自己的学习成果和感受得以展示,学校课堂的形式都以学生交流展示为主,同学们分享前置性学习的过程和成果。

经过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学校的课程改革初见成效,逐渐形成生命课程、文化课程、学法课程、学科课程四大体系。

家校共建一体化——至臻至善的命运共同体

学校在对学科课程实施“多维度大课堂”的同时,关注学生成长的过程,倡导大课堂大教育,在教育过程中,通过与学生、家长、社区、企业等社会团体的接触发现,当前的教育存在着很多的制约学生健康成长的因素。

在这样的背景下,乐陵实验小学创建以家长为主角的资源组织,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共同发力,护航学生成长。

现代科技服务化——大数据服务教育发展

向网络进军,创建服务教育的大数据平台。乐陵市实验小学率先引进了深圳一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快乐习字软件”,来规范学生的书写,使书法课日趋规范;学校正积极寻找合作伙伴,将现代科技引入课堂,促进育人体系的全面发展,期待着科技与教育在乐陵市实验小学这片教育沃土上产生共鸣。借助于科技的力量、大数据的评估、预判,对学生进行早期的思想的疏导、心理的疏导、情感的疏导、意志力的疏导、价值观的疏导,让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健康完美。

朱集学区:集团化办学促城乡教育共发展

去年11月,乐陵市顺利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评估认定。借这一“东风”,朱集学区全体干部教师团结一心,求真务实,聚精会神干事,踏踏实实工作。结合农村教育教学实际,在留守儿童关爱和集团化办学两个方面寻求突破,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

留守儿童关爱——创建家庭协作互助组

近年来,随着进城务工人数增多,父母进城打工经商而子女留守在农村的人数也不断增多。 乐陵市朱集小学群策群力,共同研究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实地走访、个体调查、整体统计、科学规划,探索出一条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模式——建设家庭协作组织,并在朱集中心小学率先开展,继而在整个朱集小学全面展开。

所谓“协作互助组”,是指家校密切合作,多个家庭成立联合组织,将孩子集合在一起,在相同的时间里一起学习、一起展示、一起游戏、一起成长,通过相互帮助,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协作互助组通过学长型、导师型、购买型和政府型等不同形式开展,学生以村为单位,以小组为组织,根据不同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等由3-5人组成,每周日8:30-10:30两个小时的时间参加活动,由小组内的家长轮流或商讨活动地点,确保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家庭协作互助组的开展引起家长们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关注,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变原有的课堂教学,为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真正落实大课堂理念。此外,破解了教育的难题,留守儿童不再孤独,有了学伴和玩伴,生活充满了乐趣,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

家长能否一如既往坚持?学校如何全面监管?社会办学如何全面监督?一系列难题并没有难倒他们,在全校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家庭协作组织已经在朱集学区生根发芽,在乐陵市以点带面得以推广。随着留守儿童关爱工作的不断深入推进,这一做法得到省民政厅的高度认可。同时,《中国教育报》等媒体对此做法进行了专题报道。

集团化办学——助力乡村学校全面发展

随着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大,朱集学区的教育环境、教育教学质量、师资水平、校园建设、信息化建设等方面近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在县管校聘、集团化办学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形成了风清气正、积极健康的良好教育生态。

乐陵市朱集中心小学和朱集中学是第一批集团化办学单位,以实验小学和开元中学为核心校,朱集中心小学和朱集中学为托管校,在集团内部实现资源共享、人员交流、教学教研互动、管理一体化,取得了良好成效。

打通了集团内部的管理通道。实验小学和开元中学的领导班子作为集团总领导班子,主要承担集团整体发展的规划、资源交流的协调、教师协同发展平台的搭建、托管校重大事务的决策等管理责任,由集团班子成员作为执行校长具体分管朱集中心小学和中学的具体工作,并组建分校的领导班子,打通了城乡两校之间的管理通道。

实现了教学管理一体化。为发挥核心校的龙头作用,快速提升朱集中心小学和朱集中学课堂教学水平,将任课教师纳入集团学科备课组,由市直两处学校的备课组长统一管理,借助信息化技术手段,实现备课统一、学案统编、考试统一和评价统一的教学管理一体化。

搭建起教师队伍共同发展平台。除了常规备课共享以外,还要搭建教师教科研的平台,目前正在设计网络线上与线下实时的“双线”学科教研活动方式。

逐步实现集团内教师交流。按照乐陵市教育局集团化办学的理念,变学校人为集团人,让教师在集团内流动起来,建立一个与教师的评价、考核、晋升职称等方面挂钩的长效机制,激活集团内的教师发展活力。集团化经过一学期的试运行,取得了初步成果。

目前,协作互助组已经在朱集学区遍地开花,集团化办学思路更加清晰,做法更加成熟,真正让农村薄弱学校的孩子享受到城市孩子一样的优质教育资源。

完善机制 推动学校良性发展

□乐陵一中校长 李武华

办学质量靠管理,管理长效靠机制。在乐陵一中最重要的评价导向就是:让付出多、贡献大的教师受尊重、有地位、得实惠。为此,学校建立完善了教学质量评价、班级管理评价机制,青年教师成长激励机制,评先树优运行机制和绩效工资发放机制等。通过科学的评价体系,并坚持运用评价结果激励教师,较好地实现了公平、公正,从而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

以制度化人,增强规范意识。我们成立学校制度编委会,从办公制度到教学教研,从出勤考核到成绩评价,从学生管理到后勤保障等各方面建章立制,使每位教职员工、每位学生都有章可循。

以精细化管理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才者,德之资;德者,才之帅”。优良的道德品格是一代新人全面发展的底色,学校的根本职责就是立德树人,在人的全面发展诸多因素中,德育是首要的、根本的。乐陵一中为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十分重视德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学生入学后首先进行军训,人手一本《学生手册》,通过学生大会、班会灌输,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必须清楚学校封闭管理的各项纪律。通过国旗下讲话、升旗仪式、校园广播、早操课间操等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纪律法制教育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在乐陵一中,所有同学都知道有两件事“不能碰”:一是考试作弊,二是玩手机。学校本着“所考即所学,所考即所练,所考即高考”的理念,严格落实考风考纪,无论哪位学生一旦发现考试作弊,一律回家反省;学生进校园先上交手机,不管在教室或宿舍玩手机也要反省。

政教处组织成立校园文明监督组,对班级卫生、纪律、仪容仪表、个人卫生等方面进行全面地督查。学校在强调“严”管理的同时,也兼顾人文关怀。创新实行学生成长导师制,设立心理辅导室,开设人生规划课、学法指导课,及时为学生指点迷津;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让他们个性得以健康张扬;成立家长委员会,做好家校联合,为学生全方位营造成才环境。

推进“绿色、智慧、人文”教学

乐陵一中提出:遵循教育规律,推进“绿色、智慧、人文”教学,积极寻求教学质量新的增长点。“‘绿色’代表着生机与活力,‘智慧’是效率和效益,‘人文’则是关怀向一线倾斜。”寻求教学、备考中的绿色就是激发课堂活力,抓牢学科“双基”和学生良好习惯。把每周或章节知识梳理、加强限时训练、建立思维联系、强化规范卷面作为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尽量防止教学中夹生饭、“雨过地皮湿”等现象。

智慧就是着眼于效率与效益。备课组长制定双向细目表,熟悉近5年高考题,提炼全国卷命题特点,以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备考。

人文则体现在“帮扶制”上,本着“不放弃一个学生,不放弃任何一种可能性”的理念,每位教师都确定自己的“边缘生”,年级定期开展评学、评教活动,根据学生进步情况,对教师实行阶段性量化测评。校长则亲自参与每月学情调研会,参与学生会、班会,以给校长一封信的形式,鼓励学生说真话,及时调整管理、教学备考中存在的问题。

乐陵一中注重学生习惯培养,开展“晨省午诵晚反思”活动,要求学生用好“错题本、口袋本”;实施“走路跑起来、课堂动起来、宿舍静下来、文化亮起来”工程,为每年教学成绩的稳步提高打下坚实基础。

教育改革应着眼未来

□ 乐陵市实验小学校长 李升勇

作为一名校长,首先要明白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高考分数还是学生素质?追求分数和素质当然不错,但这生成高分的过程却尤为重要。

这也就是改革的走向问题,是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乐趣,还是在枯燥的题海中进行机械地叠加?挖掘学生潜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享学”,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成长的乐趣,这才是“以人为本”的改革,让“学生站在课程的中心”,所有的课程设置全面指向育人。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享学”

乐陵市实验小学“以人为本育人,以民为本铸魂”全面启动实施,“多维度大课堂”的全面改革,“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取法呼下,无所得矣。”学校领导对日本教育、美国教育、芬兰教育、韩国教育等世界教育进行了细致地研究,在综合分析中国前沿教育的基础上,对日本的合作学习,美国的项目学习,芬兰的项目课堂进行研究与整合。

站在未来国家需要的基础上,对改革进行顶层设计,提出了以“培养具有民族情怀和世界眼光的现代化公民”为培养目标,“多维度大课堂”教育改革新思路,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为教师的持续发展服务,彻底颠覆传统课堂,全面构建现代课堂新样态。

构建生命课程、文化课程、学科课程、学法课程四大课程体系

立足于未来社会需要确定了课改方向,全面解读课程标准,以此为准绳,作为改革的基础,构建了生命课程、文化课程、学科课程、学法课程四大课程体系。各课程体系互相融合,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在知识生成的过程中,体验成长,调动内驱力,养成渴望学习的习惯,培养终生学习力。知识可以过时,学习力永远不会过时,这也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定了基石。

为了使课改落地,“多维度大课堂”理念应运而生。上学放学的路上,街道就是课堂;学生学习家政时,客厅、厨房、就是课堂;学生欣赏优秀影片时,电影院就是课堂;学生坐在旅游的车上听名曲,车上就是课堂,学生躺在床上听小说,宿舍成了课堂,学生吃饭时和家长交流读书体会,餐厅成了课堂。学校课堂却成了学生交流展示的平台。

“多维度大课堂”成为现代课堂改革的一颗耀眼明星

实验小学的课堂发生了质的变化,课堂不再是师生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生命成长的平台;课堂不再是知识传递的主渠道,而是知识思想的集散地;课堂不再是文学个体的解剖室,而是文本与生活的对接舱;课堂不再是应试技能的训练所,而是智慧生成的孵化器。在通过十几年的探索、践行,“多维度大课堂”成为现代课堂架构的范式,也逐渐成为现代课堂改革的一颗耀眼明星。

乐陵市实验小学还进行了相应的系列改革:养成教育标准化、德育教育系列化、教师发展团队化、课堂学习生活化、家校共育一体化、现代科技服务化等。以执着的教育信仰,支撑起乐陵市实验小学教育改革的风帆,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脚踏实地育新人

——记乐陵市实验中学名师团队建设

有人曾说,名师,即非同凡响、富有盛名的教师,他们是教育实践的佼佼者,快乐生活的历练者,追求事业的成功者。名师的价值不在一己之名,而是一种财富和资源,属于一门学科,属于一所学校,属于教育事业。

为了加快学校教育发展的步伐,提高学校教育教学及教科研水平,造就一批高素质的教育教学骨干,充分发挥名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示范、引领、辐射作用,同时为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环境,从而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确保学校教育水平的稳步提高,乐陵市实验中学于2016年成立了名师工作室,以此促进实施名师培养工程,开展梯队式名师培养活动,构建名优教师培养新模式,全面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努力打造一支学习型、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队伍。

确立目标,筑牢名师队伍基础

乐陵市实验中学名师工作室成立之初,学校召开了专题会议。名师工作室要本着科学求真和开拓创新的态度,教学、科研要有追求、有目标,同时要以学校建设发展实际为立足点,找准定位,通过引领带动,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力争用1-3年时间培养出在乐陵发挥带头和中坚作用的优秀教师5-7名,在德州市有较大影响、知名度较高的专家型教师3-5名。

整合资源,建立名师管理体系

如何既促进名师自身的发展和提高,同时也起到引领和示范用?乐陵市实验中学将名师工程与学校各项工作进行有机整合,为名师管理进入常态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是建立学习共同体。工作室每周三下午活动一次,根据计划安排有序进行。集中学习探讨教改先进经验,针对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一起探讨、研究方法。发挥名师的引领示范作用,帮助年轻老师尽快成长,共同提高。二是打造精品学案。学校实行“学案导学、小组合作、五步三展”教学模式,学案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由名师工作室人员分学科编写精品学案,供全体教师学习研讨。三是引领课堂改革方向。教学过程中,全面实施课程改革,打造高效课堂,定期开展名师示范课、公开课。全员参与精品课,全员参与点评课,让前沿的教育方法、教学理念有效地融入到学校教学过程中,使教学工作紧跟教育发展步伐。

收获成果,培养更多新人

自名师工作室成立以来,乐陵市实验中学教科研工作有了大幅提升,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教师,成为乐陵市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尚娜等8名老师获得“德州市教学能手”称号;李智霞等15人获得德州市教学成果一等奖;王广鹏等20人获得德州市教学成果二等奖。张秀芳等20位老师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文章;10人被评为德州优秀教师;3人被评为德州市优秀班主任;1人被评为山东省优秀班主任。通过名师工作室的引领、带动和辐射,本学期乐陵市实验中学有张红霞、杨鑫、杨凤霞3名教师被选为乐陵市教研室教研员,其中张红霞和杨鑫为名师工作室成员,同时苏本丽等5位教师被评为德州名师培养对象。

“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相信乐陵市实验中学团队建设定会求真创新、凸显名师效应,发挥引领作用,成为名师的摇篮,为学校的发展和乐陵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记丁坞小学“海霞名师工作室”

“我们从来都没敢想,一位农村的小学老师能入选‘德州名师培养工程’,更不敢想能评上山东省特级教师,可是张海霞老师做到了,这彻底改变了我们对于农村小学教师的看法。”日前,乐陵市丁坞小学的“海霞名师工作室”成员田雨老师对记者说。

2016年,德州市教育局启动首届德州名师工程,开展为期三年的重点培养,同时并组建名师工作室,发挥名师人选的辐射效应。“海霞名师工作室”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成立的。2017年张海霞老师被确定为首届德州名师人选后,乐陵市教育局教研室结合德州市教育局精神,落实“抓名师带队伍”战略,成立名师工作室,实行“一带六”模式。丁坞小学“海霞名师工作室”由阜盛小学的隆灵燕、郭家小学的王璐璐、朱集小学的张晓阳、丁坞小学的张洪敏、田雨,以及杨盘小学的李艳组成。

阅读经典厚积淀,拓展视野提素养

一年来,“海霞名师工作室”一是坚持专业阅读与拓展阅读相结合,专业阅读以提升专业素养,拓展阅读以拓宽视野、宽厚积淀。二是倡导个人阅读与团队共读相结合,个人阅读重在独立思考,团队交流重在分享集智。三是理论阅读与实例剖析相结合,在开展理论阅读的同时,也深入剖析名师的经典课例,理论联系实际,用理论剖析课例、借课例吃透理论。

研数学课程标准,究数学教学之道

根据张海霞老师对《数学课程标准》的解读分析,工作室成员各自分头学习,最后通过课件展示学习心得进行集中交流学习,如此,有了对数学课程标准的深刻学习,对于实际的数学教学自然有了遵循数学自身和学生自身规律的教学之道。

立足课堂教学,促教师专业成长

“三次备课两次打磨”成为工作室教学研讨的重要形式,一备体现教师的独立思考,听后打磨体现集体的智慧思想;二备考量教师吸收接纳和启发创新的能力,听后二次打磨则促进集体的反思进步;三备促使教师深度思考和专业成长。张洪敏老师在2017年5月份执教的《2、5的倍数的特征》获镇级精品课一等奖;阜盛小学的隆灵燕老师2018年执教《角的初步认识》在德州市“一师一优课”比赛中获一等奖。

真做课题研究,提升教师科研能力

海霞工作室基于学校和学生实际问题选择课题,确定了当今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微课应用研究,通过了德州市教科所的立项审批。借助学校录播室、小型录像机或手机,录制微视频,在班级微信群传播学习,效果不错。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张海霞老师扎根农村教育27年,工作第6年被评为德州市优秀教师,44岁被评为德州市教学能手,同年荣获德州市教学成果奖,45岁晋升高级教师,入选首届德州名师工程,46岁被评为山东省特级教师,成为乐陵教育史上第一位来自农村小学的省特级教师。今年8月,又被评为德州市最美教师,并推荐参与省齐鲁最美教师评选,工作室其他成员也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