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胡瑞祥: 读杜深江《情系徒骇河》有感



读杜深江《情系徒骇河》有感

胡瑞祥

今年春天,老同事杜深江给我送来他的新著《情系徒骇河》。在拜读、钦敬之余,我被其中的情节深深地感动着,并且情不自禁地填了一首《桂枝香》词,以表达读后的心情。然而,正所谓纸短话长,总觉得一首词,不足以表达出我心中的悸动,还是写一篇读后感作为补充,更妥帖一些。

深江出生的那个村子,因为徒骇河的展宽需要而整体搬迁了,四个村子合在一起,建成了一个新村,他们给这个新村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先锋村!

由于幼小时见证了父母建房的艰难,深江有着浓厚的房屋情结。他把建房时用土拓墙、和泥拓坯,粗树枝当檩条的艰难,和条石为基、全砖到顶,红瓦起脊,十一根落叶松为檩,三明两暗、前出厦、水沙石墙面等等的潇洒,都极为细腻地记述下来了。正所谓一管可窥全豹,通过深江这一个家庭对房屋的几次翻建、扩建、重建,可以真实地反映出整个先锋村,整个县域、地域,乃至全国农村,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就是在这个变化中,深江也从一个跟母亲学着做饭的稚童,逐渐长大、成熟。他服从组织需要,放弃了高中学业,转身成为小学教师。正当他通过3年的刻苦努力成为一位优秀的教师的时候,他又坚决地响应号召,回到村里和农民一起战天斗地。身上的汗水和手上的老茧,验证了他政治上的成熟,进而先后被选拔为大队党支部书记、乡团委书记、县团委副书记。1980年调到地委组织部以后,又从干事做起,直至担任一系列领导职务。在这几十年的发展和身份的不停转换之中,我能体会到他每一时、每一刻、每一天如履薄冰的责任与担当。几十年来,他就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不务虚名地干下来的。

我俩曾经在地委组织部相处过,结合我们在一起时的亲眼所见,我能体会到他在乡里开教师会的时候,突然想到那几个捣蛋孩子可能在回村的路上私自下河游泳,而不顾一切地往回赶的急切心情。这心情不是凭空想象能够写得出来的。只有责任重于泰山的使命感,才能有把心提到嗓子眼儿的紧迫感。

深江将大娘称为好娘,在回忆中,他忘不了好娘的恩情。记得我俩有一次聊天时,他曾深情的给我说起他的好娘。深江说,来德州工作之后,每次回家探亲,都必定要登门看望老人家。

深江忘不了杨老师对他的无私帮助。

深江更忘不了公社赵书记的言传身教。1970年冬天上河工,人们面对结冰的河面而犹豫的时候,是赵书记毫不犹豫地脱下鞋袜,挽起裤脚,瘸着带有伤残的腿,拿起铁锨,带头跳进冰水里挖河泥。赵书记这堪称壮烈的举动,极大地震撼了深江的心,使他懂得,怎么做,才能起到共产党员的表率作用。如果说革命残废军人出身的赵书记对深江有伯乐之恩,倒不如说是赵书记的言行激励了深江,使深江在世界观形成的过程中看到了自己人生的坐标。因此,无论是在当教师的时候还是在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乃至更高的职务的时候,深江无时无刻不在提示着自己,“党的干部,要无私无畏。在工作中,必须要先想一步,先干一步。”

再就是对父母的感恩之情。上世纪60年代初期,我们国家遭受到三年自然灾害,党和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帮助灾区人民度荒。7岁的深江跟着母亲还有好娘等乡亲们去胶东筹粮。在此期间,母亲因事回乡,未能与乡亲一起返回胶东。正在深江望眼欲穿地等待母亲的时候,母亲回来了。母子相拥之际,饿了三天的母亲,从怀里拿出来一个缺了一口的烧饼,塞到深江手里……读到此处,我的泪已滂沱。我体味到了母爱的深沉。我羡慕深江得到并牢记着那深深的母爱。

深江把这所有的爱进一步光大,进一步延深。延伸到他对党的爱,对村邻的爱,对同事的爱,对工作的爱。

我希望有更多的朋友能看到深江的这本著作。我期待着拜读深江新的作品。

附:桂枝香•读杜深江新著《情系徒骇河》有感

展书泪淌,是儿时忆及,破衣凉炕。千里逃荒苦度,漏屋难挡。新村合建先锋路,堤堰安,杨柳飘荡。人生苦乐,奋发踔砺。指明方向。

常萦怀、父母恩广。谢挚友好娘,奋楫催浪。众赞通灵义马,子孙兴旺。宽和诚信携同事,改革同圆大学望。毕生念想,徒骇旧曲,长河新唱。

作者简介胡瑞祥,山东临清人,1946年出生,党员,大学文化。曾供职于德州机床厂,后任地市直机关干部,2007年退休。热爱乡土文学,有诗歌、散文等在省市报刊及中国乡村等平台上发表。现为德州市作协会员。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